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策略和方法

2023-04-22 02:50蒋智忠
装备制造技术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机器人中职

蒋智忠,黄 华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为中职和高职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职和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阶段,其课程体系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1]。有效的衔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促进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然而,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特点和差异,衔接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 新职业教育法对中高职教育的影响

1.1 新职业教育法概述

新职业教育法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法律,旨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升。该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原则、政策和管理体制等内容,为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

1.2 中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中职和高职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专门人才。

1.3 新职业教育法对中高职教育的改革要求

新职业教育法对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包括: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就业质量等。

1.4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差异分析

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问题,其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导向、学历层次、内容设置和就业定位等方面。了解和分析这些差异,有助于进行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1.4.1 中职课程体系特点及问题

中职课程体系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中职专业课程为2000 个课时左右,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在6∶4 的范围。中职机器人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从第一个学期开始普遍安排“工业机器人入门”“电工与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特定职业需求,如工业机器人装调工、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目的在于培养综合型人才,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有突出的综合性表现。中职课程涵盖通用基础教育、职业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每个学期都安排了综合实训课程,分别有“工业机器人基础实训”“钳工实训”“维修电工考证实训”“工业机器人岗位实训”等实训课程,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从目前现状来看,中职课程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实习实训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中职学生的职业需求多样,课程体系需要灵活适应不同职业领域的要求。

结合当前中职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其有较为突出的问题,体现在中职课程体系的规划和产业需求脱节,部分中职课程未能及时调整与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在中职教育的开展上,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中职教育资源匮乏,无法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实践机会。而且也有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专业素质不足。部分中职教师缺乏最新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培养需求。当前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多会选择继续进入高职就读。根据调查统计历届(2018 级和2019 级)学生选择升学比例高达80%,通过走访其他中职学校,了解到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选择升学的比例普遍在60%以上。

1.4.2 高职课程体系特点及问题

以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高职专业课程课时数为2000 课时左右,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在6∶4到7∶3 之间。高职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在构建上,与中职课程体系有着不同的特点。高职课程体系应用性强,在教学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方向主要是工业机器人操作员、工业机器人工艺编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工业机器人装调维修工等综合技能人才。此外,高职课程有较为突出的职业专业性,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中职一样外,还安排了“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运动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高职课程紧密围绕特定职业领域设置,深化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为了更好培养优秀的高职人才,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上,高职院校有较多的实训环节,围绕着国家推行1+X 证书制度的契机安排了“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1+X 考证实训”,体现在高职课程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训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高职课程体系有较为明确的职业晋升路径。高职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职业晋升的能力和条件,提供职业发展的支持。

从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来看,当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十分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但是既有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很多高职课程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而且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狭窄,专业化鲜明,缺乏通用基础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从高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高职实践教学需要充足的实训设备、实验室和实习机会,但在一些学校和地区,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另外是师资问题,一些高职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背景,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1.4.3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差异

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1)职业导向程度差异。中职课程更加注重基础职业素养和技能培养,而高职课程更加专业化,与特定职业领域更为紧密相关。(2)学历层次差异。中职为中等职业学校,高职为高等职业学校,学历层次不同。(3)课程设置内容差异。中职课程内容涵盖通用基础教育、职业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而高职课程更加侧重于特定职业领域的深化学习。(4)就业定位差异。中职学生更多面向初级岗位就业,而高职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高级职位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2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分析

现有的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2.1 现有衔接的实践经验

在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方面,一些实践经验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中职和高职院校的教学教学工作衔接上,课程对接与调整是一项重要的实践经验。学校和地区通过评估中职和高职课程之间的差异,进行课程对接和调整,使得两者之间的内容更加贴合和衔接。这种方式有助于确保学生在升入高职阶段时能够顺利过渡,避免学习内容的重复或断层。从现状来看,实践教学合作也是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重要实践经验。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建立实践教学合作机制,通过高职学校提供的实训设备和实习机会,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能力培养。这种合作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和就业需求。此外,职业导向的指导与规划也是衔接的一项重要经验。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共同为学生进行职业导向的指导和规划,包括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规划辅导等,以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通过这种指导与规划,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2.2 现有衔接的成效和问题

尽管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专业内相关的教材、教学资源等十分有限,特别是人才培养方案还在探索阶段,而中职类的相关配套资源更是少之又少。专业课“中高职衔接”缺乏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教育模式,课程设计不够系统、课程标准不够清晰、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实施效果差。在“新职业教育法”的理念指引下,未来更多学生会进入高职学校,而目前工业机器人专业中高职学校进行合作较少,亟待更多的中职与高职展开沟通,实现人才共育,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中高职的人才培养体系共同体,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结果能够有效衔接。然而核心素养的衔接仅在高职与本科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中合作得较为广泛,而中职学校受教育群体、传统狭义课程观等因素的局限,尽管许多教师平时授课过程中也有融入对学生价值引导的内容,但却不成体系。中职专业课课程建设中尚未形成有意识、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

