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时期党的农民教育实践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2023-03-21 17:23孟玉琦
大众文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井冈山根据地时期

孟玉琦

(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命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工作。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农民教育,其内容包括文化知识教育和革命宣传教育,其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紧密贴合土地革命的实践。通过研究井冈山时期党开展农民教育的实践,对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井冈山时期开展农民教育的必要性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剩余部队来到井冈山,开始将革命力量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井冈山地区地理位置封闭,经济落后,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低。在这种艰难的形势下,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加入革命队伍就成为党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革命有其特殊性,近代中国工人阶级数量相对较少,力量较为弱小,而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曾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先后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系统阐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重要论断,为后来党领导农民斗争指明了前进方向。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剩余部队来到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广大农民自然成了革命战争的主体,要发动广大农民积极拥护和参与革命,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广大农民的支持,齐心革命,才有出路。

(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现实需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根据地建立之前,井冈山地区社会生产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边界的经济,是农业经济,有些地方还停留在杵臼时代”,[1]边界各地的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没有现代工业,没有固定的商业网点,百姓生活十分贫困,不少家庭都是一家人居住在低矮的茅草棚内,生活一旦出现变故,连吃饱饭都无法保证。根据地建立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对根据地实行了严密封锁,基本上断绝了井冈山地区同外界的物资交流,军民物资十分缺乏。这种艰难的条件下,教育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革命就显得十分迫切。

(三)思想文化落后的现实困境

井冈山根据地群众缺少接受教育的机会,农民思想观念封闭落后,主要表现为文化水平低下、缺乏革命觉悟以及封建迷信盛行。首先,根据地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很低。许多人不具备基本的识字能力,这种情况为我们党开展宣传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提高群众文化水平,为革命宣传扫清障碍成了党的重要任务。其次,根据地农民普遍缺乏革命觉悟。受传统小农经济和长期残酷剥削的影响,一方面根据地广大农民既有革命的诉求,希望获得土地所有权,另一方面又害怕地主报复,损害自己的利益,其在思想上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双重性格,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让广大农民受到启蒙,认识到自己处于“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地位,他们才能够觉醒,进而投身革命。最后,根据地封建迷信盛行。根据地农民热衷求神拜佛、占卜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甚至一旦有疾病等意外发生,便到庙宇求助神灵或野外喊魂。因此党亟须帮助农民破除封建思想的影响,使其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启发他们认识自己的力量,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二、井冈山时期党的农民教育实践

井冈山地区地理位置封闭,经济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革命意识淡薄。面对困境,党从实际出发,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在与土地革命的紧密结合中开展了广泛的文化知识教育和革命宣传教育,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根据地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党和红军有了巩固的群众基础。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一是针对适龄入学儿童,开办列宁小学、平民小学、红色小学。毛泽东对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视,在1928年5月就作出有条件的区、乡要尽快开办学校的指示。在毛泽东和边界政府的重视下,自1927年底至1928年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宁冈共办起了12所红色小学,招收了800多名学生。[2]这些小学开设了基本文化课程,组织起丰富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唱歌、体育、小手工劳动,文体活动有跳高、跳远、赛跑、拔河等。红军战士有时也会到学校给学生们上课,教授队列、刺杀、舞马刀等知识,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少先队,组织参与轮流站岗放哨、送信、探敌情、慰问红军伤员等社会活动。

二是开办夜校和半日学校。夜校和半日学校是在苏维埃政府的支持下,由群众创办的,几乎每个村都有。它的主要任务是教农民识字,同时在识字过程中通过读革命书籍、听政治新闻等活动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夜校和半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都大多由本村中有文化的人义务担任,学校上课没有教材,毛泽东就号召大家自己动手,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就地取材,编写具有乡土特色的教材。同时,苏维埃政府还设立了“消灭文盲学会”的组织来协助夜校和半日学校工作,以宣传消灭文盲的重要性,动员一切不识字的群众参加识字教育活动。夜校和半日学校既不耽误生产活动,又可以在空闲时间参与学习,增加文化知识,觉悟革命道理,深受群众喜欢。

三是创建识字班(组)。识字班(组)的主要任务是扫除文盲,与夜校和半日学校不同的是,识字班(组)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人数,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学。识字班(组)里的学员人数通常有3至10人不等,组长大多由夜校学生兼任,负责教识字、收集本子等任务。识字牌是识字班(组)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之一,即每天在检查路口设立识字牌,写下2至3个生字,先教会站岗的人,再由站岗的人考问路过的人,不认识就教给他或者写纸片给他,让其带在身上随时练习。[2]识字牌这种识字方式十分有效,毛泽东曾在《长冈山调查》中给予了“此法效大”的评价。识字班(组)因其灵活的教学方式,在根据地内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在当时,参与识字班(组)的人比夜校和半日学校的人要多得多。

