融媒体时代下舞蹈创作的路径探析
——以综艺节目《舞千年》为例

2023-03-21 17:23郭凡凡
大众文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舞蹈传统艺术

郭凡凡

(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山西榆次 030619)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使我国融媒体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态势。舞蹈在融媒体助力之下,推出了系列电视舞蹈节目,出现了许多破圈现象。如2013年首播的《舞林争霸》,到后来的《中国好舞蹈》《舞者》《舞蹈风暴》等,这类竞技舞蹈节目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优势,以其短平快的舞蹈作品,高精尖的舞蹈专业选手,加上激动人心的评选赛制,使得舞蹈艺术备受关注。但也会因节目注重对舞蹈专业性的展示,以技术完成的难易程度来评价作品的好坏,从而使专业性大于娱乐性的电视舞蹈制作模式不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其舞蹈作品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也亟待创新。在2021年,河南卫视与哔哩哔哩网站共同打造了一台情景化舞蹈节目——《舞千年》,它是融媒体时代下电视舞蹈的成功范例。其新旧媒体资源的互融互通、优势互补,使得《舞千年》节目的受众更加年轻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观众交流互动更加便捷。因此,融媒体的发展无疑给舞蹈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给舞蹈创作带来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为融媒体时代下的舞蹈创作带来机遇。近年来“国潮风”以星火燎原之势,掀起了传统文化的创新热潮,国潮品牌及民族文化特色产品,成为90后、00后追捧的时尚新宠。国潮以其新颖的艺术形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拉近了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年轻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许多行业都在其产品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将时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文化综艺如《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以讲述文物、典籍背后的故事,来让大众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国风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将中国古典元素融入建筑、服饰中,使得国产动漫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吐故纳新,建立起独有的动漫风格。还有美妆产品、旅游演艺、文化创意产品等等,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演绎千年中国文化。

河南卫视以文化为核心,着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春晚《唐宫夜宴》的舞蹈单一节目“破圈”到系列“奇妙游”晚会的“情节反串”新思路,再到情景化舞蹈节目《舞千年》,这一穿越千年的“大戏”,将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走进舞蹈艺术中去开拓舞蹈文化传播的新领域[1]。《舞千年》作为舞蹈综艺新秀,区别于此前竞技比赛的电视舞蹈制作模式,以文化为根基,以舞蹈为切口,掀起了中国舞蹈创新演绎的一次热潮,延展了舞蹈艺术的古今文化范畴,使舞蹈频频出圈。本文将以《舞千年》为例,分析探讨融媒体时代下的舞蹈创作路径。

一、影视制作拓展舞蹈叙事空间

《舞千年》首创影视舞蹈文化剧情制作模式,以“故事剧情+传统文化+舞蹈艺术”的形式,巧妙将舞蹈艺术、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舞蹈演员、舞蹈作品、舞蹈概念、舞蹈文化串联起来,这一演绎方式弥补了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劣势,将许多标签化、扁平化的历史人物,在荧屏中演“活”了。从前期编排脚本策划录制方案,到中期的现场布景分镜头拍摄,再到后期配音剪辑画面,编导通过主观逻辑,以不同的方式结构叙事文本,以多种手法拓展舞蹈叙事空间。

大家熟知的古典舞经典剧目《点绛唇》,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女子,精心梳妆打扮,满心欢喜地等待郎君归来,一次次照镜点红唇,一次次推门远望,却只是空欢喜一场。作品表达的是古代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以及相思却不能长相厮守的惆怅别绪。通过影视制作后的《点绛唇》,将舞蹈配以历史人物和故事背景,讲述了北宋女词人魏夫人的真实故事。戏剧情节用以叙事,舞蹈则用以抒情。在“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的诗意中,配以哀怨凄美的古琴曲,穿插女子回忆与郎君相守的美好画面,舞者清丽曼妙的舞姿,细腻的情感表达,将女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相思忧愁表现得愈加浓烈。在这样的故事空间中,编导打破线性叙事,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对作品进行二次解读。将庭院深深,冷月映照闺房,女子倚栏杆盼君归的意境呈现出来。