可见衔接的政策不完善是一个主要问题。缺乏统一的衔接政策和规范,导致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衔接方式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学生在升入高职阶段时面临信息不对称和学习内容的落差,影响了衔接的顺利进行。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地区和学校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仍存在短缺,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训和实习需求。这限制了学生们在实践环节中的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缺乏充足的实践教学资源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限制了他们的职业技能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不足也是一个问题。目前,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之间的合作程度和范围相对有限,合作的层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拓展。加强学校间的合作可以促进资源共享、教学经验交流和课程衔接的深入开展,有助于提高衔接的质量和效果。

3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方法

3.1 目标设定和课程设计

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明确设定清晰的目标非常重要。首先,需要制定衔接的整体目标,包括学生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方面的要求。同时,针对中职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设计的调整和优化,确保中职和高职课程之间的衔接顺畅。课程设计应注重实践教学、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发展,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职业能力培养。比如在设置工业业机器人衔接专业课程时通过调研报告,中职人才培养现状以及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以中高职衔接为根本,以核心素养为载体,确定该专业的教学课程,形成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此外还根据中职生的特点,结合高职课程特点,合理分配课时,确保中职生进入高职专业课程学习能够“无障碍”的衔接[2]。

3.2 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共享

为了保证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顺利进行,需要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共享。中职和高职教师需要接受相关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同时,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应加强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和教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确保学生在衔接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3.3 实践教学与工作岗位需求的对接

实践教学与工作岗位需求的对接是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重要环节。学校应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了解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通过与实践教学和实习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提升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兴趣和能力,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

3.4 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为了确保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评价应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职业发展的程度。评价机制应具备科学性和公正性,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为检验衔接效果,在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时,可以将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企业评价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合理设置各项评价的权重,而且每一项评价不能仅仅是结果性评价,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以便能够更客观、全面的考核评价学生,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高职学校评价升学生源的质量、从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三个方面衡量。

4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效果评估

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效果评估是对衔接成果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环节。通过确定评估指标、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对衔接效果的评估与总结,可以全面了解衔接方法的实施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评估报告的发布和宣传将有助于推动衔接的落地实施,并为进一步优化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通过不断的评估和改进,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将逐步完善,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4.1 评估指标的确定

在评估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效果时,关键的评估指标包括学生升学和就业情况、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以及就业市场反馈。这些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出衔接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能力的影响。

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通过调查和持续跟踪学生毕业后的情况,通过收集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数据,可以评估中职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转入高职学校,对2020 级学生的升学数据统计,有93%的学生参加升学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中能够顺利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占专业人数的55%左右,对于目前目前的升学热潮,升学率也是检验衔接效果的重要指标。并进一步了解毕业后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提升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通过比较衔接前后的学生成绩和能力水平的变化,可以评估课程衔接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实践教学效果也是衔接效果评估的重要方面,通过考察中职和高职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可以了解衔接方法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

此外,就业市场反馈也是评估指标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了解企业对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和需求,可以评估课程衔接方法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程度。例如在设置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企业反馈评价中设置10 个维度的评价元素,分别是工作业绩、工作态度、自律程度及安全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适应与学习能力、组织与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等,通过收集分析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地了解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衔接效果。

4.2 数据收集和分析

为了进行评估,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例如进行问卷调查、整理学生的转学和就业档案,以及获取企业对学生的反馈信息等。这样可以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教学成绩、转学和就业情况以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等数据。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阶段、不同学校和不同课程衔接模式的数据差异,以便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衔接的效果,确定衔接的成效和不足之处,并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依据。同时,数据分析还可以为衔接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指导制定更有效的衔接措施。

4.3 衔接效果的评估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对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效果进行评估与总结。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升学和就业。评估衔接的实施效果,包括中职学生能否顺利转入高职学校,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通过分析转学和就业数据,可以评估衔接对学生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衡量衔接的顺利程度和成果。

(2)学习成绩与能力。评估学生能力的提升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通过比较衔接前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教学成绩和能力水平的变化,可以评估衔接效果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效果。

(3)就业反馈。了解企业对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和需求,探究衔接对就业市场的贡献程度。通过企业反馈和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可以评估衔接效果对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根据评估结果,总结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效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4)衔接效果的宣传与改进。评估报告的发布和宣传也是重要的一环,能够向相关利益相关方传递衔接成果和问题,增强社会对衔接成果的关注和支持,推动衔接的落地实施和持续改进。

5 结语

基于教学改革视角出发,对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的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的特点、差异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中职和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进一步优化了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机器人中职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