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言建构的革命传统课文教学例析

2023-03-21 00:40王兴伟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王兴伟

【摘 要】依据教育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进行语文学科的革命传统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教师须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获得革命传统的滋养,通过情境任务驱动、多元互文探究和多样写作实践等策略,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拓展革命文化视野,厚植红色基因。

【关键词】革命传统;核心素养;统编语文教材;教学策略

2021年初,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强调了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要求“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1]。因此,如今的统编语文教材也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编选了不少反映革命历史的篇目。根据《指南》的要求,如何用好这些篇目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凸显学科特点的同时还能有机融入教学中,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语文学科的革命传统教育,既不能脱离语文的学科特点,架空文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更不能以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唯一目标,而忽略了文章的革命传统教育功能。教学中,想要让语文学科特点与革命传统教育有机融合,最好的做法就是坚持“文道统一”。同时,由于教材中的作品文体多样、手法多变、风格多元,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因文而教”。毕竟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2]5。

综上可知,语文学科的革命传统教育,应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引导学生获得革命传统的滋养,他们将在学习中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拓展革命文化视野,厚植红色基因。具体教学中可以多采用情境任务驱动、多元互文探究和多样的实践活动进行教育。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为例,探究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情境任务驱动,理解革命传统

统编教材编入的革命传统文化作品在年代上与“00后”“10后”学生的生活时代相距较远,加之日常教学中革命传统教育相对弱化,学生通常与革命传统文化作品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如何消除这层隔阂,做到“文道统一”,是广大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对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给出了提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2]48这启发我们,想要消除时代的隔阂,教师不妨设计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学生拉近时间的距离。

《谁是最可爱的人》原本是作家魏巍随军赴朝鲜采写的一则面向大众的通讯。该文结构层次清晰,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都很明显,所举事例通俗易懂,语言朗朗上口,非常适于学生阅读。尤其是其中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的运用,更是使得文章情感充沛,充满了对志愿军的深情。这篇文章是所在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学生有了《黄河颂》《老山界》两个篇目的铺垫,在体裁和背景的理解上,学习该文都相对容易。教学难度在于如何通过文章让学生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提示,以及对学情和教材的分析,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活情境任务,让学生在具体、生动、活泼的学习中真正感悟、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任务一:班级公众号拟推送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小编打算在正文前加上一段“阅读导语”。请你阅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材料,写一段150字左右的“阅读导语”。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背景材料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任务二:班级公众号的小编为了引导读者深入感受《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和英雄品质,尝试以排版的方式凸显文中的典型事例。如果你是小編,你会凸显哪一个事例?请简要说明理由。

(学习建议:为了做出最佳选择,比较是不错的解题方法。本文共叙述了三个事例,你可以从精神品质、写作方法等角度对三个事例梳理比较后再做出选择。建议采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这样有助于你做出最佳选择。)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文段,利于其把握文中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任务三:为了营造良好的视听效果,小编还想在文中插入一段朗诵语音。有人认为朗诵第三段好,也有人认为朗诵最后一段好。下面是甲、乙两人的推荐理由和朗读建议,请你根据语段内容,将空白处补充完整(横线部分为学生补充内容)。

甲:我认为朗诵第三段比较好。因为写这一段时,作者推想部分读者对志愿军战士接触不多,缺乏基本的了解,认为战士很平凡、很简单。所以他用了一组排比句热烈地歌颂志愿军战士。这段话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疑问,是全文的总领句,句式工整,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最适宜播放语音来引起读者的注意。

朗读这一段时,“可是”之前的语气要舒缓,“可是”之后的语气要强烈。四个排比句的语调要逐句上升,并且要重读句中的“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和四个“那样地”。这样才能突出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乙:我认为朗诵最后一段好。这一段作者用“亲爱的朋友们”“朋友”“你”称呼读者,用六个排比句描绘工人、农民、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在祖国和平环境中的生活,令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疑问句“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而“很平常”的推想更是进一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此时,作者用祈使句打破了这份“亲切感”,提醒大家意识到这种“很平常”其实并不“平常”,因为这是“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这样就打破了读者与志愿军战士的隔阂,将朝鲜战争与平常的生活联系到一起,从而打动读者。

这一段中,“可是”之前的语句要读得舒缓些,语气平和些;“可是”之后的语句要读得强烈,尤其是最后两句一定要读得语气高昂。最后一句中的“爱”“深深地”“确实”“最可爱的人”要重读。这样才能强烈地表达出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任务四:《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公众号上推出后,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也引起了一些同学的疑问。下面是“读者留言”中同学们提出的疑问,请你以小编的身份,任选一则留言进行回复。

小豆包:这篇文章依次写了松骨峰战斗、战士马玉祥烈火中救朝鲜群众和防空洞里采访战士三个事例,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顺序?

