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操策略

2023-03-21 17:17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海天学校黄健华
天津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师应新课标法治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海天学校 黄健华

为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了新课标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操策略,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现存的问题,包括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学评价不完善等,并逐一列举了应对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学同仁提供参考,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旨在为新时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给予方向上的指导。该课程标准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角度出发,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科学合理的教学要求,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解决课程改革现存问题,教师应强化对新课标的解读,利用新课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存问题

自《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以来,笔者针对我校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展开调研,发现尽管课程改革实施已久,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发展。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忽视“因材施教”

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为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指明正确方向。目前看来,新课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十分详细的,如“政治认同教学目标”这一方面,课程标准就提出了层层递进的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国旗与国徽、培养学生对国情的初步感知.但纵观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很多教师理解、执行上述目标都存在较多误区,一个典型问题就是很多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在教学过程中不懂得“因材施教”,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依照新课标要求,围绕教材制定精细化的教学目标,造成教学质量不佳。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不够高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故而在课堂中驱使其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展开探索的主要动力就是兴趣,在这方面新课标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倡导教师践行创新教学,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加强对各类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为学生打造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但目前看来,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尚未明确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大多依然习惯使用以理论讲述为主的教学策略,较少去思考并使用诸如情境教学法、小组探究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创新性教学方法,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态度被动,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缺少互动与交流

新课标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学习需求、生活经验开展各项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主观能动性,多引导学生针对重难点知识展开沟通交流,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新知。但目前看来,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不重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造成课堂氛围十分死板,与新课标要求的“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背道而驰,影响了学生对各类知识的理解,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创新性课堂评价

新课标倡导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使用多种现代化、创新性的评价策略,从多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多元化的评价,彰显评价对学生的引导性,提升过程性评价在整个评价系统中的占比,利用课堂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成长。但目前看来,很多教师采用的评价策略都远无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桎梏较为严重,习惯将自身视作课堂的主导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主观评价,造成“创新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在实际应用中流于形式,达不到理想效果,“唯分数论”现象突出,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无太大助益,影响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二、新课标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操策略

(一)制定精细化的教学目标,指引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广大教师遵循核心素养教育观的要求,结合课程性质、理念及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教学目标,强化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利用教学目标更好地整合课堂教学资源,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为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解决道德与法治教学长期存在的几类问题,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给予精细化设计,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实际操作中,教师具体可围绕《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予的教学提示设计精细化的教学目标。举例而言,第一学段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教学提示有“感知”“了解”“体验”等词汇,故而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初级能力,启发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适应性与道德法治意识;第二学段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教学提示有“能够”“初步”“积极参与”等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格外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中级能力;第三学段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教学提示有“自觉”“感受”“主动”等词汇,故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生成发展。在上述教学思路的指导下,教师最终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就像是一张囊括了各学段教学思路的大网,能够对课堂教学产生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有着极为突出的影响力,与学生终身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广大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活用情境教学法、主题探究式教学法等一系列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寓教于乐”的课堂,引领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致的驱使下,潜移默化地完成学习活动,并将相关知识、技能深刻内化在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1.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学生的知识感知能力。

小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对很多相对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都缺乏感知能力,学习起来较为吃力。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重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用带有浓厚生活色彩的素材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亲近感,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

举例而言,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生活的地方》这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了很多家乡的照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感知家乡的风土人情,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地方产生更为深刻的思索。实践看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形象、生动的素材充满了亲近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发言十分踊跃,教学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2.开展案例剖析活动,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

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回归于实际生活,为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注重能力培养”的要求。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为学生展示一些真实的道德与法治案例,指导学生针对这些案例展开思索,活用课堂中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案例主人公遇到的问题,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举例而言,在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时,教师就可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小汽车车主遇到斑马线时,会主动礼让过斑马线的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汽车该不该礼让斑马线”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针对行人、司机在这一情境中做出的行为展开讨论,分析这些行为会对自身及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笔者的课堂实践中,学生对这一思辨活动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都能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活经验,对情境展开思索与讨论,这说明学生有着“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与新课标的要求相一致。

3.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探究教学法是新课标高度提倡教师使用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可供学生开展课堂探究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懂得挖掘与利用,力求体现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特色,给予学生深刻的思想启迪。

举例而言,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如下情境:上课铃响了,某学生飞跑着进入教室,不小心撞倒了另一名学生的水杯,这名学生看都没看一眼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被撞倒水杯的学生立刻生气了。在结束情境扮演后,教师可为学生提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发生冲突如何化解?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过去学过的知识及自己的生活经验,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其间教师可在教室中巡回观察,不时结合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给予一定的点拨。在笔者的课堂实践中,学生对这一话题有着极强的探究意愿,参与活动十分投入,在结束讨论后,学生得出了如下结论:同学之间应当平等相处、互相关心,发生冲突时应及时沟通、相互宽容,这体现了学生实践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的成长,对培养学生的品德操守很有助益。

(三)开展多元化的互动活动,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新课标(2022年版)》倡导广大教师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为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性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互动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步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身体力行地完成知识学习过程,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举例而言,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感恩父母》这一课时,教师就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开展“亲情表演会”活动,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点与生动形象的情景剧结合在一起,依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并完成情景剧扮演,体验父母的付出。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在学生参与情景表演的过程中,从表演主题、表演内容等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系列的启发与点拨,例如教师可为学生提示如下表演主题:每当餐桌上有好吃的...每当我生日时...有一次我生病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入情境中,通过一系列的表演,切实感受亲情的伟大与无私,引导学生形成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给予创新性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评价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师检验自身教学效果、学生检验自身学习成果的必备工具。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正确看待为学生给予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创新性评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多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等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多元化的评价,利用评价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进取精神,削弱传统、落后的“分数评价体系”对道德与法治教学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完成某次学习活动后,及时对自身及他人给予中肯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看待自己及他人优缺点的意识与能力,在课堂中营造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鼓舞学生不断进步、超越自我。评价内容方面,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有条件的教师也可在课堂中增设“家长、社区评价”,具体的评价标准因活动内容而变,力求彰显多元化、灵活性特色,打破传统评价模式的桎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重视贴合新课标的要求,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活用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思维上的启迪,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成长。

猜你喜欢
教师应新课标法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