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情怀融入《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的探讨

2023-04-05 09:33王富贵高世华马慧敏
江西农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作物栽培农学教师应

王富贵,高世华,马慧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109)

现今我国栽培区域特征以及农业资源分配差异较大,栽培技术向绿色环保、节约资源以及轻简化方向发展,由于农学领域专业的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领会能力参差不齐,继续依靠课本教授栽培理论知识,并不能促进学生真正掌握《作物栽培学》主要内容,因此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将农学情怀融入《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通过此种形式,对学生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举止产生一定影响,保证学生学习到实用性知识,为我国农业发展储备人才。

1 课程思政

1.1 课程思政概念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体系中,并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实际上,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的,其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等教育元素与教学课程相结合,正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1.2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专业课程可帮助学生重塑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主要包含教授栽培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个人努力,完成《作物栽培学》学习,加强自身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在学习栽培技术时,需要学生不断学习、了解各种栽培技术,在此期间,可不断打磨学生毅力、耐力以及钻研精神。除此之外,前人积累下来的农业智慧,通过书籍的形式传承下来,可以有效增加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与时俱进学习栽培新技术,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专业的课程知识。

2 基于课程思政下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

相较于思政课程来说,课程思政较为隐蔽且渗透性强,主要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思想意识。在教授《作物栽培学》时,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注重创新教学,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之中。

2.1 培养学生认同感以及归属感

通过挖掘和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实现不同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以及相关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因此,如何让学生认同该课程极为重要。在教授农学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时,教师不仅需要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也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真正了解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解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作物栽培学》融入了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结晶,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2]。教师可结合学生特点,增加一些课程实践活动,利用教学农场、周边农田或者农业产业园等平台,带领学生实地进行农事操作,体验栽培乐趣,加强学生对于《作物栽培学》学科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

2.2 掌握《作物栽培学》属性

《作物栽培学》主要将教授学生应用栽培技术获得作物优质高产作为目标,因此实践性极强。在讲授《作物栽培学》时,教师需掌握课程属性,结合学生兴趣,分析栽培技术相关要点,达成教学目的。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实践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也可通过组织开展一些课程活动,促使学生了解为国内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学习他们对于农业事业的坚定信念以及无私奉献的农学精神[3]。与此同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各种相关知识,成为栽培能手。唯有有效结合书面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才可实现知行合一,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相关技术要点,提高学生栽培水平。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空闲时间多走进农村,走向田间地头,了解实际栽培技术以及生产上存在的具体问题,不断揣摩研究《作物栽培学》真正意义,深化对其的理解,积累学习经验。

2.3 考核评价体系

在讲授《作物栽培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思政优势,保证考核评价体系既关注成绩,又关注过程。第一,教师应坚持以德为先,有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传授知识,考核学生德育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第二,教师应不断总结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灵活性,确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不断提升。第三,对于农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栽培实践的过程是一种体力劳动,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及提高其身体素质。教师应组织实践活动,评测学生团队协作中的分工情况。第四,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文明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主要考核学生进行栽培活动后环境的干净整洁程度。第五,劳动教育也应该是考核要点之一,教师应重点考核学生实践能力。

2.4 增加实践教学

由于《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较多的实践知识,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相关技术的兴趣。教师可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最大化放大知识要点,使得学生可以迅速掌握相关技能要点,吸收栽培学相关知识。例如,在学习玉米栽培技术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去玉米高产田,实地学习栽培技术,观察玉米形态特征,了解生长特性,使得学生更易吸收相关知识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通过不断变化实践活动内容,融合思政元素,达到教学目的。

2.5 培养文化自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传承下来的农业文化遗产丰富且珍贵。实际上,这些看似朴素、简单的农业思想、农业理念以及农业智慧,却包含了作物与作物之间的生态学思想,同时也蕴藏着作物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学思想。例如,《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芝麻的种植时间,阐述了芝麻播种时间不同不仅会影响到芝麻产量,还会影响到芝麻质量,与现代栽培技术中的“适时早播”一脉相承。由此可见,教师应不断挖掘农业书籍中的精髓,引导学生从农业书籍中寻找一些适用的栽培技术、栽培理念等,结合现代栽培技术以及栽培理念,实现学习目标。通过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文化底蕴,拓展学生知识面,牢记先人祖辈的农业精神与劳动成果,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2.6 融入环保理念