金刚葫芦娃: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受访者的话,有什么作用啊?

我是小帅哥:七十多年前,为了祖国人民不吃雪,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吃雪;为了祖国人民不必受战火之苦,他们用身躯构筑了钢铁长城。回首峥嵘岁月,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正如今天的人民子弟兵,他们不也是最可爱的人吗?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文章写作特点,感受并传承英雄精神。

上述情境任务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学习融入了编写公众号的社会生活情境中,通过“拟写导语”“凸显事例”“朗诵语段”“留言互动”四个任务,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语言建构和运用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任务处处指向语言建构和运用,同时又处处指向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与传承。为了完成任务一“拟写导语”,学生需要查阅抗美援朝的相关历史资料。为了完成任务二,选择一个适合凸显的事例,学生要比较分析三个事例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三个事例分别对应的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三个方面: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任务三“朗诵语段”要求学生与文章抒发的感情融为一体,披文入情,深入理解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任务四“留言互动”既关注了文章的写作特点,又指向文中革命精神的传承。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成果也验证了这一点。比如,在完成任务二“凸显事例”时,有学生写道:“我选择凸显第三个事例。因为这个事例通过我与一位志愿军战士的三问三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们的艰苦和伟大。当作者问他们想不想回祖国时,他们心里想着任务,想着人民;问他们想得到什么时,他们仅想要一枚纪念章。他们付出多,回报少,只因为他们有一颗赤子般的爱国之心,有着一份为全世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大爱。他们心甘情愿为人民幸福而吃苦的思想是多么的可爱,多么的让人潸然泪下!所以,这一自然段令我十分感动,我选择这一段。”

二、多元互文探究,拓展革命视野

从课文教学角度来看,只要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中带领学生达到“文道统一”的境界,就算达成了教学目标。但从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的角度来看,单独一篇文章的学习显然不足以让学生真正继承革命传统,而是需要多篇优秀作品的反复熏陶。《指南》中点明,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主要载体包括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文学作品[1]。除了教材中的课文,许多作家和无数文学创作者都编写了大量反映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们战斗与生活的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非常大的选择空间。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有些作品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视野。但正如某评论家所说:“作家为响应当时战争实际的需要,创作了大量讴歌志愿军战士英勇事迹的作品,虽然从后世文学史的眼光观之,这些作品大多都会随时代流转而湮没,但它们的价值不止于此,它们毕竟是那个时代有力的战歌,也在战火中实际鼓舞着战士们的心灵。”[3]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选取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设计成“微专题”进行阅读,引导学生从相对宏阔的视野了解抗美援朝,不但利于革命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也有助于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下面是“微专题”中的三段拓展材料。

下面的三个材料分别叙述了三段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斗经历,请你认真阅读,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归纳你对“革命英雄”的认识。

材料一:(教材中松骨峰战斗一段)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材料二:前线,一名中国军队的小战士奉命往前沿阵地送一个命令。这张写着命令的字条被折好揣在他的上衣里。通往前沿的炮火不知为什么在今天变得异样的猛烈……就要接近阵地的时候,小战士被炸倒了,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一只脚齐着脚腕断了,断脚就在不远的地方,还穿着胶鞋。……指挥员把小战士抱起来,大声喊:“来三个人把他背下去!不准让他死了!拿着他的这只脚!”

