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思考

2023-04-05 03:29刘真真唐山华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环球市场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信息化信息技术

刘真真 唐山华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组成,与企业财务活动、业务活动等有着密切关联,关系到资金与资产使用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在信息时代下,社会万物出现变化,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办公带来诸多便捷,信息传递更加高效准确,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推动了内部审计的转型发展,对其工作效率及审计报告质量提出严格要求。对此,企业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注重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完善工作机制,更好满足信息时代发展要求。本文以下内容,将就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展开深入剖析。

一、信息化条件为内部审计带来的机遇

(一)数据处理更高效

审计工作涉及领域广泛,所产生的审计数据不计其数,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满足当下内部审计数据量大、种类多的工作需要。对于审计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等层面而言,信息化条件下可以借助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高效处理各项审计数据,既保证数据本身真实与全面性,又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相较于传统人工审计具有一定优势[1]。在信息展示形式层面,信息技术将单一难懂的文字数据,转变为形象化的图形,为审计工作提供便利,审计流程更加简便;而在审计数据分析中,云计算有助于数据采集、分析、汇总等功能融合,从而构建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平台,促进审计分析与问题发现能力的提升。

(二)审计方法新变革

现阶段,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时多以抽样审计方法为主,即从全部审计样本中抽取一部分,开展整体推断,虽然此类方法的实践经验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审计风险控制的效果,但无法保证所获取审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影响审计风险判断效果。而在信息时代下,传统审计方法中的不足之处得以有效解决,在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存储功能中,审计处理方式出现转变,将全部被审计对象考虑在内,审计样本也从以往“抽样”逐步向“全量”方向转变,在信息技术与人工操作的融合下,创新内部审计方法,进一步保证审计结果精准度,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三)内审模式新转型

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审计,其工作思路、方式、方法等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审计模式发生较大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定期审计转变为连续审计。以云计算、计算机等技术为载体,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等展开实时监测,持续搜集并汇总全部审计信息,准确掌握审计执行流程,动态检查并剖析被审计单位现存审计问题、潜在审计风险,使传统定期审计模式不足之处得以改进;②现场审计转变为远程审计[2]。借助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远程监控,通过电子数据形式,真实展现企业经营情况,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借助网络力量完成以往现场审计任务,在多项技术辅助应用下,促进审计信息搜集与汇总、审计业务处理、考核等,逐步生成远程审计报告,加快审计模式转型,将审计人员从繁杂的工作压力中解放出来;③传统审计转变为系统审计。借助信息技术建立系统审计平台,实现人工操作向智能化、信息化审计方向的转变,加快工作模式转型,有效提高内审工作效率,使传统手工翻账审计模式中的弊端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二、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

(一)审计效率控制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审计资源,科学配置审计工作所需人、财、物等资源,保证资源有效利用。建立审计预警系统,实时监控审计疑点,准确找出审计潜在风险点,解决人工翻账中人为因素导致的审计问题。借助信息技术,深度挖掘审计概念数据后的规律与联系,明确审计方向,找出审计重点,减少审计人员数据分析压力。在完成内部审计执行后,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生成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情况实行追踪管控,减少人工成本投入,保证审计效率。

(二)审计范围拓展

借助信息技术,将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等关键信息统一汇集到审计数据库中,促进被审计对象从部分向整体方向的转变,这样审计工作的覆盖范围并不局限于财务审计、单一项目审计中,而是准确深刻贯穿企业全程,覆盖各部门、各业务领域,实现全面性审计,在扩大审计覆盖面的同时,增强企业内部审计战斗力。

(三)审计数据质量

传统审计工作以人力资源为主要力量,极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审计结果判断错误等情况,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来解决,全面保障审计数据质量。通过建立信息化审计系统,全新增设多个审计业务模块,注重信息技术与人工力量的深度融合,为审计数据查阅、汇总、分析等提供便捷,精准筛选出对审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审计数据,切实保障所选数据的真实与完整性,极大程度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三、信息化条件下做好企业内部审计的策略探讨

(一)审计资料整合处理

审计资料整合是企业内部审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审计工作创新的基础前提,借助信息技术整合审计资料,加快审计计划数据库完善,以便快速实现审计目标[3]。作为信息化条件下内部审计的重要资源系统,数据库构建尤为关键,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结合实际运营情况及项目基本情况,对比分析以往受审的相关资料,根据年度审计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审计执行计划,整合审计数据,指明审计方向。考虑到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覆盖领域广泛,为保证审计工作规范性,适宜企业发展趋势,需要精准划分被审计对象,明确重点审计科目,严格按照相应分类准则,确定审计次数与周期,为内审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二)优化内部审计模式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要合理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完善并创新审计工作模式,取得理想审计工作效率。例如:多项组合审计形式目前广泛应用,实际效果比较理想,最常见的为矩阵式组织+头盔式管理+多层级联动联网组合模式,这样的审计模式更加全面,一改传统审计工作中的弊端问题,扩展审计范围,保证审计内容的全面性。其中,矩阵式审计便是在横向、纵向双向模式中完成的一项审计业务,由审计单位领导牵头,组建独立审计小组,纵向成立多个审计查证小组,横向组建数据采集分析与综合指导小组,明确不同小组的审计职责,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协调开展内审工作。按照审计工作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展开系统分析,突出数据分析小组的职能所在,借助审计系统高效处理审计数据,有序开展审计工作,准确掌握被审计单位实际经营情况。

