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溪志》述略

2023-04-30 09:31林有能
岭南文史 2023年3期
关键词:六祖县志龙山

林有能

寺志,不仅记录某一寺庙变化发展的历史,而且从某些方面承载了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的历史风貌,对了解中国佛教的历史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变化,极具参考价值。诚如杨曾文教授在新近出版的《曹溪通志》序中所言:“寺志,是地方志的一种,是记载佛教寺院建置和沿革、历代住持和高僧、传法事迹和教示、有关寺院的碑刻和文献以及著名外护居士等的史书,为人们了解中国佛教历史文化提供重要文献,对考察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也有重要参考价值。”[1]因此,历史上的大刹名刹多有寺志。

六祖慧能南禅三大祖庭,其剃度受戒地光孝寺有《光孝寺志》,其弘法道场南华寺有《曹溪通志》,其故居和圆寂地国恩寺则有《卢溪志》(民国《新兴县志》及今人编撰的《国恩寺志》均称《卢溪通志》)。三者中,《光孝寺志》和《曹溪通志》已为教、学两界所熟知,“卢溪志”则似寂灭无闻,盖因其早已湮没,世人难见其真面目。本文旨在对《卢溪志》的相关问题作一梳理。

《国恩寺志》所以称为《卢溪志》,是因龙山国恩寺寺前不远处的那条小河。

六祖慧能的出生地新州夏卢村,在唐代曾是索卢县治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修《新兴县志》“旧索卢县”条云:“在县南三十里仁丰都,旧址今存,为民居,即下卢村”。[2]乾隆《新兴县志》则曰:“索卢县在城南三十里仁丰都,唐武德中置,宋乾元中并入新兴,遗址今为民壤。”[3]夏卢村与龙山国恩寺,在唐代有一小河相隔。据康熙二十六年修《新兴县志》所载,这条小河以六祖慧能姓卢而称为“卢溪”:“卢溪水发源里洞岭,经卢村周龙山绕县城东门北流合锦山水,六祖禅师所生之地,以祖姓卢,故名卢溪”。[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卢溪水,在县南。发源李洞岭,经卢村,过龙山,绕县城东门,北流合锦山水”。[5]民国《新兴县志》载:“卢溪水在县南,源出里洞岭下,经卢村六祖所生之地,因六祖姓卢,故名卢溪。北流过龙山至城南,清溪水来注入。清溪水一源自笔架山之猫爪岭,一源自高溪河塱,至较剪洞合,北流至义 岗合卢溪水。”[6]因之,《国恩寺志》就以《卢溪志》代称,与《曹溪通志》代称《南华寺志》同理。

《卢溪志》为邑人潘毓珩于清康熙年间所修。关于潘氏其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修《新兴县志》云:“潘毓珩,号他山,明崇祯己卯(1639)乡榜。聪颖好学,惟诚事父母,和爱弟侄,朴略不修细节,至邑中兴革大事,辄毅然有为,不挠傍议,晚年见屈士论惜之”。[7]新兴县档案馆所载新兴名人档案称:“潘毓珩,字葱石,号他山,今新兴县六祖镇官洞村人,明崇祯十二年己卯举人。聪明好学,所架上卷将万数,手评处遍及。夙娴韬略,吴三桂部将马雄进军新兴,有一卒自毙于官洞,马雄以为乡人所杀,发兵围困。毓珩慨然冲锋,谈笑解围,乡人生存者数千人。毓珩安居之日,纂辑群书,刻成《卢溪志》及同修康熙《新兴县志》。又精郭景纯书,县境内山水俱踏遍,起伏远近,无不洞悉。”[8]清顺治年间,潘氏与国恩寺住持真唯及众乡贤募捐、主持重修《国恩寺》,撰《重修龙山国恩寺记》。清康熙十一年(1672),与知县李超等人编修县志,志书于康熙十二年(1673)修成,李超撰序,潘毓珩撰跋。康熙年间,与乡贤叶广祚、简兆元等重刻《坛经》,请知县李长庆撰《重刻法宝坛经序》。

潘毓珩参与重修龙山国恩寺竣工后,感叹龙山国恩寺无志而发心撰《卢溪志》。故广搜博采,经年余志稿编成,邑贡生陈图作《卢溪志序》。兹录如下:

管仲父书载,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新兴龙山等诸㟝嵝而已,无与纪数也。人杰地灵,又何可以无纪?仰稽六祖禅师降祥兹土,接西方圣人心印,开辟迄今,为其宗派特出,不可谓龙山一抔在职方外,遂置之不论不议之列也。邑孝廉潘君葱石于乙未岁葺寺工竣,慨山之无志,乃广搜博采,越稔始得成帙,为卷者二,为目者十三。其间有像有图,绘于卷首,并列本传,著师之生平履历,以显南中大宗,斯志之特重者也。名胜古迹,悉属山水异观。创修隆举,列传诸贤,鉴往兴来,于此分类皆得而备焉。至于刻石为姓字所书,志之以彰不朽;物产为山土所出,志之以表咸若。法物为珍器所藏,志之以示传守;灵应为佛力所著,志之以显神通。括罗闻见,罔或遗也。然从来志名山古刹,鲜有及于田赋,兹详及之,微末弗漏,操笔之苦心具见矣。思染指者,当为咋舌去。寺历年久,风雨所蠧,碑啮字剥,存乎序记,实为异日之文献也。题咏藻采,游客辙迹所至,登高而赋,遇物而名,景翠增华,未可以虚文是视。噫!志之所以为志者如是夫,是可传也。余卧病林麓,屐不出户,间阅曹溪、罗浮各志,久欲补此龙山一段故事,奈枯肠燥笔,终不能为溪峦点缀。今得潘君成书,览之霍然而起。见其种种遍列,若陈诸掌,置之案头,杂以鸟音松韵,飘然令人如在龙山上行,岂不大快愉也哉!斯举也,祖道藉以焕扬,山灵藉以表饰,于是公之海内诸人士,按图索径,驱车南来问菩提真种子,又为善世一大慈航,功顾不伟欤?功顾不伟欤?余因拂拭荒砚,附辞于后,固推潘君为本山第一功臣,实非阿所好矣。是为序。[9]

从陈序中可知,《卢溪志》共二卷十三目,内容包括:(1)像图,绘于卷首;(2)六祖慧能生平传记,是为志书重点;(3)名胜古迹、山水奇观;(4)诸贤分类列传;(5)金石碑刻;(6)物产;(7)法物;(8)灵应神通;(9)寺产田赋;(10)题咏。可谓“括罗闻见,罔或遗也”。

另《卢溪志》列卢溪十景为:镜池鱼跃、珠台荷香、爽阁迎风、寒潭漾月、禅堂磬韵、古塔藤阴、苍荔披云、欲亭喷雪、卢溪返照、笔架横烟。[10]

序者陈图,本早就拟修寺志而终未成事:“余卧病林麓,屐不出户,间阅曹溪、罗浮各志,久欲补此龙山一段故事,奈枯肠燥笔,终不能为溪峦点缀。”“今得潘君成书,览之霍然而起。见其种种遍列,若陈诸掌,置之案头,杂以鸟音松韵,飘然令人如在龙山上行,岂不大快愉也哉!”予《卢溪志》极高评价,称“潘君为本山第一功臣”。

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新兴县志》,除陈之序外,另有张嵩序:“《卢溪志》,潘毓珩辑并序,陈图序,浙江海宁张嵩序”。[11]然张序未见载录。

潘毓珩纂《卢溪志》将竣工之时,曾游藏佛坑之化身岩,因有《游化身岩》

诗:“为爱寻奇迹,支筇入险阿。崖悬千仞石,树老数枝萝。煮茗分寒瀑,传飱坐破蓑。僧翻前日偈,闲我悟门多。”[12]邑贡生简兆元则和诗一首《潘他山辑卢溪志将竣镌石于化身岩因步其韵以纪兴》以助兴:“曩日卢行者,归全在此阿。岩前悬瀑布,洞口挂藤萝。地籁生风雨,云阴作笠蓑。文人新点缀,石刻自兹多。”[13]

除潘毓珩所修《卢溪志》外,据文献载,还有陈珝、陈琏兄弟两人合纂的《卢溪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修《新兴县志》载:“陈珝,邑廪生,存心正直,读书自爱,事亲孝,治家严,县尹改修古筠书院及建峡山奎阁,皆珝倡率赞襄,与族弟琏同修《卢溪志》,作《族谱》,笔法谨严,皆足信。”“陈琏,邑贡生,孝友慈良,才堪任事,事母孝母,年九十五常侍左右,居丧三年未尝见齿。与兄瑞友爱,耄年愈笃,贮赏广祀,乐善好施,岁饥出粟赈济乡邻,减价粜惠桑梓,开复正南门,修古筠书院,倡率赞襄,不惮动劳,与族兄珝同修《卢溪志》,足以信。”[14]但该志又认为陈氏兄弟只是对《卢溪志》重新校订而非重修:“《卢溪志》,潘毓珩辑并序,陈图序,浙江海宁张嵩序,陈珝、陈瑞琏重订”。[15]

潘毓珩于清康熙年间编撰的《卢溪志》,至民国时修《新兴县志》还多有援引。但不知何时散佚,当下难以觅见。但望坊间有收藏者献之,惠及世人。

猜你喜欢
六祖县志龙山
龙山塔
广东四会市六祖庵遗址考古勘探简报
六祖禅宗文化视域下石材家具设计
县志里的乡贤
戴进与梁楷人物画之比较——以《达摩六祖图》与《释迦出山图》为例
夏季从阿龙山开始
东汉封龙山碑
龙山村
县志
新兴县举办六祖惠能诞辰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