栽培技术中一项核心技术为施肥,保证施肥适量、合理、科学,可以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达到高产高质的目的。但是目前作物生产中,农民会滥用氮肥或者超量施肥,又或者施肥方法不当,导致氮肥利用率不高,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例如,氮素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以及水体内亚硝酸盐超标,氮素反硝化过程将会增加温室气体分子,严重影响环境质量,除此之外,其还带来了能源紧张等生态风险。又如,农民过度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既会伤害到益虫等,还会影响到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越发严重。由此可见,传递环保理念是教师重要工作之一。在教授《作物栽培学》时,教师应该融入环保理念,教授绿色文化知识,将一些农作物栽培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一一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环保意识。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强所有人的环保意识,将农业种植污染程度降到最低,有效维持生态平衡。与此同时,教师也可通过一些图片、视频,将受到污染的田地或者环境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带来巨大视觉冲击,加深其印象,从而意识到农业生产中环保的重要性。

2.7 增强创新精神

通过介绍农业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现状,促使学生了解国内农作物生产领域发展中取得的重要成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加强学生学农信心,坚定学生学农立场,让学生在不断习得更多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生长特性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责任意识。此外,通过了解农业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现状,学生可以深切体会到农业发展起伏与困难,从而激励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应想到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坚忍性格,使学生勇于面对各种挫折,建立良好心态,这对于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具有极大益处。此外,对于农作物的研究,相关科研人员也一直在砥砺前行,为农作物相关技术发展做出了有力贡献,学生也可以在了解这些科研成果历程中,学习科技人员刻苦钻研、不服输的精神,树立良好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

3 关于农学情怀融入《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的思考

3.1 提升教师素养水平

作为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应首先意识到自身素养水平以及专业知识是否达标,对于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是否可保证准确无误回答;在讲授《作物栽培学》时,是否结合了当前先进技术,让学生接触最新技术,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保证其未来职业发展良好。此外,农学相关专业教师应根据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较为独特、贴合实际以及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完成课程目标,拓展学生视野,使得学生可以实时掌握当下最新农业发展方向和实用栽培技术等,成为优秀农业人才,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有力贡献。

3.2 分析学情以及因材施教

高校学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若想提高学生对于《作物栽培学》的认可度,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学生入学教育过程中进行摸底排查,具体调查学生对于《作物栽培学》的了解程度以及认知程度,根据学生整体认知程度,开展相关思政教育,同时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课程时遇到的问题,为学生解疑答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正向促进学生思想理念改变。

3.3 创造客观教学条件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对农业的认知与热爱,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通过利用一些先进学习软件或者创设作物栽培VR(虚拟现实技术),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栽培过程[4]。教师也应针对当地农业特点,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专业思政元素,不断培养可服务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的人才,为区域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3.4 宣传惠农政策,助力乡村振兴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学好专业课,掌握扎实的技术知识,为农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学生应以学农、爱农、知农以及兴农作为主要使命,认真学习农业相关知识,助力乡村振兴。因此,教师应在讲授《作物栽培学》时,增加一些惠农政策,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农学领域相关政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效完成专业课程教学,积极鼓励学生明确专业方向,让学生从侧面了解农学相关专业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这个专业的敬重感,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方可为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其人生价值。

3.5 把握思政元素

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教师应主动把握好思政元素,摈弃传统教学观念,保证课堂趣味性。课程思政教学主要包含知识讲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引领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找准《作物栽培学》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知识,制定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使得学生可以真正吸收到实用性知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应通过挖掘思政元素载体,设计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将《作物栽培学》要点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增加学生对于学农的热情。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结合《作物栽培学》相关知识,融入一些农学情怀以及农学精神,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学农中树立正确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人格,为农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互动教学、分层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站在国家农业发展以及个人未来发展的角度,深入思考农作物生产与农业持续发展等问题,使得学生感受到知识、价值与情感的共振,培养学生爱农、知农意识,加强学生对于学农的自信心与认可度。

4 结论

将思政元素融入《作物栽培学》教学中,融入农学情怀,有效提高了农业专业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性。教师应正确应用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国家培育优秀农业人才,保证农业发展人才储备充足。

猜你喜欢
作物栽培农学教师应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作物栽培科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初探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基于新技术的作物栽培学研究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