——王树增《远东 朝鲜战争》[4]

材料三:在照明弹的亮光下,张福林一瞬间看见了这个瘦长的、十八九岁的美国兵的一对充满恐怖的眼睛。这美国兵战栗了一下,就像是僵了一样,不能动弹了。……美国兵一动弹,他就开枪了。于是这个敌人发出了一声绝望的嚎叫旋转着身子倒下去了。“谁叫你到朝鲜来的!”张福林想,跳过这个美国兵向前跑去。

——路翎《战士的心》[3]

这三段文字从不同角度表现人民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松骨峰战斗一段是英雄群像,表现许许多多志愿军战士不屈的战斗意志,塑造出革命英雄英勇无畏、坚韧刚强的群体形象。材料二集中塑造了小战士这一形象,为了传送停战命令,他在战场上被炸掉一只脚,但他依旧抱着被炸掉的脚,努力爬着把命令送到阵地。这段个体描写将小战士使命必达的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为学生了解志愿军的群众基础提供了切入点。材料三中张福林在夜晚碰见美国兵,狭路相逢勇者胜,张福林在危险之中果断开枪,打死美国兵,体现出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的气魄。但张福林“谁叫你到朝鲜来的!”的心理描写,又表现出他对杀敌的一丝无奈。这份无奈正反映了志愿军战士内心柔软的一面,这份柔软不是惧怕敌人,恰恰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向往。这是对革命英雄更高层次的认识。学生在进行专题探究时,对张福林的行动与想法持有争议。有学生认为,张福林作为战士不该有这样的想法。也有学生认为,张福林杀死美国兵的行动当然是英勇无畏的,这与他心中所想并不矛盾,反而体现出革命英雄对生命的博爱和尊重,这是更高的精神境界。

这样的“1+N”“微专题”阅读,能从课内一篇文章拓展到课外多篇,通过多元阅读让学生对革命英雄有了更加具体、明确的认识,避免了“贴标签”式的脸谱化认知;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对革命英雄作为一个人和战士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如某学生写道:“同仇敌忾、英勇顽强,为保护人民打败侵略者的就是革命英雄。当然,他们也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他们博爱、热爱和平。战争胜利能让他们由衷地感到快乐,但对于不得不杀死敌人,他们也会感到无奈。”在实施多元互文探究时,除了“1+N”,教师还可以选择“1+1”的策略,即课文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可以与《红岩》整合,设计“寻找《红岩》中你认为‘最可愛的人’”的专题探究活动,同样也可以为学生多角度深入了解战士提供探究素材。

三、多样写作实践,增强文化自觉

要明确的是,革命文化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停留在记住一些知识、掌握一点技能,以获得考试通过,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视野和革命情怀,获得未来进入社会所必备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决定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同时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思维的提升。因此,开展多样且有效的写作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革命传统文化内化于学生心灵深处,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念。

一是进行“微作文”的写作训练。比如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教师可以仿照“感动中国”中的颁奖詞,给松骨峰战斗中的英雄团体、马玉祥、防空洞里的战士撰写颁奖词。这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用语简洁凝练,能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有高度概括性的同时充分彰显革命精神。“微作文”的写作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与革命传统的有机融合。比如有学生给马玉祥撰写的颁奖词是这样的:

烈火灼心,你没退却;火场救人,尽显英雄风采。熊熊烈火中,你用坚强的意志救出朝鲜孩童!你是钢铁战士,也是柔情丈夫!

学生撰写的颁奖词虽然没有达到文采飞扬的水平,但能抓住马玉祥事迹的核心,言语之间也表达出对英雄的赞美之情。

二是进行改写训练。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第三个事例是防空洞中采访战士。作者魏巍主要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现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对话改成叙述,采用夹叙夹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对战士的赞美之情。

三是统整教学资源,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举办“抗美援朝英雄故事会”分享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电影、阅读相关书籍、参观当地红色文化景观等方式积累信息,从中选择一个真实的或文艺作品中的志愿军英雄,用500字左右讲述其英雄事迹,并简要分析当今学习英雄人物的意义与价值。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写作实践,重在形式多样,篇幅可长可短,关键要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到语文素养与革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以写促学,以写促知,将革命传统文化内化于学生的心中,根植红色基因。

经实践检验,无论是设置情境任务,还是互文拓宽阅读视野、多样化写作实践,这三条策略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仅仅是这三条策略仍不足以详尽语文革命传统文化的教学可能。不管以什么策略实施革命传统教育,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突出革命传统教育的主旋律,同时要把语文核心素养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继承文化的热情,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1-19)[2021-01-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林晨.抒写战争中的人性光芒:抗美援朝文学作品回顾[N].文艺报,2020-10-23(2-3).

[4]王树增.远东 朝鲜战争[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679.

[5]高本充.学理分析:让革命文化学习深度发生[J].福建教育,2020(39):37-40,63.

(责任编辑:朱晓灿)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