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2023-03-23 10:07郭彦春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郭彦春

摘  要:有效提问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助力。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有效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预设问题、提出问题和评价问题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力。由此可见,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课堂提问是学生与问题“互动”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不断思考,逐步掌握所学知识,顺其自然地发展思维能力。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教师忽视预设问题,往往在课堂上随心提问,出现了“满堂问”现象,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围绕知识点不断提问,缺乏针对性,难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着力探究重、难点知识,致使课堂学习效果低下。面对如此种种情况,教师可以应用以下策略进行有效提问。

一、精心预设,把握生成资源

预设问题是有效提问的基础。生成性资源是教师预设问题的依据。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动向,都是不可多得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教师要以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思维动向为抓手,联系教学内容,精心预设问题。

1. 把握教学目标,预设问题

教学目标具有生成性和预设性,能指明课堂提问的方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可以保证问题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尤其,教师通过不断地提出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一步步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精心预设问题。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探究圆的面积公式,体会其中的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大家使用了什么方法推导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2)是否可以用该方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3)如何应用此方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4)在推导的过程中,切割、拼凑出的新图形像什么?(5)当切割份数越来越多时,拼凑出的图形越像什么?(6)拼凑出的新图形和原来的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7)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在如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会体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积极思维,透过数学现象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达成预期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把握思维动向,预设问题

学生的思维动向是教师提问的依据。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教师可以确定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由此及时优化问题,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思维情况,切实把握其思维动向,并借此预设问题,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射线”一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在这节课上,学生要迁移已有经验,系统地学习线段、直线和射线,了解它们的特征,为学习角、平行和垂直做好准备。在学生看来,直线是直的。基于此,教师预设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线段也是直的,它为什么不是直线?如此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此问题的作用下,一些学生给出解释:直线是没有端点的线。这一解释是学生思考的结果,是良好的生成性资源。学生的解释表明了直线的显性特征,但尚未建构本质理解。教师继续提问:直线是一端没有端点的线,还是两端没有端点的线?“两端没有端点的线”有什么特征?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一步步地探寻直线的本质特征,扎实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

二、找准时机,精准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讲求精准性,即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建构良好认知。提问时机是教师精准提问的关键。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提问时机,精准提问。

1. 问在重、难点处

学生是否掌握重、难点知识,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对于部分学生而言,重、难点知识晦涩难懂,尤其在探究重、难点知识时,会遇到种种思维障碍。问题是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立足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地学习重、难点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教材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感受代数思维。在探究重、难点知识时,大部分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无法感知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意义。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猜测布袋中的小球数量”,并围绕具体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具体地,教师将一些乒乓球放入布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布袋中有多少个乒乓球?可以怎样表示乒乓球的數量?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积极思维,尝试作答,如“有x个乒乓球”“有a个乒乓球”。教师给予赞赏,并追问:如果向布袋中再放入5个乒乓球,现在有多少个乒乓球?学生在已有认知的支撑下,认真作答,如“[x+5]个”“[a+5]个”。教师把握时机,继续提出问题:如果1个乒乓球2元钱,则购买布袋中的乒乓球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钱?如果将布袋中的乒乓球平均分给8个人,每个人可以得到多少个乒乓球?一个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自觉地用字母表示数。由此可见,学生通过经历思考和解决问题,切实感受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同时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突破了重、难点知识,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2. 问在思维受阻时