四是创立工农俱乐部。工农俱乐部的任务包括扩大红军、反映工农生产和生活、批评表扬等。读报和讲演是俱乐部的两种常见活动。读报是在休息时间组织农民听读报,读报内容一般密切结合当时革命斗争任务,包括讲解时事、土地革命政策、上级通知等。而讲演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政治讲演,二是科学讲演。政治讲演主要是配合当时的政治和革命任务,科学讲演主要是宣传耕作生产技术、反对宗教迷信,改革不良风俗。工农俱乐部几乎每村都有,参与的人数非常多,对农民起到了很大的教育作用,极大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热情。

五是运用标语、壁报。标语是当时革命宣传最常用的手段,毛泽东非常重视群众宣传的工作,许多标语、口号都由他亲自撰写。标语的内容主要有宣传共产党性质的,如“实行马克思主义!实行共产主义!”;有宣传红军性质、宗旨和任务的,如“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如“实行土地革命!”“实行保护小商人贸易!”[3]这些宣传标语通俗易懂,在当时广为使用,对革命宣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启发农民革命觉悟的重要手段。

六是开展红歌、话剧、戏曲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如革命歌谣《建立苏维埃》《专打土豪劣绅》;话剧《打土豪》《活捉萧家壁》;戏艺《毛委员带兵打文家市》等。这些文化活动对那些不识字的人来说,不仅学得了文化知识,而且通过这种娱乐方式了解了红军和党的政策,启发革命觉悟。使广大群众在开展土地革命、配合红军作战、扩大红军队伍等方面都显示了更高的积极性。

(二)紧密结合土地革命斗争

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对农民进行革命宣传,是启发其革命觉悟的重要措施。而为他们争取切实利益,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使其接受革命教育更是一种生动和有力的教育方式。千百年来,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的是土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党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同时制定《井冈山土地法》,明确了土地的分配方法、分配标准和赋税征收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广大农民群众在土地革命运动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从而更加坚定地支持和拥护党和红军。正如1928年湖南省委巡视员在《向中共湖南省委的报告》中指出的:“民众在打土豪后相信毛司令,在分田地后相信党、相信苏维埃。”[4]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农民真正获得了利益,从而觉悟到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这些实际的行动,胜过了无处的说教,极大鼓舞了根据地的广大群众,使井冈山时期党的农民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

三、井冈山时期党的农民教育实践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井冈山时期党的农民教育实践极大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积极性,使党和红军获得了巩固的群众基础。总结井冈山时期的农民教育经验,对于新时期做好农民教育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强化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最早关心农民问题,最早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注重提高农民主体意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树立斗争胜利的信心,使他们懂得,穷人的力量是最伟大的”。[5]同时杜绝“恩赐式”命令,而是使农民自发参与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使农民在革命实践中切实体会到“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加坚定地追随共产党打江山、求解放。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体仍然是农民,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民,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以唤起农民思想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参与。同时,需要切实保障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和建设,把政策扶持和农民意愿结合起来,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充分尊重农民的发言权,使发展成果惠及农民,更好地激发农民建设乡村的热情,使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持续有效的发挥。

(二)解决农民关注的现实问题

毛泽东曾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6]井冈山时期的农民教育之所以开展得卓有成效,关键在于党从实际出发,始终关注农民的现实利益诉求。这一时期,党把武装革命与物质利益结合起来,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等措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根本需求,从而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为革命积累了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但不可否认,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忽视农民意愿与需求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继续发扬井冈山时期关注群众切身利益的优良传统,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了解农民真实的意见和诉求,坚持从农民最关注、最直接的现实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利益,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感。

(三)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

井冈山时期,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党在开展农民教育时采用了多种易于群众接受的教育方法,如通过标语、口号、演讲、壁报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革命主张。这些教育方法贴合农民实际,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极大提升了农民教育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体日益复杂多变,农民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我们仍可以从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开展的农民教育实践中汲取经验。新时期,应从农民的实际出发,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现实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适合农民群众并易于被农民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如借助广播、电视、新兴媒体等使农民在生动的氛围中受到熏陶,通过知识技能活动、文体活动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融入农民群众心中,有效提升农民教育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井冈山根据地时期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井冈山抒怀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