影视制作通过多种方式塑造人物形象,使得人物更加鲜活立体,故事更加真实感人。编导可以根据故事内容需要,拉长舞蹈的叙事时间,拓展舞蹈的叙事空间。这样的制作模式使得许多有意义的历史故事,借助舞蹈完整呈现出来。舞蹈也以其强大的包容性,与影视制作完美契合,在沉浸式的剧情体验中,作品更易引发观众共鸣。

二、科技赋能实现舞蹈多维重构

《舞千年》是数字化科技创作出的创意型艺术产品,科技的运用突破了艺术表达的局限性,艺术可以弥补科技不能触及人类精神层面的劣势,二者的跨界融合改变着舞蹈的创作理念,也为舞蹈创作带来更多灵感[2]。节目制作融合科技、影像技术、数字媒体等技术手段,采用VR、AR、3D全息摄影、“子弹时间”等技术,利用景别与慢动作的剪辑建立多维立体的镜头,对舞者的高难动作、舞容舞态、神韵、神态进行捕捉与强调,使舞蹈这一动态艺术全方位呈现出来。转变节目的录制空间,走出去对舞蹈作品进行拍摄。影像技术的运用,为舞蹈营造虚实融合的表演空间。这样的制作手法将舞蹈艺术从剧场的神坛拉进人们的现实生活,在感受舞蹈艺术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美妙绝伦的视觉体验。

《鱼戏》是张继钢导演的舞蹈诗《侗》中的舞蹈片段,通过人和鱼的“对话”来展现侗寨人家的生活图景,寓意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在科技的助力下,编导对《鱼戏》的舞蹈表现形式、主题思想、故事内容、舞蹈语言进行多维重构。舞蹈表演脱离舞蹈剧场,舞者可以在沙滩、大海、现代建筑、公交车、电影院等城市生活的场域中舞动。镜头将舞者的手、臂膀、脚部舞姿放大,多镜头、多视角拍摄,观众可以感受到舞者肌肉的线条美、身体的造型美、动作的流畅美。作品不为讲某一具体的故事,而是表达一种意象,抽象的舞蹈语言,可以有多重含义。作品引导当代年轻人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自然万物中体悟宇宙观、世界观,在舞蹈中感悟生活的热情。

在科技的助力下,通过镜头的解读、声音的制作、特效的处理等多方面对舞蹈本体进行多维重构,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使得舞蹈与观众的关系更加紧密,进而达到造事、造情、造境的艺术效果,也为舞蹈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思路。

三、文化自信助推舞蹈冲破圈层

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民文化自信心的不断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养提高,使得广大人民具备了感受艺术、欣赏艺术的能力,人们的精神趋向更加广泛,思想更加开放,因此,艺术创作的时代性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对立关系趋于缓和。传统文化脱离了过去土气、缺少活力的固有标签,以新形象亮相大众视野,沉浸式的体验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爱上中国文化,爱上舞蹈艺术[3]。

中华千年文化是舞蹈创作的宝库,为舞蹈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舞千年》选取了24支舞,将古代文化汇集于舞蹈之中,比如文学、汉字、图腾信仰、宗教文化、教育、建筑、服饰、音乐、手工艺、书法、国画、茶文化、体育文化、民俗风情、礼仪等等。在表现古代文化时融入了现代审美,传统与年轻、古典与新潮,穿越时空实现梦幻联动。24支舞蹈涵盖了古典、民间、芭蕾、现代四大舞种,风格各异,美轮美奂。其中古典舞《相和歌》,沿用了古代乐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参考东汉七盘舞画像砖的舞姿形态编创的作品,此舞又名盘鼓舞,七盘象征北斗七星,两鼓象征太阳和月亮,表现了汉代人的天地观和宇宙观,作品是以新形式演绎汉唐乐舞文化的典范。《秦王点兵》是对兵马俑的活态呈现,矫健的舞姿彰显出秦兵的战斗气势。《布衣者》表现了藏族人民善良与淳朴的生命信仰,是藏族热巴鼓老艺人对年轻人的精神传承,流露着布衣者背后的文化印记与历史内涵。以芭蕾舞演绎飞天的《敦煌飞天》,是莫高窟彩塑壁画与芭蕾中西结合的又一成功之作,那轻盈的足尖徐徐推进,在气势磅礴,恢宏大气的舞蹈画面及队形调度中,表现出轻盈袅娜的飞天仙子形象,不禁让人感叹“此舞只应天上有”。