思维受阻是学生难以掌握数学知识的原因之一。若学生能够突破思维阻碍,就可以深入地探究数学知识,建构良好认知。同时,学生也会因此积累思维经验,有利于提高思维水平。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留心关注每名学生,发现其思维受阻情况,并分析思维受阻原因,如表象模糊导致思维混乱、空间想象力欠缺导致思维停滞等,由此提出问题,助力学生突破思维阻碍,深入探究。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引导学生探究四边形的特点。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发现了“四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直的边”的特点,面对如此发现,这些学生尤为满足。实际上,学生的表现表明了他们的思维受阻,没有深入地探究四边形的特点。教师把握时机,向学生提出问题:四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样的?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陷入思维障碍中。于是,教师在希沃白板上呈现不同的图形,如有两条边与另外两条边不相连的图形、四条边都不相连的图形等。围绕这些图形,教师追问:这些图形是四边形吗?四边形的四条边相连吗?是怎样相连的?如此问题,为学生指明了思考方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发现四边形的四条边首尾相连。教师及时总结,促使学生完善认知。然后,教师在希沃白板上呈现不同的图形,引导学生作出判断。实践证明,有效提问可以使学生突破思维阻碍,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建构深刻认知。同时,学生会因此增强思维深度,提高思维水平。

3. 问在理解浅显时

理解浅显是导致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建构深刻理解,促使学生会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会受到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理解浅显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并就此提出问题,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走向知识深处,由此建构深刻理解,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教材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比另外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多少”的应用题。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呈现应用题:某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多少?对此问题,大部分学生主动思维,分析题目,找出关键信息,绘制线段图。在绘制线段图后,学生探究单位“1”,列出算式,得出结果[14-12÷12 ≈ 0.167=]

16.7%。虽然学生解决了问题,但其理解尚处于浅显层面,在之后解决此类问题时仍会感到困难。于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算式中的14 - 12求的是什么?为什么不除以14?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继续思考,再次探究“是哪两个量在比较”“哪个量是单位‘1”,由此增强认知。教师追问: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学生开放思维,探究其他解题思路,如将原计划造林看作百分之百,将实际造林看作原计划的116.7%,两个百分数的差则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百分之多少。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增加百分之多少”“减少百分之多少”来表示增加、减少的幅度。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教师继续提问:如果原题目条件不变,将其问题改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多少?如何解答呢?学生迁移已有认知,分析问题条件,确定比较的两个量和单位“1”,由此厘清思路,列出算式,认真计算,得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展现前后两个问题的算式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对比这两个算式,它们有哪些不同?为什么除数会不一样?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细心比较,发现两个题目中比的对象不同,单位“1”发生了变化。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能够从浅层理解走向深层理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打好基础,学生也因此锻炼了思维能力。

三、认真倾听,及时给予评价

评价是课堂提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的问题评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促使其深入探究,推动课堂教学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作答的时间,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地给予评价。

1. 赏识学生

赏识学生是教学评价的具体方式。小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尤其渴望自己的良好表现受到他人的赞扬。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解决了问题,呈现了答案,此时学生想要得到教师的赞扬。教师在学生作答时要认真倾听,发现其良好表现,并就此进行赞扬赏识,使其获得满足感,激发学习欲望。

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角?在作答时,一名学生回答:我画出了很多角并延长其边,发现角的大小不变。虽然该学生的回答与问题无关,但其自觉地探究了角的大小,这也是值得表扬的,教师要对其良好表现进行赞赏。

2. 追问学生

追问是教学评价方式之一。课堂追问可以使学生深入思维,积极探究所学,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呈现问题答案后要依据具体情况不断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同时使其了解自身情况。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围绕“一位小数”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在直尺上找一找0.1米、0.2米等。在学生寻找后,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此时,一名学生踊跃作答: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就是0.1米,2份就是0.2米。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追问:书桌高0.7米,对此你知道了什么?该学生迁移認知,积极作答:0.7米是7分米,是[710]米。教师就此追问:像0.1,0.2……这样的是一位小数。比较一下,一位小数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如此不断追问,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便于建构深入认知。

总之,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把握生成性资源,预设问题;找准教学时机,提出问题;认真倾听,评价问题。借此使学生与问题互动,自觉思维,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由此实现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莙林.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探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7).

[2]李晓斐. 浅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8).

[3]徐世强.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J]. 学周刊,2021(30).

[4]余灿辉.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J].读写算,2021(12).

[5]钟婷玉. 深度学习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策略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21.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