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双减”视角下小学语文学导式教学的实践

2023-03-21 17:17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大庄镇大庄小学
天津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学导式秦王蔺相如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大庄镇大庄小学 寇 臻

学导式教学可以进行层层递进的课堂规划,并且将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使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目标。学导式教学不但符合注意力的生物规律,而且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路径更加明了。教师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之下削减了学生的作业量和课外培训,但国家对教学成果质量的要求依旧没变。所以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教学活动的关键点。本文以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文为例,提出小学语文学导式课堂构建的实践,学导式课堂应当遵循生本思想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学导向对课堂质量的影响。

新课改以来革新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共识,故此教学课堂也在经历着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师为主导的独角戏课堂,在今天正在逐渐成为历史。“课堂革命”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的策略,并且当下呈现出从教师课堂授课目标,逐步转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的趋势。学导式教学能够给学生清晰地规划出每个环节当中的学习任务,并且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以此为基础开展的教学活动符合当下的教学目标,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帮助,同时也契合“双减”政策下的高质量教学要求。课后作业任务重虽然一直被学生和家长诟病,但其训练却能够真实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当下政策性要求对学生作业进行削减和调整,那么课堂教学作为实现教学成果目标的核心环节,同样应当做出相匹配的调整建设。其中学导式课堂的教学方法,应当为优化传统教学不足而做出改善。

一、“双减”下的学导式课堂实践

(一)学导式课堂的基本构架

学导式课堂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方法充分结合了教师教学思路和学生学习特点。其中教师教学思路是教学设计框架,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等内容。学生的自学能力训练大都是在课前预习,但是这种预习成果几乎没有保证,且没有考核的惯例和方法。这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学生课下预习大都很难达成标准。学导式课堂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将整个教学课堂划分出来了四个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是自学、第二个环节是解疑、第三个环节是精讲、第四个环节是演练。通过环节的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学导式教学方法充分地吸收了教学设计的思路。同时因为学生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将课堂分割成四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有效调节注意力,因为每个环节的目标不同,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当中思考学习的方法。

(二)学导式课堂的目标

第一环节:课堂预习持续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相应的新字词。其中生字包括璧、允、廉、颇、侮、辱、拒。生词包括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等等。预习当中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框架,然后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抽查,主要是让教师挑选生字词,让学生进行默写,然后进行收集整理,初步掌握学生在预习当中的成效。

第二环节:解疑环节5-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分析课文当中人物的相关特点,造成人物冲突和转变当中,为什么是从他人口中得到了启发,却没有在自我反省中认识到问题。以及角色之间构建故事的方法,在写作当中的应用等。该环节的答疑解惑主要是将课文知识结构讲清楚,其中既包括了基础内容,同时也包括了引申建议。

第三环节:精讲环节5-20分钟,精讲环节主要是对教学设计当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解答。要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前因后果,以及故事之间的联系。这是教学活动当中的重难点知识,课程教学活动当中需要借助于故事内容的讲解和深化,让学生掌握课程的思想内核,同时也要初步认识课文的写作方法、在故事结构上使用的手法。

第四环节:演练环节5-10分钟,演练环节是让学生总结课堂当中的知识点,其中包括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对故事呈现的写作逻辑,以及对基础知识中字词的理解。这些在传统教学中一般都用于课后训练,但是在学导式教学课堂当中,应当将其放在课堂之上,结合预习情况和最终演练情况,最终制定作业的相关练习内容。

(三)学导式课堂的落实例析

学导式课堂的落实情况主要是让四个环节落地,这四个环节涵盖的教学层次覆盖了整个教学设计,同时也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发展思路。所以在教学活动当中具体的落实情况,需要根据每一节课的不同情况做出调整,让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导式课堂的要求。

第一环节:自学过程当中让学生进行阅读,即通读课文的相关内容。在《将相和》这篇课文当中的自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对蔺相如相关故事的阅读理解,以及对新字词的认识,可以让学生通过翻查课本当中的新字词进行学习,同时针对生字词进行快速记忆。在完成阅读和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后,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快速记忆情况进行抽检。主要是采用教师阅读相关的生字词,然后学生进行默写检查,最后通过纸条收集来完成抽查工作。在该环节新知识的自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抽检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基础铺垫,进而更好的完善教学活动。

第二环节:在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的环节当中,主要是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基本的梳理,在《将相和》这篇课文当中讲述了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人物性格有哪些特点?学导式课堂中先让学生来总结和探讨这几个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抛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要疑惑为:为什么廉颇这个武将想要当宰相?蔺相如自杀为什么能威胁秦王?赵国有将相和为什么最终被秦国灭亡了?这三个问题都是课文的具体背景资料,不了解历史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这种疑问。故此,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惑。

