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角下学前教育发展幼儿品德素养的研究

2023-04-24 22:33蒙相会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学前教育影响因素

蒙相会

摘 要:品德素养一直都是教育领域非常关注的教育问题。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的启蒙阶段,也是幼儿认知的关键时期,同样是对幼儿开展品德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幼儿的品德教育方面,幼儿园、家长和幼儿教师都担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儿品德教育体系建立和品德教育活动组织安排,才更有助于提升幼儿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幼儿正向的品德素养。本文简要阐述了学前教育阶段影响幼儿品德素养的因素,分析了家园共育视角下学前教育发展幼儿品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总结了家园共育视角下学前教育发展幼儿品德素养的策略和路径,希望有助于家园共育下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家园共育;学前教育;品德素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5-0028-04

品德教育对幼儿整体品德素质的提升有关键性作用。幼儿时期是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初期,甚至可能关系到幼儿一生的成长。从家园共育的视角看,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不仅要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启蒙,还要关注到幼儿的品德和品格培养。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联合作用才能为幼儿的品德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才能通过品德教育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品格。

1.学前教育中影响幼儿品德素养的因素分析

(1)幼儿园层面

从幼儿园层面讲,首先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会直接影响幼儿园幼儿教育的具体教育活动,这种影响是非常显而易见的。有的幼儿园提倡开放式教育,更加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品德素养。有些幼儿园就过于注重“显性”教育,很明显在幼儿教育方面存在认识误区,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这些幼儿园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幼儿园的“小学化”更注重幼儿显性技能和知识的提升,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关注不足,相对缺乏,同时会忽视隐形环境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隐形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也是对幼儿心灵影响比较深远的。无论是幼儿园的园本文化,还是幼儿教师的教育风格,都属于一定程度上的隐形教育环境,只有更加注重幼儿园的隐形教育环境优化,才能更大程度上为幼儿的品德素养提升助力。

(2)教师层面

从现实出发,经实际调研会逐渐发现,在幼儿的品德教育中幼儿教师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针对幼儿开展品德教育的途径。现阶段,很多幼儿教师针对幼儿开展品德教育的途径选择是不系统的。本身幼儿的品德教育就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逐渐完成的,因此,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幼儿品德的长期、持续引导,循序渐进实现幼儿思想和行为上的内化。但是,在现阶段的幼儿教育中,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引导,幼儿教师对幼儿品德教育和引导的程度不高,重视度有限。第二,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低效化沟通过多。家园互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和家长对自身角色定位和认识的影响。从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很多幼儿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与家长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沟通层面还是过于缺少技巧,主要呈现为沟通渠道单一、沟通内容片面、沟通深度不足等,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质量不高,影响进一步的幼儿品德素养培养和提升。

(3)家园共育层面

从现阶段整体的学前教育情况来看,家园教育工作整体还是比较薄弱的一环。主要体现为:幼儿园、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没有系统化的教育引导计划;家园共育工程缺少实效性和持续性等。与此同时,从家园共育的实际情况开看,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总是有一方在灌输,另一方在被动接受,在双方的沟通上存在现实性困难,难以彼此理解,实现观念上的一致。再者,家校双方在责任和义务方面的划分不清晰也会导致后期的家园共育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2.家园共育对学前教育发展儿童品德素养的价值和作用

(1)基础性的奠基作用

从基础认知规律的层面看,幼儿的道德和品德认知也会有一个从简单到成熟的过程。那么,幼儿阶段就是幼儿的品德素养起始的初级阶段,并且,在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这也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和品德素养提升的关键时期。所以,有必要从这一阶段开始就进行品德教育和品德素养塑造,不仅能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身边的人和事,还能为将来幼儿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2)促进性的发展作用

从家园共育的视角看,品德教育对家园共育和幼儿健康发展也有促进作用。第一,良好的品德教育和幼儿品德素养能正向引导幼儿形成正确认识观和强烈的信心,刺激幼儿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并更主动积极地去正确理解什么是道德规范和规则,进一步促进幼儿思想和认知能力的提升。第二,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品德素养提升需要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所以,品德教育对提升幼儿园和家长的教育工作也存在促进作用。

