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地方高校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

2023-03-21 17:23徐嘉祺田云章
大众文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双创应用型思政

徐嘉祺 刘 雯 田云章

(陕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

在“双创”战略快速推进过程中,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发展格局日益清晰,思政教育、大学生发展的科学融合逐渐成为科学选择,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提供了科学目标。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之一,应用型地方高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对象,而此类高等院校的思政改革也因此成为教育创新的热点和难点所在,“课程思政”将逐渐取代传统“思政课程”的地位已成为必然趋势[1]。根据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和内在要求,应用型地方高校必须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发展理念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资源,为社会经济创新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一、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性分析

“双创战略”的基本内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实现创业、创新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更好地发展成效。具体到“课程思政”这一特殊领域,“双创”理念要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创新,实现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的协调均衡,在健全完善协同效应的基础上提升教学质量,切实有效提升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构建起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密切关联,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培养目标等环节存在客观差异,但是也具备融合发展的良好契机[2]。上述关系必须得到应用型高校的充分了解,方可为“思创教育”这一全新教学理念的创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思创”融合的培养目标关联性

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践行过程中,大学生思政教育始终作为核心内容,是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双创教育”则以创新型、综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同样侧重于人才专业素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就决定了两种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协同发展成为可能并且具有相同的发展目标,都是大学生科学发展的方向。因此,应用型高校必须科学理解双创教育、课程思政的科学内容和融合基础,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升培养效果,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认知与价值观念。

(二)“思创”融合的政策关联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再次重申了思政理论课在当代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对于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的高等教育事业而言,思政理论课将表现出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应用型地方高校必须科学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知,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思政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同时对其他专业课所包含的思政要素进行分析和挖掘,在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的同时也提升专业课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十九大报告则重点强调了创新对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充分保证了各建设主体的创新能力才能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根据上述战略指示,高等院校特别是应用型地方高校必须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创新工作,实现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在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养优势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更加充分的综合型、应用型、专业型人才。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强化协同育人效果

基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极大便利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会导致信息渠道、内容出现日益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导致行为主体的认知局限于特定的领域和层面,这就是“信息茧房”的具体内涵,将大学生信息获取行为和结果形象的描绘为困在茧子里的状态。在信息茧房问题的影响和制约下,大学生在获得信息过程中缺乏多元化的渠道,也无法保障信息结果的多样性,从而导致其信息构成单一、认知结构固化等问题。根据课程思政的创新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具体到双创教育领域,教学内容不仅应关注教育主体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应兼顾其他主体的发展要求,克服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的束缚和制约,避免局限于校园这个孤立的环境,构建起学校、企业之间的良好交互关系,在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让学生尽可能全面、深入的接触现实社会,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结合,在充分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和学习效果的同时也为其创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需要充分发挥其他榜样型主体(如企业家、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等)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双创教育的开展水平。具体到教学领域,则需要丰富教学活动,积极开展交流访谈、调研考察等实践性活动,为大学生与其他外部主体创造提供良好的交互环境,在提高大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认知水平的同时克服信息茧房的不利影响,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其全面发展。

(二)适当开展挫折教育

教学活动不仅应关注学生心理特征,同时也应兼顾挫折教育这个特殊的教学形式,以此培养学生拼搏奋斗精神。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行为主体若过度关注良好预期、对不利预期缺乏重视,一旦出现失败风险则无法有效应对相关问题。对于双创教育而言,创业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客观引发了失败风险,若行为主体未能正确认知上述风险必然无法保证良好的行为状态。这就充分肯定了挫折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此同时,挫折教育也属于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具体到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需要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失败风险的客观存在,培养学生总结分析失败原因、应对风险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片面关注理论教育,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失败,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表明,正确认知失败的客观存在并掌握分析失败原因的科学方法有利于提升行为主体的风险抵御能力,有利于保持行为主体良好的行为状态实现科学发展。而挫折教育与课堂教育的科学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实现更好地思政教育效果,提高学生认知、了解、应对挫折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其创业、创新活动的科学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激发大学生学习内驱力

