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策略

2023-03-23 04:39齐润良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情境教学初中历史

齐润良

摘  要:情境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载体,创设情境是教师优化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自主性,使学生建构更全面、立体的历史认知,文章立足于历史教材内容,从联系古今、展示实物、再现历史画面、组织实践活动四个角度论述了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可行策略,力图为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提供参考方案。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史料分析;历史解释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设计有助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的教学建议,这其中包括“创设历史情境”。由此可见,历史情境是学生学习历史、发展核心素养的载体。情境教学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应用多种方式更全面、直观、深入地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多重切入角度,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强化学生认知、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出发创设情境。

一、联系古今,创设情境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证明。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建构历史认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生活现象,引入当今社会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来创设情境。

1. 立足于历史知识储备,创设情境

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含着历史知识储备。生活化的历史知识储备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历史。教师应当关注、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或事物,并将之与历史教学内容相联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以下统称“教材”)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节课时,由于许多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对宋朝的都市建设和文化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基于此,笔者先为学生播放了《清明上河图》的讲解视频,让学生从张择端的记录中对12世纪北宋都城的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建构清晰的认知。然后让学生将本节课学到的历史新知与从影视作品中获得的历史知识相对比。笔者根据学生在对比过程中提出的相关疑问进行解答,为他们辨析了影视作品与正史所反映的历史知识的区别,讲解了宋朝不同时期都市和文化发展的变迁,并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经验,以现代社会为参考系,对比宋元时期与其他历史时期都市和文化发展的状况,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历史现象相联系,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其建构历史新知。

2. 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每天接触海量信息。社会热点代表大多数人关注的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教师可以引入与历史问题相关的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当代的视角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节课时,基于知识点“圆明园的毁灭”,教师可以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是否应该修复圆明园?”教师先在希沃白板上呈现关于圆明园毁灭的文字讲解、视频资料。有的学生可能认为不应该修复圆明园,因为圆明园是英法联军侵华的罪证,修复圆明园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抹除罪证。对此,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说毁灭后的圆明园是侵华的罪证呢?除了圆明园外,还有哪些侵华的罪证?为什么不能消除这些罪证呢?通过关联问题,引导学生完善思维逻辑,促使学生探究、厘清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知识分析、解释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历史认知,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二、展示实物,创设情境

历史相关的实物是重要的史料资源。实物具有直观性,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创设情境,再现历史知识的面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其建构更真实、立体的历史认知。

1. 运用实物模型,创设情境

实物模型是重要的实物史料。教师展示实物模型可以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象化。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尽力搜集相关实物,将其展示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提前通过网络渠道购买仿制的甲骨文和竹简,在课堂教学时展示给学生。在学生轮流观察实物模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甲骨上的字有什么特点?甲骨文的诞生体现了什么造字法?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观察相关实物,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探究这一系列问题,拓展所学,强化学生的学习记忆。有的学生可能回答:甲骨文契刻在兽骨上,看起来像许多物品的简笔画,甲骨文的诞生体现了形象造字法。教师可以就此为学生讲授“六书”,帮助学生正确识读、书写甲骨文。

2. 使用文献史料,创设情境

文献史料是重要的实物史料。有价值的文献史料,既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历史认知,还可以使学生进行史料分析、历史解释,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发展历史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文献史料,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驱动学生探究。

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节“楚汉之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史记·高祖本纪》中的一段内容:“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灭族),偶语者弃市(抛尸)。吾与诸侯約,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根据这段史料内容,教师提出问题:这段话中的“吾”是谁?这篇文告是在什么地方发布的?这篇文告是针对什么情况而发布的?其目的是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联系已有认知,总结问题答案。有的学生会据此回答:“吾”是汉高祖刘邦,这篇文告是在秦的都城咸阳发布的,刘邦当时与项羽同为楚怀王封的诸侯,并比项羽先到达咸阳,他发布这篇文告的目的是安抚民心。教师就此继续引导:得民心,是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然后,教师继续呈现其他史料,促使学生探究其他原因。这样不仅使学生走进了历史情境中,还使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史料内容,建构了历史认知,发展了史料分析能力,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三、再现历史画面,创设情境

