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特性及其关系探析*

2023-03-21 20:52刘建荣蒋婷婷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思政教学方法

刘建荣 蒋婷婷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政治性、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现实性、前瞻性、趣味性。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及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包含以下七个方面内容:“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代发展要求推进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固本培元、守正创新,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外延,教学内容应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还要注重教学内容各部分的协调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内在逻辑联系为: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适应且服务于教学内容。因此教学方法的使命在于讲深、讲准、讲清、讲透教学内容,更好体现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高度和厚度,让教学内容“入课堂”“入耳”“入脑”“入心”。

一、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联系实际、协调并进

优化教学内容需要秉持其政治原则,即不可偏离根本方向——马克思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方向原则。优化教学内容需根据时代要求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与学生自身实际;教学内容应倚重育心、育德、育能方向。教学内容朝着以上三个方向优化,实现教学内容的优质输出,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内涵外延要不断丰富——凸显时代性、前瞻性

思政课教学本身涉及整个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各方面的内容,即其宏观格局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宏观性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之一。思政课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烈的时代性,思政课教材体系平均每三年做一次变更。然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变化都可能成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鲜活素材,因此思政课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现有教材,要充分利用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融合鲜活生动的内容。教学内容要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能为思政课课堂增添生命力。教学内容以课程内容为基准,课程内容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和最新理论成果,此时,思政课教学内容就需要融入这一鲜明的时代旗帜。教学内容的外延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大,如近年来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红色文化教育与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就是思政课教学内容外延扩大的证明。优化教学内容应该突出其时代特点,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时代前沿问题,聚焦时代热点,彰显时代价值。思政教师应该树立敏感的时代意识,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优化方向,可以通过运用能够深刻反映时代要求的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突出思政课的时代性,也可以发掘新兴内容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应该加快完成思政课教材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夯实教学内容优化的课程内容基础,使思政课教学内容突显时代性和前瞻性。

(二)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彰显实际性、现实性

理论联系实际最突出的科学性在于具有敏锐的问题导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符合中国实际、贴近中国群众的理论,它的语言风格更大众化,时间维度更靠近中国发展现状。大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较高,但是,他们往往更关心现实生活中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思政课程中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是“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但是也要认识到其余四门课程最终的落脚点应回归现实,只有这样才会有更科学的视角分析现实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法论导向。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热点相融合,将国内外发展现状合理地融入教材知识点中,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与国际的发展局势,引发其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思政课教学内容还应该联系大学生生活实际,找到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所在和他们认知方面的偏差,使思政课有效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三)教学内容偏重育心、育德、育能——呈现协调性、全面性

高校思政课必须围绕“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十大育人体系”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尽管思政课涵盖的内容较广,但也应追求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平衡。高校思政课的中心主体是“人”——大学生,不仅要育“脑”更要育“心”,将大学生培养成心智成熟的群体。思政课教学内容广泛,但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有道德认知、道德情操和道德践行的社会人才。思政课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强调在塑造社会主义道德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程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性和政治性,着重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认同。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遵循知情意行统一规律,不仅要引导学生将系统的知识储备转化成自己的思想武装,还要帮助学生积极将“知”作为自身行为的导向,在实践中践行理论获取真知。然而思政课教学内容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在知与行中相互脱节。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学内容应注重“育心”——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其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偏向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引导其心理健康向上发展。教学内容应注重“育德”——着重道德教育。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来源于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行”,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使大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熏陶作用。教学内容应注重“育能”——侧重劳动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主要通过劳动教育这一主渠道,不仅要掌握劳动理论,更要具备劳动实践,锻炼其劳动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讲道:“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思政课要体现内容的协调性,必须将“育心”“育德”“育能”三个方面的内容摆在重要位置,以防教学内容左支右绌。