在战国之前的朝代当中文官和武官并没有详细的划分,到了战国时代才刚刚有了文武官员的区别。因此,在这个时期关于品级,以及评级这方面的问题尚未稳定,所以才有了廉颇嫉妒蔺相如的问题。为什么蔺相如自杀就可以威胁秦王,这主要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外交方面比较重视信誉和体面。蔺相如想要让和氏璧玉碎,主要是想让秦王无法得到和氏璧的同时,在外交声誉上也受到损害,所以秦王只能投鼠忌器。赵国有将相和为什么还会被秦朝灭亡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秦朝选择了更具优越性的社会结构模式,使得秦王朝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第三环节:精讲部分主要是针对第二部分的深化,针对课本内容当中的知识点进行更深层的教学深化,分析课文当中的描写手法,如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蔺相如捧着和氏璧,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这些描述当中可以看到蔺相如每一次都精确地把握了秦王的心思,并且每次行动当中都进退有据,很显然在跟秦王交锋之前就已经有了规划。所以文章用这种方法表现蔺相如有勇有谋,既交代了故事的相关走向情况,同时也交代了蔺相如的相关性格特点。之后的故事当中,蔺相如让人化妆带走和氏璧,然后才有了完璧归赵这个典故。通过梳理故事脉络和写作的相关手法,让学生了解了文章写作的技巧。

在课文当中除了对蔺相如的描写之外,对秦王(秦昭王)的描写同样有着非常突出的特点。其中开头就描写到,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这是故事的开端也是起因,秦王听到了有无价之宝出现,第一个反应就是想要得到,甚至不惜许诺十五座城,行事作风非常的霸道。在后面秦王让赵王鼓瑟,然后让人记录,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赵王和秦王在地位上都是分封国,所以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但是在鼓瑟这种行为中,如果是赵王为秦王鼓瑟,那是将赵王当作乐师看待。由此可见,秦王行事非常霸道。两次描写当中,充分展现出了秦王的行事风格。这是写作当中的一种方法,利用简洁的叙事方式,不加修饰地通过事件凸显人物特点。

在《将相和》这篇课文当中,作者也赞扬了蔺相如的品德。其中蔺相如看到秦王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以死相逼让秦王击缶。这里也有着匹夫之怒、血溅五步的典故。在课文当中,这部分想要表达的是蔺相如的品格和精神。之后在蔺相如避免和廉颇的冲突当中,作者再一次将蔺相如的品格描绘得更加精彩。廉颇通过他人之口,了解了蔺相如的思想后,顿感羞愧并且负荆请罪。这个过程当中不但赞扬了蔺相如的宽厚性格,同时也展现出了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承担的精神。这是教学活动当中最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精讲部分最需要学生掌握的相关思想内核。

第四环节:演练环节当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对关键知识点进行学习。在《将相和》的教学当中,主要是训练学生是掌握写作方法和思想建设这两个核心。在写作方法的演练环节当中,让学生在课堂当中描写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可以是历史人物,可以是自己的同学。但是描写的过程当中不能使用修饰词描述,必须要通过简洁的动作、行为描写,从而凸显出人物的具体特点。具体的字数要求在100字以内,让学生通过临摹《将相和》故事的写作手法,复现一篇自己的小故事。这样的课堂训练虽然量比较小,但是却做到了在核心知识点上的延伸,因此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效果往往更佳。

演练环节当中除了对写作方面的改变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掌握相关的核心思想。这种核心思想是《将相和》中蔺相如的谦逊和勇气,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优良品性。这个环节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的自我检讨,对曾经羞于启齿的错误进行反思。然后让学生跟有过冲突的同学说声对不起,谈一下自己对冲突的感想。让学生从课文内容走入生活当中,可以充分思考课文中心思想对自身的意义。在消除误解和自身偏见之后,不但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相关美德。同时这也是让学生扎实掌握课文中心思想的有效方法。

二、“双减”政策下学导式课堂的思考

(一)严格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这类教育比较匮乏,很多预习工作缺少基本的抽查,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口头安排、学生口头应承、成果缺少监督,以至于学生的预习几乎形同虚设。在“双减”政策之下想要维护教学成果不变,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出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导式课堂的教学安排当中充分地考虑了传统教学方法对“双减”政策支持的不足,采用学导式课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基础上推动教学活动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同时学导式课堂给予的自学时间相对比较短,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意识,最终推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二)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堂讨论与思考

传统教学当中为人诟病的地方在于,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教师的教学节奏展开。学生心中的疑问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或者是在学习当中缺少自主探讨的机会,因此很多学生短时间内无法打开思路。学导式课堂可以解决学生这方面的问题,其中的解惑环节不但允许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同时也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可以直接解决此类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当中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这种课堂当中解决学生问题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传统教学当中的不足,是在课堂教学当中提高教学质量以支持“双减”政策落地的基本教学策略。

(三)确保学生课堂学习训练的质量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训练主要集中在课下作业部分,这个部分的训练对于学生而言是巩固知识的唯一渠道。这也是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成果反馈后增加作业量的根源,因为学生的练习集中在课下,缺少约束和管理的学生很难快速掌握知识点,或者是在学习当中无法保证质量。学导式教学课堂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预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整体学习训练内容衔接的是课堂教学内容。确保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是提升学生练习质量的有效方法,这也是支持“双减”政策的有效路径,能够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之后,减轻课后作业的压力。

三、结语

“双减”政策在当下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落实“双减”政策需要推陈出新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采用学导式课堂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合理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提升学习的质量,进而达到削减学生课后作业的目的。“双减”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教育战略,其核心是让学生的课后训练更加轻松,能够实现该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学导式课堂是众多优秀教学方法中的一类,其较强的课堂控制设置,以及充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建设和课堂训练的思路,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高质量课堂建设,以确保学生的平稳发展。

猜你喜欢
学导式秦王蔺相如
将相和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自主式初中数学课堂的构建
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化学教学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负荆请罪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