3.家园共育视角下学前教育发展幼儿品德素养的策略和方法

(1)重视强化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幼儿教师是幼儿品德教育直接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家园共育工作中,幼儿教师是最可以接触到最为先进教育理念的,所以,幼儿教师应该在家园共育下的幼儿品德教育中担当主要责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当今社会对各个阶段的教育活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阶段的教育活动应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进行适当调整。所以,幼儿教师首先要明确新时期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幼儿品德教育活动进行优化和调整。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家园共育的效果和工作质量,幼儿教师也要更加注重自身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强化自身在幼儿品德教育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当然,幼儿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要经过相对长期的训练和学习才能逐渐实现。所以,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园所的园本教育教研工作。高质量的教育教研活动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有专题、有问题、有系统、有策略,并且研讨过程清晰。通過园本教育教研活动,幼儿教师可以更加系统化地学到更多关于幼儿教育的专业素养知识和课程建设理论,掌握更多家园共育方面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和理论等。如此,可以一点带面地解决幼儿品德教育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帮助幼儿教师在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品德教育的实践共同体。同时,幼儿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在品德教育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通过园本教育教研活动,结合自身学习,获得更多专业的知识,并实现知识和理论之间的优化整合,逐渐实现融会贯通。结果上述一系列的操作,幼儿教师才能更好地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顺利开展好幼儿的品德教育活动。

(2)关注提升家长的参与程度和认知

第一,营造适宜家长参与幼儿品德教育的氛围。

从家园共育的角度看,家长的主动参与是构建相对完善的家园共育教育体系和顺利实现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前提。一般情况下,往往幼儿园的态度和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家长对幼儿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因此,幼儿园应有意识地逐渐营造一种适宜家长参与幼儿品德教育的环境氛围,并制定出合理且切实可行的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活动的规则制度,如此才能为幼儿的品德教育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幼儿园为家长营造参与幼儿教育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园所打听的公告栏和幼儿教教室中的“品德教育专栏”或者幼儿园“环创”中的“品德教育专区”营造一种品德教育文化氛围,让家长能够及时、准确、清晰地了解幼儿园近期的园所活动主题和项目。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定期召开专题性的园所盐田会,积极邀请幼儿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在参与过程中针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活动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在研讨会结束之际,幼儿教师要及时针对家长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反馈,以表示对幼儿家长最基本的尊重。同时,还要做好会议记录,让家长能通过参与会议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情况。经过这一番操作,家长朋友基本会对幼儿园的幼儿品德教育活动有初步的了解。这种做法不仅能够为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幼儿品德教育活动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家长逐渐认识到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建立有效的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机制。

在家园共育中,家庭和幼儿园应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只有家长了解和认可了幼儿园的幼儿品德教育活动,幼儿园的品德教育活动才能获得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家长也才能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了解幼儿的当前发展情况。因此,家长参与幼儿品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教师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中发挥的是协调作用。幼儿园要建立有效的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机制,才能顺利组织和完成各种丰富的家园共育活动。基于此,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才能更顺畅,家长才能更深层次地参与到幼儿的品德教育活动中。

家长能够参与的幼儿园的品德教育活动类型也是比较丰富的。比如,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到幼儿园中参与幼儿品德教育的相关讲座。因此,不同幼儿家长对品德教育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是不同的,在幼儿品德教育的方法掌握上也存在差距。这是完全不利于幼儿品德教育顺利发展的。定期组织幼儿家长参与品德教育讲座,不仅可以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还能在参与过程中逐渐树立幼儿家长的主人翁意识,让家长知晓幼儿园是非常欢迎家长来园参与幼儿的品德教育活动的,一切都是为了幼儿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其次,幼儿园可以邀请幼儿家长开园参与“环创”。因为,幼儿园的现实环境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建设不一定非要依靠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家长才参与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经过家校共同参与的“环创”活动,不仅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可以得到美化和优化,也可以进一步增进幼儿园和幼儿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再次,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有效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幼儿和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还可以让幼儿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更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主题。幼儿也能通过亲子活动得到锻炼,逐渐养成优良的品格,实现身心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亲子活动也是幼儿家长和教师之间实现沟通的一个桥梁,通过亲子活动,相互之间可以实现育儿经验分享,品德教育知识和经验分享等。总之,丰富多彩的幼儿园活动能推动有效地幼儿园与家长之间沟通机制的建立。

(3)进一步拓展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将品德教育融入区域活动。

品德教育应该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活动,需要与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相融合,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区域活动主要是幼儿通过一些教育材料和环境,实现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获得幼儿社会认知、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区域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所以,幼儿教师也应该积极去优化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环境,有意识地在区域活动版块投入更多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参与到各种活动的规则制定中,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责任心、秩序概念和集体观念。