二、教学方法需改革创新、服务内容、目标导向

教学方法需要创优。教学方法的探索需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学方法的使用需要满足学生的内心期待和发展需求,达到教学方法运用的科学化。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自觉强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教学方法不仅要创优还需要对优秀教学方法进行推广,因此,要加大对优秀教学方法的推广力度,注重用点上的经验带动面上的提升。实施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五年内遴选和培育100 项形式新颖、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完善项目遴选、培育和推广机制。不仅要运用好课堂教学方法,还要运用好“宏观”教学方法。坚持“四个结合”的教学方法,更好服务优质教学内容的输出。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思政课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表现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互通,此举更有利于将爱国情、报国志和强国行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思政课的“八个统一”是思政课教师的科学教法,其中依然存在理论与实践的黏合度、融合度不高的问题。思政课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然而实践教学依然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被忽视的原因在于,与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存在更多不可控力因素。实践教学本身缺少可以遵循的教学大纲,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教育资源分散程度更高,因此整合实践教育的难度亦随之上升;实践教学形式拓展的困难程度更大,实践教学本身要求多样化、时代化和新颖性的教学形式,可见其创新难度之大;实践教学的效果偏向隐性,且教育效果的呈现周期较长,短时间内不易察觉。实践教学开展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应该推进教师实践研修,提升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使教师在实践研修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规律,积极克服实践教学中的制约条件,从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遵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化与外化规律,更好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实现“知行合一”。

(二)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开展互动式教学

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针对思政课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师生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实现双向互动,信息顺利流通,学生接收知识信息,教师接收课后反馈,才能使思政课实效性得到质的提升。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是灌输法,然而灌输法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在增强师生互动和活跃课堂氛围方面存在弱势。目前探索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辩论法等。不论是哪一种方法,它们都要始终围绕提升师生的课堂互动这一轴心。然而,课堂虽是教师主导,但其本质属于学生的课堂,因此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需要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引导,要求教师要善用启发式教学法,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增强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实现知与情的统一。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参与愿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识与情感接受能力得以提升。

(三)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实现教育常态化

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师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将其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深入性和持久性。日常教育形式既包括显性的第二课堂,还包括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隐性环境教育因素——家风、学风、校风。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八个统一”中的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法。第一课堂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然而随着高校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仅仅通过第一课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重视第二课堂的开设。第二课堂是指与思政课堂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其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更多的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第二课堂的优势在于它的空间不会局限在一个小小的教室,其实现范围可以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同时也不拘泥于教师教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生动活泼。高校思政课注重显性教育,即注重开展好高校思政课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隐性教育因素重视不足。然而实现教育的常态化必须先实现教育生活化,学生周围隐藏着许多的教育因素需要家长、教师和学校共同发掘。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注重家风、学风和校风建设。家长应该注重建设良好家风,教师要营造积极的学风氛围,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为优良校风建设奠定基础。良好的家风、学风、校风能更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而达到更好教育效果。因此,要实现思政教育常态化、生活化,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促成教育立体化

课程思政,主要指的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简言之,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专业课相融合,充分发挥所有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但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还存在融合度不高问题。课程思政是“新事物”,其本身的规律性以及思政课与各个专业类别相结合的特殊规律仍没有被完全探索和认识,使得课程思政落实不到位。课程思政落实的关键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要求所有专业课教师要具有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观念,将立德树人贯穿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全过程、各环节,专业课教师要有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认知才能更好地将其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然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不密切,导致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切入点没有被有效挖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促成教育立体化——时空融合,不仅可以使思政教育贯穿全过程,还可使其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所有教师都肩负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课程思政的落实需要各科教师与思政教师加强教研合作,共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融入专业课中的规律。各科教师应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树立“大思政”格局意识,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三、以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促教学内容优化供给

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思维方法中提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即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从其辩证关系得知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反作用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优化决定教学方法创新,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选择的根本目标在于如何讲清、讲透、讲好、讲深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在适当教学方法的助力下成功进入学生的脑中、渗入学生心中,进而有效促进内化与外化相统一。优化教学内容供给、创新教学方法需要为构建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提供必要支撑。教学内容的优化应该突显时代性与前瞻性、实际性与现实性、协调性与全面性,还应不断凝练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问题意识,加快构建更完善的教材体系。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要探索创新显性的课堂教学方法,还要探索创新隐性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能更好为内容教学服务,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学内容为根本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促成思政课知情意行相协同。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思政教学方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