(三)加强审计系统建设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审计面临全新的发展难题,面对海量的审计数据,需要积极建设信息化审计系统,完善系统内功能模块,妥善处理审计事宜。一方面,基础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是存储并利用审计数据的基础保障,需要从以下层面进行建设:①政府主导建设;②大型互联网企业主导建设;③企业自行建设。若企业自身信息化程度较高,建议采用第三种建设方法,具体建设期间要注重成本控制。在完成数据中心建立后,审计人员只需操作信息系统,便可及时准确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审计策略,推动信息化审计的准确落地。另一方面,深挖数据挖掘与分断能力。为保证审计工作效率,企业要注重自身数据挖掘、分断能力提升,高效处理各项业务事项[4]。建议采用人工智能、模拟识别、数据库、统计学等信息技术,加快数据挖掘目标实现,准确找出海量审计数据的潜在规律,实现企业业务数据的精准分析,进而帮助企业做出科学决策。

(四)健全审计法规体系

内部审计贯穿在企业经营全程,需要借助完善的审计法规体系,对审计人员进行行为约束,规范审计工作流程,这在极大程度上关系审计风险指数。严格按照我国内审相关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基础审计工作机制、审计监管机制、审计风险制度、不相容分离制度等,明确规范审计流程及基本要求,下发文件普及信息化审计知识内容,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审计工作,指出审计关键点,排查业务风险点,促进各项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借助信息化系统,对各项审计项目实行动态化管理,深度挖掘审计数据价值,以此为基础组建审计数据库,将相关审计信息统一归纳至其中,为后期审计数据查阅与使用提供方便,在制度体系及信息系统的双重保障下,推动企业审计工作规范进行。

(五)积极推行联网审计

基于信息化视角的内部审计,要求企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联网审计,为审计创新指明思路。在联网审计执行前期,要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展开全面细致考核,在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二者成功联网后,通过嵌入特定程序方式,逐步进入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内部,便于对其相关信息的准确收集,在审计系统作用下,将相关数据及时传输到管理部门,集中存储至数据库,最终利用数据监控平台,对审计数据展开汇总分析,详细了解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以信息化审计系统为载体开展联网审计,在企业各部门推行实时审计,准确掌握审计关键点,及时纠正企业违规行为和错误行为[5]。在此期间,审计人员还需通过远程查阅,对被审计单位电子账册进行审查,切实做好事前审计预测、事中审计控制、事后结果总结,强调与被审计单位的直接协作,加强二者沟通交流,借助信息系统内部警示功能及时发送风险预警信号,优化审计模式,实时、高效完成审计工作。

(六)做好审计风险防控

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审计,业务领域愈加广泛,风险因素逐步增多,应全面加强审计风险控制,识别并分析关键风险点,将审计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为企业审计工作转型助力。第一,排查审计风险点。①明确审查重点,强化财务报告、业务流程安排、信息系统建设资料、流程控制情况等审查力度,查看各项数据信息的真实与准确性;②实时监控财务报告产生过程,严格审核系统内数据集成、数据交换、导入导出等关键环节;③对企业实物资产实行有效可查,认真核实信息系统内关键数据,保证账实相符。第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根据企业经营情况,明确审计工作重点,建立集预测、警示、排警为一体的审计风险预警机制,设定风险指标,切实做好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对整个审计流程实行追踪管控,便于风险隐患的及时排除;第三,借助技术手段助力审计风险控制。合理运用数据庞大、高集成度的ERP 系统,详细了解企业业务流程,掌握审计工作执行情况,根据审计风险防控要求落实具体举措,发挥技术优势,妥善处理审计事宜,快速处理风险问题。在技术手段配合下,快速了解企业订单、合同、收发单据、财务报表、会计凭证等数据信息,详细了解采购、生产、销售、运营等具体流程安排,以此为基础开展风险防控,深度融合信息系统、审计方法,结合审计人员工作经验,提前预测出企业各项风险因素,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与影响。

(七)培训复合型审计人才

审计人才培养是信息化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审计创新要求,着重加大审计人才培养力度。在做好基础审计理论培育基础上,积极召开电算化培训教育,促使审计人员准确掌握先进且专业的审计知识,熟练操作多种信息软件及压缩软件,灵活运用ACCESS 表、SQL 语言等查询数据,并熟知计算机安全知识。若审计人员的信息技能水平较高,则需从审计系统开发、系统功能完善、审计程序应用、网络安全审计等角度入手,夯实其专业基础,提升信息素养。从多角度出发,开展针对性、专业化的培训教育,打造一支既懂审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信息系统的复合型发展人才队伍,增强企业审计人才储备,为信息化审计推广打好人才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是信息时代下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应深刻意识到内部审计革新的重要意义,明确审计专项目标,从审计资料、审计模式、信息系统、法规体系、联网审计、风险防控、人才培养等角度入手,全面推进人工操作向智能化审计方向的转变,在保证审计数据质量的同时,优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严格规范内部经营管理行为,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信息化信息技术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