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2023-04-05 02:59刘凤梅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政治

刘凤梅

2016 年底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1]。将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为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校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场所、重要阵地,高校党组织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依托和政治核心,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源自高校基层党建。课堂育人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课堂育人氛围,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课程教改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围绕专业培养、课堂教学、课程思政,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途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党建工作建设。

一、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

(一)学生入党愿望愈来愈强烈,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面对的就业形势也越发严峻,许多用人单位将党员作为录用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促使学生入党的愿望越发强烈,申请入党人数剧增。但是随着入党培训的开展、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预备党员阶段的考察,逐渐出现了人员流失严重、政治素养匮乏、信仰不够坚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阻碍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阻碍党支部发挥攻坚堡垒作用。

(二)参与党建工作管理的对象较为单一,学生党员匮乏

高校党建工作参与管理的对象多为教职工党员,而学生党员的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是学生正式党员发展时间长,考察严格。在本科高校也许还不会特别严重,但是对于三年制甚至两年制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从入党积极分子至预备党员这两个阶段要经历两年左右时间,学生正式入党的时候已经是快毕业了,有些三年制或两年制的大学生在二年级时候开始发展入党积极分子,甚至还没转为正式党员就已经毕业了。根据2021 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截至6 月5 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到9514.8 万名,其中,学生党员仅有306.7 万名[2],且多为高等教育在校生。而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 万人[3],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党员人数严重匮乏,比重太小。

(三)学生党支部组织工作刻板,组织生活形式单一

如今的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化,从正面来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但从侧面来看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活动过多会让学生应接不暇,产生疲于应付的心理,导致活动效果不佳,优秀作品缺乏等现象,不利于学生发展。于是,在过于繁忙的学习、生活时间里,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工作常常延续着老一套思路,刻板僵化、千篇一律,且组织生活形式又过于单一,常常停留在学文件和读理论,加强党性修养的思想交流很少。同时,党支部活动经费有限,仅仅依靠上级党组织下拨的经费各党支部难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组织生活,党支部活动也变得形式主义,走走过场完成“任务”,违背了开展活动的意义,造成不良之风,影响党支部形象和凝聚力。

(四)党建工作队伍薄弱,辅导员身兼多职

高校辅导员岗位既是管理岗又是教师岗,辅导员既在教师党支部参与组织生活,又担任学生党支部的支委,开展学生党支部建设。在新时代对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每天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日常管理事务,应对各种各样的学生问题,有的甚至还要兼任行政事务,在党建工作上的时间就相对无法投入太多,甚至有些高校的辅导员还要同时兼任教师党支部的书记、支委,因此常常出现了“文山会海”,同一个主题会议需要在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参加两次。同时,个别辅导员自身的理论水平不足、党建知识不全、政治素养不高,面对大学生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动向、新问题、新情况无法认识到位,在指导学生进行党建工作时已经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4],无法真正提升学生政治理论和政治素养的水平,无法达到指导学生参与实践的真正效果,更谈不上党建育人。

二、基于“三全育人”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孵化人才的主要场所,也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思想理论进课堂,思政融入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高校从事育人工作必须坚持党建引领,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育出一批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有助于党建工作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党建工作在高校育人中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党建工作与课程育人相结合,贯穿了从理论知识学习到指导实践工作业务全过程,从而使得党建工作不再仅仅是拉横幅、喊口号,不仅提升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而且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相融相通。在党建的引领下开展专业建设、学术研究、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日常实践工作业务,促使党建工作更加可视化、可量化。

(三)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和思想不断渗入,高校大学生如何做到笃行明辨,坚定“四个自信”,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课程思政为主题,构建以党建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机制,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将党建工作融入课程育人工作中,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基于“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党建工作创新路径探索

(一)专业党建育人,增强专业育人使命,实现全过程育人

专业,是高校大学生的学科基础,也是其学习、生活乃至就业等活动的方向,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发挥专业党建育人有助于守护学生思想政治第一道防线,实现大学期间全过程育人。

1.党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之本也是其开展育人活动的主要依据。在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面临学生生源更加多样化,专业呈现多种教学组织模式,多套人才培养方案。分类制订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或制订时应该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德育为先、与时俱进,结合行业与专业发展,将党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制订出可操作性强,且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2.党建融入专业日常管理当中。学生党员数量有限,特别是高职院校,一般的党建活动育人范围不普及。专业是高校育人的基础单位,除了做好日常教学和专业建设外,更多的是要关注育人成效。专业党员教师占比较高,在定期组织开展的专业师生面对面座谈活动时,可以与学生探讨教与学的问题,及时总结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勇于直面问题,善于学习和改进,促进教学相长;也可以探讨时事政治热点、分享优秀人物典型案例,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

3.党建融入专业学术研究当中。学术研究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途径,专业建设离不开学术研究。专业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时,往往都是集中聚焦在学术的成立与否,更多的是体现在专业的角度,然而有小部分指导老师贪图小便宜,帮助学生学术造假,甚至有导师剽窃学生论文,这背后既是师德师风的沦丧,也是党建工作的松懈。将党建融入专业学术研究当中,通过党员的自律性警醒自我,在关键时刻约束自我、远离错误。

4.党建融入专业社会服务当中。社会服务是专业办学过程中将自身优势特长为社会做出实际贡献,专业通过开展有效的社会服务,可以加速专业的发展建设、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广专业的知名度、拓宽教师的交流互动平台,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同时能获取部分社会服务收入。党建融入社会服务当中,既契合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可以在服务过程中发挥监督,确保社会服务收入合理、合法、合规。

(二)第二课堂党建育人,营造育人氛围,实现全方位育人

大学生第二课堂是以学生自愿为前提的组织,它是大学生除课堂以外的学习交流平台,是高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宣传作用,将党建工作可视化。第二课堂不同专业教学课堂有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在这开放性强,自由度高的大学生第二课堂中,学校层面应该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利用好宣传这穿透力强、范围广特点,引导校园主流文化,将党建工作贯穿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当中,制作可视化宣传栏、视频,把党建工作做实、做细,真正起到育人成效。

2.加强社团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治能力。社团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加入的组织,社团活动与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密切相关。作为专业所属的社团,应该遴选专业能力强且负责任的党员老师作为社团指导老师,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各类活动指导,充分发挥社团学生的自治能力,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各项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其他兴趣爱好社团,学校团委应该加强指导、管理和服务,营造良好的校园社团氛围,统筹主题教育,引领时代青年勇担当,切实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生活,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课程党建育人,利用课堂45 分钟,实现全员育人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平台。高校除了共同必修的思想政治课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程和选修课。课程党建育人除了体现不同课程育人外,还体现不同教师育人,是实现全员育人的重要途径。

1.加强教师党性教育,提高政治站位及落实育人担当。作为课程任课教师,45 分钟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课程教授专业、职业规范;育人也不仅限于课上45 分钟,更多的是课后的交流与指导。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责任感直接影响着学校育人成果。因此,加强教师党性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认识尤为重要,学校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专业本领强、理想信念坚定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前提条件。

2.发挥学生干部带头示范和管理作用。学生干部是班级学生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也是学生党员的主要来源。在45 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是一方面,学生主动学是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双方都在同一个“频道”上,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和班级管理作用,既能以少数带动多数,又能营造良好的课程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举多得。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