应用型高校还应履行其监督把控职责,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处理理念。面对复杂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突发性特征,而大学生相对有限的信息筛选和识别能力导致其在信息选择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而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处理优势,对学生的信息处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监督与把控,确保其信息处理活动的科学性。国外学者卢因最先对“把关人理论”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论述。在其理论观点中,信息质量是信息传播的关键所在,而把关人的职责就是对信息内容进行筛选,确保信息内容与主流价值观、群体行为准则相一致。对于教育事业而言,教师扮演着重要的“信息把关人”角色,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筛选识别信息内容,同时也需要引导其掌握科学的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教学设计工作而言,教师需要做好学情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工作,确保教学信息的质量并科学开展教学设计活动[3]。具体到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能够在对学科知识、课程资源所蕴含价值进行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将其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具体到课外环节,教师也应克服专业学科知识的束缚和制约,引导学生挖掘知识内在价值、明确知识关联关系,从而在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到科研活动,教师也需要加强自身信息分析和利用能力,在对相关知识进行科学整合的基础上构建起更加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了解和把握课程价值、人文价值相关性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目标顺利实现。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认知到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结合,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生活感悟并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四)加强教学互动

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相关知识,个体人格的发展具体以知识发展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全面发展要求知识与精神的同步发展,这与“立德树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最典型的理念之一就是“教学相长”,这就要求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交互关系,在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也充分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充分保证交流互动效果的基础上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此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创新发展,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教育理念过度重视理性思维、学科建设的局限性,同时兼顾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学科知识与思想认知的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求。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理念,学科建设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这就充分表明了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意义。

三、应用型地方高校“思创”融合的存在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知模糊

目前,不少应用型地方高校不同程度表现出理念落后、缺乏重视、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课程思政、双创教育的融合发展滞后,无法保证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科学发展。一些高校虽然初步认识到了相关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但是存在比较突出的功利性问题,无法保证双创工作的科学开展,导致部分学生存在创新意识不足、道德素养较差等问题,既无法保证课程思政工作水平,也无法保证双创教育工作科学开展。

(二)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障碍”

部分大学生对双创教育缺乏科学认知,导致其行为积极性不足,无法实现良好的创新效果。此外,也有一些大学生受到了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的不利影响,既缺乏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也缺乏相应的能力。

(三)“思创”融合的课程内容衔接难度大

本研究开展的访谈结果表明,课程内容成为大多数高校开展“思创”融合工作的难点所在。具体而言,双创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了素质培养、运营管理、风险防控、市场分析等课程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双创活动奠定扎实的认知与行为基础;而思政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发展理念,确保自身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而上述课程在内容方面的客观差异决定了其融合发展的巨大困难。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师资不足是制约双创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充分的思政教育资源。双创教育多采取“导师制”教学模式。但是一些导师受限于自身认知和能力,无法正确了解双创教育相关思政要素的价值,未能实现知识教育、思政教育的科学结合,无法发挥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确保良好的双创教育效果;二是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虽然应用型高校已尽可能地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水平,但是由于教师来源相对有限、高水平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导致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整体较差,难以保证教育工作的科学水平,不利于学生双创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四、促进应用型地方高校“思创”融合的策略

(一)加强“课程思政”理念渗透

依据国家战略规划,应用型地方高校需要积极开展课程创新工作,重点加强双创型、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工作,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具体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理念相关工作,通过该工作的开展为“思创”融合创造有利环境。

(二)把握“课程思政”教育导向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最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是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此类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为其双创活动的科学开展提供有力支持,以此保证良好的双创教育效果。

(三)依托有效平台推动“课程思政”元素融合

加强平台建设工作,为理论知识、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创造提供必要的渠道,充分保证双创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充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高校办学优势与竞争实力。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科学融合需要必要的载体,而基于现代媒体技术的网络平台将表现出巨大的载体优势,能够提高相关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提升双创教育、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水平。

(四)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质量

根据“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应用型高校的核心任务,同时也是“思创融合”的前提基础和先决条件,是理论、实践有机结合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创新发展需求的同时凝聚自身优势塑造具备专业素养的大学生。首先需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认知,在正确理解创业创新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必要能力,为自身双创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则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自身历史使命从而提高其双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实现更好地行为效果;最后则需要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明确大学生在双创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此外还需要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确保其双创活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五)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的师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是高校师资力量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因此若想保证良好的师资力量,应用型高校必须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具体应根据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充分保证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首先应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广泛吸纳外部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等主体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师资质量;其次则需要加强在职培训工作,为教师创造提供进修机会、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最后则应加强内部交流工作,实现先进经验的交流互动,实现教师队伍的共同发展进步。此外,还需要健全完善内部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专题教育工作,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猜你喜欢
双创应用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