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科技人才资源供需现状及对策建议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

2023-05-15 07:50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沈阳市人才队伍

任 冰

(沈阳开放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3)

一、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沈阳市科技人才资源供求的背景分析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明中国经济从此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发展任务“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同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将“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21 年3 月5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科技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由“量”转向“质”的关键,在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及科技创新的进程中,人才资源与科技的合理配置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科技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坚持立足创新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培养、凝聚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树立科技人才资源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培养一支有创新有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沈阳乃至东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沈阳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特色的创新资源、丰富的创新成果和人才资源,未来发展产业具有基础性要素条件和特色优势,同时具有战略性。[1]目前,沈阳市科技人才存在数量少、分布不均衡、涉及研究领域地域的局限性强、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等问题。

二、沈阳市科技人才资源供求预测分析

1.科技人才吸引力上升明显,但供不应求情况仍将长期存在

调查数据显示,2021 年沈阳户籍人口为762.1万人,同比增长0.7%。第三方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沈阳已经成为东北地区人才流入率最高的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达到全国平均值的1.725 倍。[2]

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规模快速增长,2020 年达到360.9 万人,较2018 年增加22.6 万人。以沈阳市为例,2018 年到2020 年,技师、高级技师、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求人倍率逐年提高,具体如图1 所示。数据表明,沈阳市技术人才目前仍然面临较大缺口,而且缺口呈现扩大趋势[3],科技人才的增长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科技发展的速度、产业变革的速度。这种矛盾亟须得到解决。

图1 沈阳市2018—2020 年科技人才求人倍率趋势图

2021 年沈阳市政府发布《2021 年度沈阳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将机器人操作技师、半导体芯片研发人员、CCA 开发工程师、控制系统设计师、铸造工程师等44 个岗位标记为五星级别的紧缺岗位。从学历来看,本科以上学历需求量最大,要求硕士以上学位的岗位有54 个,占40%;要求博士学位的岗位有13 个,占9.6%。

2.科技人才发展待遇环境获得改善,但机制建设仍有待完善

根据对相关人才政策的搜集整理,2015—2021年,沈阳市发布12 项重要政策,通过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创新团队、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和科学技术奖等方式,培养科技人才,致力于打造“盛京人才”,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如表1 所示)。

表1 实施“盛京人才”战略支撑政策统计表

但有关研究也指出,目前整体来讲沈阳市科技人才的政策、市场还存在一些待改进之处,例如柔性引才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才资本产权不够清晰,新型基础设施和双创平台尚在建设之中,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科技成果孵化体系有待加强;人才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培育不足,满足东北地区实际用才需求的精准化引才分配机制有待完善;人才留用的评估考核体系、工作环境和配套设施不能很好地激励产出等。

3.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但国内优势地位有待进一步增强

根据调查,“十三五”以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长15% 以上,2020 年增加值占GDP 比重约9.7%,比2015 年提高近5 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25%,比2015 年提高约10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比重达57.7%,比2015 年提高约25 个百分点。截至2021 年8 月,全市共有高新中小企业4 942 家,技术合同成交数1 577 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3 亿元。汽车产业成长为全市工业第一支柱,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由21.1% 提升至26.3%,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6 年的15.9% 增至25% 以上,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沈阳市政府发布的《沈阳市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2018—2035 年)》,重点培育未来生产、未来交通、未来健康、未来信息技术、未来材料五大主导产业,将沈阳市打造成为国家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引领区。2020 年12 月,中共沈阳市委审议通过了沈阳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目标。但目前来看,沈阳市在重工业转型后,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还需要较长时间,距离打造国内产业发达的中心城市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4.重点领域科技人才数量增长显著,但仍然面临着较大的防人才流失压力

金融业作为沈阳市支柱性产业和骨干型税源产业,近5 年来,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基础不断夯实。沈阳市金融业务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位居东北地区首位,连续8 年新增贷款超千亿,2020 年新增贷款占全省增量的一半,持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资金保障。保险业稳步发展,2020 年保费收入达到356 亿元,同比增长3.2%;赔付支出155.6亿元,同比增长29.6%。

长期以来,人才资源外迁、尤其是高端人才流失,是东北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遇到的关键难题之一,沈阳市也不例外。有研究者对2014—2017 年部分行业城镇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进行了分析,发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波动较大,从业人数总体持续下降,2017 年比2014年下降13 382 人,下降幅度超过上升幅度,尤其是在2016 年下降幅度达28.9%。[4]

5.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合作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吸引力显著提升

根据调查,沈阳市目前建立了覆盖各类产业的多样的科技人才合作平台,不断丰富人才层次、壮大人才规模,高效聚合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资源对接合作、人才智企服务、自主创新技术研发等功能模块,让人才在沈阳创新有条件、创业有舞台、创富有机会,推动区域构建内生动力、激发创新活力、释放生态潜力,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打造名片,贡献辽宁智慧。

以数字技术产业领域为例,“全国高校三好街校友之家”于2018 年创立,是“三引三回”政策背景下,由沈阳市和平区立足三好街打造的综合性人才创新服务平台。据2021 辽宁科技成果人才资源对接会暨“全国高校三好街校友之家”带土移植成果展示会现场发布的“全国高校三好街校友之家”服务报告显示,经过三年的成熟运营,校友之家通过拓宽渠道、完善机制、搭建载体等综合性集聚措施,已经吸纳囊括了清华、北大、西交、东大等53 家知名高校校友会优势资源,直接服务高层次人才超5 000 人次,与各校友会协同服务2 万余人次;通过设立“博士创业基地”,吸引超1 000 名博士以上学位高端人才创业;带动高精尖人才在辽沈地区创办2 000 多家科技企业,带动就业累计8 000 余人,扎实打造人才创新、合作、创业、就业“生态圈”。[5]

