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3-04-19 14:08山东省博兴县湖滨镇柳桥中学王金泉
天津教育 2023年36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山东省博兴县湖滨镇柳桥中学 王金泉

小学生在正处于接触世界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学生要经历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才能确保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行为的建立。这一过程离不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合理引导,也离不开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而这一切都需要借助生活经验来完成。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将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设计,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更好地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的提升,满足学生全面成长需要。

一、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往往理解困难。而生活化教学法可以将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事件引入课堂,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与学生具体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从而助力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对学生更高效参与学习,更深刻地掌握知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更加关注和投入。生活化教学法可以将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体验生活实例等丰富多样形式的开展,能够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达到更高效的学习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生活化教学法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开阔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生活化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更顺利地投入社会生活中。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活化教学不够重视

在应试教育理念下,很多教师过于重视学生成绩的提升,在教学中表现为过于重视应试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对学生主体学习体验的关注。为此,教师一直采用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对生活化教学不够重视,没有将生活化教学列入实际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实现对知识的深度掌握,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生活化教学目标被忽略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中期待学生达到的学习目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对知识理解较为模糊,缺乏自主探究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现象等多种因素,在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抽象枯燥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学习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关注生活化教学过程,将重点放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上,却忽视了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融入,导致学生只关注自己参与的乐趣和情感的抒发,却没有对教学内容的深层含义进行深入挖掘,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生活化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许多教师开始将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但并没有深度把握生活化教学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及能力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对生活化教学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有效整合还不够深入,只是单纯按照固定的模式通过生活化的事例引入教学内容,并没有揭示其背后的内涵。这种重复引用生活化事例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影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的提升。

(四)生活化教学脱离实际

所谓生活化教学其实就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教学活动安排。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盲目地进行教学内容与生活案例的结合,忽视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导致学生无法结合教师给出的生活案例进行有效代入和思考,从而使得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并没有带给学生实际的学习助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参与

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差,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中更倾向于依靠自身感性经验进行判断和思考,对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难以理解,进而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联系生活实际,将学生日常真实生活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的,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这就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充分结合现实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心理特点设计合理可行的教学策略,以使其真正融入教学内容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习惯是正确的,需要保持,哪些行为习惯是错误的,需要改进,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助力学生正确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培养。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买东西的学问”教学中,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让学生通过课前观察、比较了解选择商品的有关常识,学会分析包装上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单纯的讲解无法调动小学生的感性认知,还容易在抽象的描述中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让学生思考自己和父母在超市购物时,父母挑选商品时会关注哪些信息以及商品包装上标注着哪些信息。这时,学生就会在脑海中搜索自己日常与父母购物时的场景,进而感悟购物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这一过程中不仅涉及商品的详细信息,还包括事后维权的操作办法,从而让学生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实现全面发展。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依靠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可以激活小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可以实际应用的理性知识,有助于实现学生高效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引入生活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生活案例是一种贴近真实情境的教学活动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发生的故事或现象,并以亲身经历感受事件背后的意义,进而锻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现实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关注。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奠定基础。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精选生活案例,并根据这些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思考探索活动,促进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考转变,让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和评价,从而在案例学习中不断完善自身行为,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合理消费”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小于上大学后,看见同宿舍的同学买名牌衣服和鞋子,内心羡慕。但是自己来自农村,每个月的生活费还不够同学买一套名牌衣服,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小于开始频繁以各种理由向父母要钱,如参加证书考试、买试卷等,将向父母要来的钱用于购置名牌鞋子,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却不知道父母在家只能节衣缩食。在这个真实的生活案例中,学生需要思考视频中小于的行为是否属于合理消费,并说明原因。在思考过程中,学生要结合本课教材中对合理消费的描述与视频中小于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能丰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对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习惯的评判,从而在直观、全面的思维引导下深入掌握合理消费概念,并在生活中养成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生活场景模拟,强化学生理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以及公民意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对各种事物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世界,了解身边发生的事,从而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生活场景模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沉浸式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周围的环境,同时从感性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规则,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家庭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小明和妹妹等人物角色。在就餐环节,小明将手里的包子咬了两口就随意丢在桌子上,妹妹一边吃米饭一边玩耍,米粒掉在餐桌上。之后,趁大人不注意,小明偷偷将自己碗里喝不完的粥倒进垃圾桶。这些生活场景真实地反映了某些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在长期的习惯驱使下,学生内心觉得这种行为很正常,并没有考虑过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对生活场景的模拟可以引发学生对实际行为的思考,这种惯有的行为是不是正确的?该如何改进?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浪费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浪费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在此基础上,懂得制止身边的浪费行为,从而达到实际运用知识的目的。

(四)实践生活加深学生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为宗旨的学科,其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道德、学会做人,从而获得自身全面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实践生活体验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并对所学知识进行解读,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将理论知识融入日常生活,真正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民间艺术宣讲”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每个学生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去搜索一种自己家乡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或者自己在旅行中见到过的民间艺术形式,然后在课下通过询问父母、查阅书籍或者利用信息技术了解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今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表演的场景大多在哪里,为什么?是否应该对这些民间艺术形式进行宣扬和保护?为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强化学生的民间艺术保护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增强民族意识,加强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认同和保护,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

四、结语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入生活案例、生活场景模拟和实践生活体验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从而加深对道德与法律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其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