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劳动教育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及策略

2023-04-19 14:08福建省厦门市禾山中学郑廷烨
天津教育 2023年36期
关键词:古诗词劳动教材

■福建省厦门市禾山中学 郑廷烨

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如劳动工具、劳动行为、劳动场景,是实现语文学科以劳育人的重要助力。《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学科教师挖掘本学科的劳动教育元素和资源,依据教学需要渗透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价值,增强学科育人效果。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古诗词教学中。但是,目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虽然形成了以劳育人的意识,但是未能深刻地认识渗透劳动教育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将劳动教育从古诗词教学中剥离出来,导致古诗词课堂毫无劳动教育的踪迹可循。要想有效地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教师在正确认识渗透价值的同时彰显育人智慧,使用恰当的策略进行渗透。

一、渗透劳动教育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一)品味丰富元素,建立劳动认知

部编版语文教材小学阶段共设置了112 首古诗词,其中含有劳动教育元素的古诗词共有19 首。这19首古诗词虽然篇幅较短,却形象地描述了劳动工具、劳动场景、劳动行为等内容。在诵读古诗词时,学生会与这些内容“互动”,认识不同的劳动工具,了解不同的劳动行为,感受不同的劳动场景,潜移默化地知道“什么是劳动”“如何劳动”,建立良好的劳动认知。

(二)体验劳动场景,树立劳动观念

古诗词源于现实生活。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劳动场景是文人墨客所熟知的,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情愫。在有所思和有所想的情况下,文人墨客泼墨挥毫,书写下动人的劳动赞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古诗词勾勒出了劳动人民使用劳动工具,艰苦劳作的场景。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会借助一字一词一句,在脑海中想象具体的劳动场景,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艰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

(三)巧识劳动工具,形成劳动意识

劳动工具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劳动人民进行劳动创造的助力。《悯农》《池上》《四时田园杂兴》中出现了不同的劳动工具。具体而言,《悯农》中出现了锄头,《池上》中出现了小舟,《四时田园杂兴》中出现了纺车、犁。这些劳动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学生通过了解不同的劳动工具不仅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可以体会到其影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劳动意识,自觉学用劳动工具。

(四)感知劳动行为,塑造劳动精神

古诗词中的劳动行为比比皆是,有一家男女老少的劳作,有乡村农民的劳作,有儿童的劳作……劳动行为是劳动者美好劳动精神的诠释。学生通过感知劳动行为,可以感受到劳动者对劳动的热爱和坚持,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好精神的熏陶,有利于形成热爱劳动、坚持劳动的品质。

二、渗透劳动教育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为了实现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教师要以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为依托,使用恰当的策略渗透劳动教育。

(一)改进教材观念,挖掘劳动教育素材

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是教师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劳动教育素材不仅存在于语文教材中,还存在于课外。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教材”这一教材观的指引下,将教材中的古诗词作为唯一的教学素材,引发了诸多问题。要想有效渗透劳动教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材观,在“用教材教”的指导下,剖析教材内容,把握劳动教育要点,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外搜集相关的劳动教育素材,做好古诗词教学的准备工作。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在这首词中,作者借助“锄豆溪东”“织鸡笼”“卧剥莲蓬”等,描绘出祥和安宁的乡村生活。《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另外一个作品,描绘了战阵场景,表达了辛弃疾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这两首词虽然内容不同,但都表达了“醉在村居”的渴望。教师可以选取《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立体的画面,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对乡村生活的无限向往。在积极情感的支撑下,学生反复诵读《清平乐·村居》,可以在拓展阅读深度的同时,体验到乡村劳动之美,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洗涤,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二)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渗透劳动教育

教学方法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工具”。在新课改背景下,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教师可以依据古诗词教学需要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精心渗透劳动教育。

1.使用诗画结合法。

诗画结合法是指借助插图辅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我国自古就有诗画不分家的说法。图画是古诗词场景的直观“再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不同的古诗词安排了相应的插图,借此助力学生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古诗词认知。对此,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使用诗画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建立良好的认知。

以《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为例,这首诗的前两句通过进行昼、夜对比,展现出一幅乡村男耕女织的景象,营造了紧张的劳作氛围;后两句通过描述乡村儿童参与劳动这一场景展现出了欢乐、热闹的劳动气氛。围绕古诗内容,教材安排了插图。插图围绕后两句内容,用形象的笔触勾勒出儿童劳动的场景。基于此,教师可以以前两句为重点,利用网络搜集相关图画。之后,将网络图片和教材插图展现给学生。在形象直观画面的吸引下,学生进入乡村劳动场景,教师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诵读诗句。在诵读时,学生自觉地将诗句和图画建立联系,直观地理解诗句内容,感受乡村劳动的热闹和欢乐,从而产生强烈的劳动欲望。

2.使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利用多样的手段创设教学场景,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自觉体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体验古诗词阅读教学时,学生要体验劳动场景,感受劳动之美,产生劳动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