总之,舞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离不开文化自信的助推。国人文化自信的背后,隐含着他们对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舞蹈创作,持有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这无疑给舞蹈创作提供了沃土,可以培育出更多大众喜爱的舞蹈作品。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使得许多人成为文化传播的一分子,他们也在助推着舞蹈不断“破圈”。

四、融媒体时代下的舞蹈创作之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的讲话上指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舞千年》给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给舞蹈艺术表演创造了新空间,在融媒体时代下,技术与艺术的变革也在重塑着人们的审美经验和欣赏习惯,舞蹈与文化本就天然契合,加之科技的助力,《舞千年》应运而生,反过来人们的关注度又持续推进着文化的发展。

河南卫视大胆创新舞蹈综艺形式,借助舞蹈和科技发扬中华沉淀千年的文化,选择年轻人作为受众群体,将国风作为创作方向标,自觉担负起文化建设与传承的使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舞蹈作品内涵,使传统与现代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过去圈外人看不懂的古典舞,舞剧作品经过影视化和摄影镜头的故事串联,不懂舞蹈的“行外人”也看得懂,并且心向往之。从舞蹈欣赏角度来看,由于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在欣赏舞蹈时需要进行复杂的精神活动,要求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具有创造、理解、感知、想象、联想的能力,才能实现对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体验进而达到情感共鸣,从作品中感受生命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欣赏舞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有较高的欣赏门槛,如何降低门槛,但又不削弱舞蹈作品的专业性及艺术价值,河南卫视找到了新途径,将故事与情感完美接洽,使舞蹈就具有了普适性。

在对《舞千年》的社会效应及艺术价值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有值得讨论和思考之处。

首先,《舞千年》对原有舞蹈作品的先行定义,会限制舞蹈欣赏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作品的解读具有主观性,欣赏舞蹈作品不是创作者告诉观众答案,而是观众结合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去寻找答案,这样就有了自我想象的空间。而《舞千年》中编剧以及导演对舞蹈重新定义,将价值观与情感植入作品中,舞蹈更易于大众理解,有助于舞蹈作品实现大众化的传播,但也给舞蹈欣赏定了程式化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其次,在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方面,科技的过多介入,会削弱舞蹈本体的艺术价值。科技的介入改变了艺术的表达方式,也改变了舞台艺术的传统表演形式。科技大大推动了艺术创新的脚步,给舞蹈创作增添了灵感。舞蹈创作中若不能合理利用科技的优势,往往会削弱舞蹈本体的艺术魅力,为了追求科技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忽略艺术的感染力,将会本末倒置。二者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平等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内容,服务于观众。

最后,《舞千年》制作中的新创古典舞作品,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根溯源、继承发展,使其真正具有经典性、历史性和文化性。例如节目中深受观众喜爱的《踏歌》,曾在1998年首次参赛就得到大众认可,孙颖教授编创时借鉴了汉代画像砖的舞姿造型,历经艰难探寻中国古代乐舞的风格韵律,在对史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挥艺术想象力及创造力重新构建,在今天看来具有经典性意义。在如今科技助力下,古典舞创作如何对传统文化批判性地继承,创造出既富有文化内涵,又能满足时代审美需求的经典舞蹈作品并非易事。舞蹈编导要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注重节目质量和舞蹈文化性的双向提升方面,节目制作和舞蹈编创都有更多蓄力的空间。

我们在探寻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思想精神层面重新构建方法时,应更多地关注舞蹈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传承发展中国舞蹈。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打破旧模式,自我突破、自我挑战,守正创新,大刀阔斧向前走。通过舞蹈让大众读懂其蕴含的深层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领会中国精神,进一步提炼中国舞蹈的文化艺术价值,挖掘其潜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使其在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力量。

猜你喜欢
舞蹈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学舞蹈的男孩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舞蹈课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