画面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可以再现历史情境,促使学生发挥多种感官作用,走进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认真探究,建构历史认知,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善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对比、体会历史的变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

1. 展示历史图片,创设情境

历史相关的图片是珍贵的史料,是再现历史画面的方式之一。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读图经验后,可以从图画中发现关键信息,建构直观认知。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图片,将其展示给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历史问题。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这节课时,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教师可以善用本地资源,搜集反映这段历史的图片,展现改革前后本地人民衣、食、住、行的情况,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横向观察、对比,分析改革开放对本地生活变迁的影响,归纳改革开放前后本地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纵向观察、对比,分析改革开放前后本地社会生活的变迁特点,梳理社会取得进步的原因。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建构了改革开放相关的历史认知,理解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创设情境,有助于學生把握探究历史的主动权,使学生做到论从史出,锻炼史料分析能力,发展史料实证素养。

2. 播放纪录视频,创设情境

视频可以以连续的方式呈现、讲解一段历史,是培养学生历史发展观的有效方式。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纪录视频,既有助于学生保持课堂专注力,也有助于学生建立历史探究思维的连贯性,建构全面的历史认知。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搜集、选择权威机构拍摄的历史纪录片,在课堂上播放,创设历史情境。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这节课时,留美幼童是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原因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播放纪录片《幼童》的片段。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跟着留美幼童的“步伐”,“走进”洋务运动。学生建构认知:当时,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远远超过中国。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要想不被西方国家侵略,就要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留美幼童在国外见识了工业文明的进步,学成回国后,在各个领域起到了现代化发展的带头作用,其中包括中国铁路的开拓者——詹天佑。通过播放纪录视频创设历史发展的情境,让学生体会个人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联系。学生通过纪录片和教材内容了解完这段历史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进一步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们的成长对中国梦的实现有什么重要意义”。教师要以此建构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促使学生奋发图强,这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四、组织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实践活动是学生践行理论知识、建构认知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探究,丰富经验,形成独特见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相关的历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切身体验“历史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1. 组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即让学生扮演历史角色,结合历史认知还原历史事件,创设历史发生的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以历史参与主体的视角,领悟历史知识,建构历史认知。

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美国的独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围绕“三权分立”这一知识点,在了解教材相关内容后,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总统、联邦法院代表、国会代表。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分别阐述各自扮演角色所具有的权力,然后教师提出一项议案,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发表看法,让学生在论证角色权力的过程中理解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国家权力独立行使、相互制约的关系。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角色扮演活动,创设历史发生情境,让学生从实践中建构认知,既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其表达历史问题的思维逻辑。

2. 组织小组竞赛,创设情境

历史知识点庞杂,历史事件的发生包含背景、时间、关键人物、主要思想、历史影响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因此,学生普遍有较强的学习和记忆压力。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内容,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组织小组竞赛活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加深历史认知。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并提前告诉他们竞赛的内容包括: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口号、代表人物、事件结果、历史意义等,让学生自主查找、学习,然后在课堂上组织“五四运动历史知识竞赛”,设置必答题考验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设置抢答题锻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反应能力,设置拓展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精神。通过组织小组竞赛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历史的创造者、参与者,必须学习历史、发展历史。

综上所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从联系古今、展示实物、再现历史画面、组织实践活动等多个角度创设情境,优化历史教学,使学生更全面、立体地学习、解读历史知识,建构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解释能力等,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学习的意义,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创设情境是一种历史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历史问题,学习历史知识。历史教师应当扎根于历史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角度和材料,不断优化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艺蓉. 关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21(26).

[2]何丽珍.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43).

[3]雍建义.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设与运用[J]. 知识文库,2021(1).

[4]刘琛. 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策略研究[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0).

[5]刘尚忠.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0(26).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情境教学初中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