以《村晚》为例,“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塑造了牧童这一劳动形象,描绘了太阳落山时,放牛归来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吹响笛子的美好画面。牧童吹笛并不在乎韵律,重在享受放牧的乐趣。在诵读诗句时,学生要体会到牧童放牧的乐趣。基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扮演角色,演绎放牧的场景。学生发挥想象力,用多样的动作演绎不同的场景。如有的学生设想自己第一次放牧,用力拉牛,但是牛一动也不动。有的学生将自己设想为经验丰富的牧童,将牛牵到草地上,在牛埋头吃草时,自己拿起牧笛,吹出欢乐的旋律。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不同的劳动感受。

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角色体验情况,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为重点,引导他们继续扮演角色,演绎场景。在此次演绎时,大部分学生延续自己之前想象的场景。有的学生这样表演:艰难的放牧工作终于结束了,牧童高高兴兴地骑着牛回家,一边走一边吹笛子。有的学生这样表演:欢乐的劳动时光即将结束了,牧童意犹未尽,高高兴兴地吹着笛子回家。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建构了不同的劳动情感,还深刻理解了古诗词内容,因此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懂得了在生活中主动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3.利用技术辅助法。

技术辅助法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手段多种多样,如微课、VR 技术等,是语文教学的强有力辅助。有效应用技术辅助法,可以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的作用,将学生带入动态场景,促使其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良好的感悟。

以《迢迢牵牛星》为例,“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写出了织女操作织布机,辛苦劳作的场景。受生活时代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未曾见过织布机,不知道织布机是如何工作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难理解“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的深刻含义。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紧抓诗句中的劳动工具——织布机,利用希沃白板下载与织布机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在学生诵读“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观看图片或视频,在视觉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将织布机与“机杼”建立联系,认识了古代的纺织工具。同时,大部分学生认真聆听织布机工作的声音。在学生建立初步认知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想象织女织布的场景,并认真描述。有的学生描述道:“织女每天待在织布机前,双手上下飞舞,耳边不间断地传来声音。这声音从早晨响到晚上,没有一刻停歇”。基于学生的描述内容,教师耐心点拨,促使其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同时,深刻地感受织女劳作的艰辛,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学会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

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直观再现古诗词中描绘的劳动场景,一方面可以丰富诗词意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古人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渗透“劳动美”教育;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再现劳动场景拓宽学生眼界,帮助其学习更多的劳动知识,包括古代劳动种类、劳动用具、劳动环境等,渗透“劳动文化”教育。在“劳动美”“劳动文化”双重教育涵养下,学生提高了劳动素养,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

(三)体验实践活动,延伸劳动教育时空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即在建立良好的劳动认知后体验实践活动,践行良好的劳动行为,做到知行合一。现实生活是学生实现知行合一的平台。小学语文教师要依据古诗词课堂教学情况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借此延伸劳动教育时空,促使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1.组织诵读活动。

诵读活动是学生建构认知的途径。学生不断地体验诵读古诗词活动,既可以丰富古诗词储备,加深古诗词认知,又可以建构积极的古诗词诵读情感,自觉体验古诗词诵读活动,在日积月累中获得进一步发展,为践行良好的劳动行为做好准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古诗词诵读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选取蕴含劳动元素的古诗词,如《悯农》《江南》《小儿垂钓》《所见》《采莲曲》《乞巧》等,同时,下载与古诗词相契合的音乐。在诵读活动中,教师可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聆听并诵读古诗词。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边诵读古诗词边想象场景,进入劳动情景,体会劳动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搭建“古诗词朗读亭”,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的古诗词学习情况,自选含有劳动元素的古诗词,登台诵读。在学生诵读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介绍其中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场景,借此检验其劳动认知情况,并给予其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其强化认知、增强劳动感悟。

2.组织种植活动。

种植活动是实施劳动教育的直接方式,极具趣味性和实践性,很容易点燃学生的劳动热情。在组织古诗词课堂教学和诵读活动的同时,教师可以把握学校的劳动教育契机,组织种植活动。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开辟种植园地。在开辟过程中,教师发挥教学示范作用,操作各类劳动工具,引导学生观察、模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可以掌握不同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其次,教师根据时节选择相应的蔬菜,引导学生进行种植。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搜集关于某种蔬菜的习性、种植方法、养护方法等信息,并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克服困难,切实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最后,在学生体验种植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含有劳动元素的古诗词,使学生在践行劳动行为的同时吟诵古诗词。还可以鼓励学生借鉴古诗词范文,结合自身的劳动实践情况自编古诗词。

当然,除了上述的“诵读活动”和“种植活动”外,劳动实践活动的常态组织形式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结合古诗词具体教学内容捕捉劳动实践契机,让劳动实践更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愿,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例如,《悯农》一诗涉及的劳动用具主要为“锄头”,但是劳动用具除了锄头还有很多种,“扁担”便是极其常用的一种,教师一方面可以抓住古诗词教学契机为学生普及“扁担”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制扁担”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受扁担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将做好的扁担作为班级劳动用具,以此激发学生日常劳动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助力。教师应当围绕渗透劳动教育于古诗词教学的价值,研读教材,结合课外资源,挖掘劳动教育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应用情境教学法、图文结合法、技术辅助法等组织多样的古诗词诵读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古诗词内容的同时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另外,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情况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强化劳动认知、增强劳动意识、形成劳动观念、塑造劳动精神。

猜你喜欢
古诗词劳动教材
踏青古诗词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热爱劳动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