6.对外科技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但与东南部地区差距仍然较大

调查显示,2021 年,沈阳已与全球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在90 余个国家和地区有投资或承包工程项目,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双量增长,这带来了大量对外科技人才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市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 072.8 亿元。特变沈变阿玛利亚水电站项目投资总额11.5 亿美元,是沈阳市近年来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中铁九局匈塞铁路项目入选中东欧合作索菲亚纲要重点项目,是中国铁路进入欧洲市场的首个项目。

三、沈阳市科技人才资源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高质量发展需要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步发力,由需求收缩带来供给收缩的低水平动态均衡转向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均衡,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十四五”时期,沈阳市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应当将科技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紧密围绕相关领域开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占领科技新高地,为本区域行业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1.更新高质量发展理念,破除科技人才发展中的问题

(1)树立更加灵活、开放的科技人才观,更新科技人才评价选拔标准。有关学者研究指出,沈阳市当前还存在人才观不够灵活开放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改变对科技人才的评价标准,对出身、学历、职称等标签过于聚焦,从而忽略人才能力与发展现状的匹配度。

沈阳市组织专题性的课题研究,出台专门的政策,对现有科技人才选用、使用、考核等标准进行全面更新,形成全面、灵活的评价标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并加强宣传,严格贯彻落实,将其渗透到科技人才选用、使用、考核的各个实际工作环节中,循序渐进,全面改变科技人才发展的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用才氛围。

此外,沈阳市应当强化与东北其他地区、长三角、粤港澳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纳这些省份的先进观念,建立和完善跨区域性的合作机制和组织,促进主体之间协同发展,破除科技人才流动壁垒,推动区域产学研资源互动与集成,加强科技人才培育的软环境建设,实现科技人才要素的高效配置。

(2)强化创新、绿色、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沈阳市应以科技自强作为战略支撑,面向区域装备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农业、航空技术、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打造优势科技;应强化原有传统优势产业基地的建设,强化新兴产业的创新基地培育,强化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使科技成为打造绿水青山、改变城乡面貌的主要驱动力,引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生态的持续建设,积累生态资本,切实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3)强化协调、安全的理念,推动区域整体高质量发展。沈阳市目前还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科技人才短缺,尤其是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科技创新成果共享程度、区域贫富差距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应当以协调、共享、安全发展理念,引领共同富裕。

2.围绕五大引擎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当前“新五化”已经逐步成为辽宁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包括产业体系现代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新型全球化、城市群化与城乡一体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此过程中,中国市场的经济水平将实现更高质量的提升,沈阳市作为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1)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紧跟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内培外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将其作为推动区域振兴发展的最大发动机,为中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领导者发挥应有作用。

(2)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重点产业体系现代化。沈阳市要发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作用,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大军,协调三大产业结构,构建实物经济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共生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而推动区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向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高增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

(3)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城市群化与城乡一体化。沈阳市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构建城乡联动的科技人才交流、工作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尽快全面走入生产、走入生活,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定位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通勤同城化,使现代化乡村与现代化城市融合发展,要素自由双向流动,实现城乡互补、全面融合。

(4)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新型全球化。沈阳市拥有良好的对外开放基础和优势,应积极开发和推广科技标准,推动科技人才在国内、国际的交流,通过布局国内国际两个生产市场,切实推动国内国际全球经济大循环,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同时也为全球提供巨大的中国机遇,实现全球的互利共赢。

(5)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区域治理体系现代化。区域治理能力的提升与体系的完善,将形成更好适应性效率与静态效率的制度体系。沈阳市应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在各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等方面构建高效治理体系,将体系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治理效能。

3.构建产教研协同体,营造科技人才梯级发展的良好平台

区域科技人才队伍,实际上是呈现梯次结构,既包括大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专职科技人员,也包括上游科技人才管理队伍,培育科技人才的院校科技教育队伍,以及下游应用型中小企业科技应用人才队伍,高等院校中的科技人才后备力量。因此,区域科技人才队伍的形成,实际上是包括科技管理部门、各类科技企业、各类中高等院校在内的综合力量作用的结果。沈阳市应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服务辽宁振兴发展,全面推动产教研协同建设,形成科技人才培育、管理、交流的良好机制。

(1)推动区域产教研主体整体性协同发展。沈阳市应整体性推动区域内行业管理部门、中高等院校、各类企业协同发展,通过协同体、集团等方式,形成科技人才队伍培育、发展的良好大循环,引领产教有机融合、协调发展;优化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等中高等院校区域布局、专业布局,注重高等教育与振兴发展融合;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推进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契合。

(2)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沈阳市应当进一步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推进中高等院校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引企入教”,强化生产性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科技基本技术和素养;在院校中强化培育工匠精神,推动劳动创新精神融入各类课程,加快推进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创新型教师团队,深入推动传统技艺传承人、现代产业技术技能大师、劳动模范等入校成立大师工作室等,培育教师创新能力。

4.创新机制,营造更加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市场化机制

(1)构建高质量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沈阳市应进一步培育完善的区域一体化市场,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做好辅助及支撑工作,推进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要素市场的规范与有效对接,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法规体系。

(2)健全创新要素市场管理制度。沈阳市应大力开展跨机构、跨地区职称认同试点工作,全面增强科技人才的活力,鼓励科技人才到企业参与项目合作、理论指导企业生产和学习企业中的实践知识,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科技人才知识成果的产出。探索建立推动科技人才有序流动、结构合理的规章制度,持续完善现有机构评估制度,遏制恶性挖人才的现象。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沈阳市人才队伍
沈阳市盛京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沈阳市新立堡桥设计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