从认知规律层面看,幼儿阶段也是幼儿认知的关键时期。幼儿可以通过反复的经历从一些教育活动中获得一些经验。同时,完整的思想意识和品德修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也是在长期日积月累当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组织区域活动的时候,幼儿教师可以从每个阶段幼儿的认知出发,准确定位每个区域活动的主题,针对性地让幼儿获得一些相关方面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获取方式的梳理和总结,幼儿教师也可以逐渐设置更加符合幼兒需求和品德教育水平的区域建构。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还扮演着材料的提供者和活动的引导者角色,因此,幼儿教师要更加注意对幼儿活动参与过程的观察和记录,并将相关的记录结果同步给家长朋友,实现与幼儿家长的及时沟通和互动。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中也会逐渐发展幼儿在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也可以联合双方力量实现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并进一步用到区域活动的优化中。

第二,将品德教育融进幼儿一日日常活动。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就是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就是常规情况下,幼儿在幼儿园都干什么。其实,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也蕴藏着很多品德教育的契机。幼儿教师要善于把握住这些契机,适时开展品德教育。

首先,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细节中融入品德教育。比如,晨间接待礼仪;幼儿洗漱、节水、如厕礼仪等。其次,在日常游戏活动中融入品德教育。游戏是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教育形式。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品德教育的内容组织幼儿游戏。比如,创设具体的游戏场景,让幼儿扮演不同的游戏人物和角色,感受不同的身份,在生活模拟中了解一些社会行为。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并在游戏结束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和反思,了解各种社会行为中存在的品德问题。最后,在学科教育领域融入品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开展学科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创建一个植物观察区域,让幼儿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了解种子从种植、萌芽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对幼儿实现科学启蒙的同时,教育幼儿悉心照顾植物,并在幼儿悉心照顾植物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责任观念。

(4)逐渐完善和系统化品德教育过程

第一,构建完整的品德教育体系。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品德教育,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要从整体性的角度针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活动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这一教育体系中,不同的教育要素之间可以实现整合和融合,联合作用下保障幼儿品德教育活动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第二,强化品德教育活动的针对性。

要遵循认知规律,认识到幼儿阶段的认知特点,知晓影响幼儿认知的多方面因素,明白品德教育会因为幼儿认知的不同在教育结果上有所差异。所以,品德教育活动的内容是不可能实现统一的,要尊重幼儿之间的差异性,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幼儿的切实需要。品德教育还要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过程的针对性。

(5)优化整合利用家庭资源

第一,整合班级家庭资源。

从家园共育的角度讲,幼儿品德教育的可利用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园要有意识地对幼儿的家庭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比如,可以根据年级组和班级组建立不同的家庭资源库。班级层面,在尊重幼儿和幼儿家庭隐私的基础上,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获得幼儿相关家庭成员的信息。并从这些信息中提炼出有利于幼儿品德教育的教育资源,做好记录,建立档案,做好家庭资源维护。在征得幼儿家长同意之后,可以将家庭资源作为班级共享资源。

第二,整合家庭日常教育资源。

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建立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要能取得家长的信任和认可。家庭资源也会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幼儿园更要注重品德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不仅要与家长保持真诚沟通,还要对幼儿开展针对性的品德教育支持。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家校关系,更有助于幼儿品德教育的顺利开展,更有助于幼儿品德素养的提升。

(6)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在整体的幼儿教育活动中,评价也非常关键。有效的评价能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并作为后续继续开展品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所以,幼儿园也要从家园共育的角度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助力提升幼儿品德教育的质量。第一,明确评价标准。依据这些标准,可以更清楚地针对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和目标做出清晰判断。第二,整理评价内容。通过评价内容整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在园的品德教育情况。第三,及时进行教育反馈。及时发现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额不足和问题,及时针对性改正和纠正。

4.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针对幼儿开展品德教育的重要阶段。从家园共育的角度看,幼兒的品德教育和品德素养培养家庭、幼儿园、幼儿教师都承担着相应责任。因此,幼儿园应该从家园共育的视角,科学设置幼儿品德教育和品德素养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活动,以保障幼儿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彭瑞山.幼儿品德教育“渗透说”[J].基础教育论坛,2022(33).

[2]樊丽萍.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天津教育,2022(23).

[3]李德华.课程游戏化理念融合幼儿品德教育[J].吉林教育,2022(16).

[4]王锐.幼儿品德教育“家园同构”多元途径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1(07).

[5]顾伟毅,张慧.试论幼儿品德教育需要正确对待的两大关系[J].现代教学,2020(Z4).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学前教育影响因素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