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我国高校档案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前沿
——基于CNKI 核心期刊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3-05-15 07:50刘利俊陈志凌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发文聚类期刊

刘利俊,刘 婧,陈志凌

(杭州开放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2)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高校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索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21 世纪是信息知识时代,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日新月异,高校档案研究领域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这些新变化。系统梳理高校档案研究的发展脉络、热点分布和前沿趋势,能够帮助研究者快速了解其发展历程,掌握发展及运行规律,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法兼具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的优势,被研究者广泛运用于分析学科领域研究的发展状况,借助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则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主题分布和前沿趋势。近年来,国内高校档案领域的研究文献持续增加,本文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高校档案研究的“北大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30 年来我国高校档案领域的演进脉络与前沿热点,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分析工具软件采用CiteSpace5.8.R3 和Excel。CiteSpace 软件支持多种类型节点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本文主要采用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e)、关键词(Keyword)共现合作网络分析功能,辅之以Excel 进行数据处理,系统梳理高校档案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与前沿演进。

研究样本数据来自CNKI 数据库,为兼顾全面性与权威性,选取其中的“北大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检索参数为:篇名=“档案+高校”,起止时间不限,检索条件为“精确”,检索时间为2022 年5 月2 日。数据处理:(1)筛选检索出的3 148 篇样本文献,剔除无效样本后得到3 130 篇样本论文。(2)将检索出的3 130 篇文献导出并在Citespace 中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格式选择“Refworks”。(3)利用Excel 统计整理3 130 篇文献的被引和下载次数,对CNKI 导出数据进行参考文献部分数据的增补。

二、高校档案研究的发展脉络

1.发文量分析

通过Excel 绘制发文量年度趋势图,我国高校档案研究的年度发文量曲线总体呈现一个“M”型且整体重心向上的波浪形演变态势。2000 年及以前,这个时期的总发文量为261 篇,年度平均发文量不足50 篇,逐年增长趋势明显。2001—2014 年,这个时期年度发文量迅速增长,总发文量达2 312篇,其中2007 年的发文量高达256 篇,为历史最高。2015 年开始,发文量显著减少,之后发文量进入一个新的稳步增长期,每年保持在50 篇以上。1992 年以来造成年度发文量波动的重大政策事件包括:(1)1999 年教育部出台“大学扩招”政策,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规模和人数迅速扩张。(2)2008 年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出台《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档案保护利用。(3)2012 年教育部出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稳定普通高校本科规模。(4)2014 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从体制机制、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和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对档案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要求。由此可见,高校档案研究工作要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引领下,服务于国家高等学校事业发展需要。

高等教育、档案及博物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在学科分布比例中占据前四位,共99.79%。统计1992—2022 年CNKI 数据库收录的高校档案全部文献的来源期刊分布,总文献18 425 篇,其中“北大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3 130 篇(17%),而“CSSCI”来源期刊276 篇(1.5%)。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国内高校档案研究的文献质量总体上还不高,也反映出国内核心期刊对高校档案领域的研究关注度有待提高。

2.发文机构分析

利用Excel 对CNKI 导出数据中的发文机构单位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以第一作者唯一确定发文机构。选择发文机构的发文量和被引次数两个重要指标进行分析,数据分析显示,浙江大学发文最多,达47 篇。根据文献计量学著名学者普赖斯(Priced)所提出的计算公式[1]:M=0.749*(Nmax)1/2来确定核心机构,Nmax=47,计算得M=5.13,因此发文量5 篇及以上的可以视为高校档案研究中的核心研究机构,经统计共有176 个核心研究机构。这些核心研究机构共发文1 596 篇,占总发文量的50.99%。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达到总发文数量的50% 时才会出现核心研究机构群,可见我国高校档案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群已经出现并逐步成熟。

进一步分析我国高校档案研究的机构分布,呈现三个显著特征:(1)从发文量上看,22 个发文机构中“双一流”大学达12 个(54.55%),排名前三的均为“双一流”大学,可见“双一流”大学在高校档案研究领域的引领作用明显。(2)从被引次数上看,发文量和被引次数之间非线性相关,如南京艺术学院的平均被引次数排名最高(11.94),南阳师范学院的平均被引次数排名第四(7.28),这说明地方高校作为高校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在高校档案研究领域也能够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3)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显示,机构节点之间连线很少,总体呈现离散分布的状态,说明高校档案研究机构之间未形成明显的合作网络,独立研究是主要研究形式,研究成果缺乏共享交流。

3.发文期刊分析

3 130 篇样本文献来自189 个期刊,从发文量、平均被引次数和平均下载次数三个指标进行分析。高校档案研究的发文期刊分布存在三个主要特征:(1)从发文比例上看,总发文量超过50 篇的共有11 个期刊,发文总量2 657 篇,占189 个期刊发文总量的84.40%,凸显出这些期刊在高校档案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2)从期刊类型上看,发文主要集中在档案类核心期刊,而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发文较少。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档案的研究人员主要来自档案部门,具有较强的岗位专业性和学科独立性。(3)从被引和下载情况上看,《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被引和下载次数最高,它们是“北大核心”和“CSSCI”双核心期刊,在论文的层次和影响力方面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

4.发文作者分析

在CiteSpace 软件中绘制共现网络知识图谱进行发文作者分析。参数设置:节点类型“Author”,时间区间“1992—2022”,时间切片“3 年”,阈值“TOP10%”,寻径算法“Pathfinder”,剪枝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其他参数默认。运行软件生成作者共现网络图谱,节点阈值调整为“3”,即图谱显示发文3 篇以上的作者节点,见图1。

图1 作者共现图

图谱中出现节点(N)2 952 个,连线(E)1 180 条,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0 3,节点分布离散。统计发现,3 130 篇文献共涉及作者2 952 人,其中独著2 408 篇,合著722 篇,合著率为23%,3人及以上的合著文献更少。这说明当前高校档案研究的作者仍以个体独立研究为主要形式,作者之间合作交流的瓶颈问题亟待改善。

学界在文献计量分析中对研究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参照发文量和被引次数。计算步骤如下:(1)通过发文量初选核心作者候选人。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候选人需要达到的最低发文量为:M=0.749*(Nmax)1/2=0.749*(19)1/2=3.26,即发文量3 篇及以上的可以入选为高校档案研究的核心作者候选人。经统计共有114 位作者入选,记为集合A。(2)通过被引次数初选核心作者候选人,核心作者候选人的发文累积最低被引量为:

M=0.749*(Nmax)1/2=0.749*(219)1/2=11.08,

即发文累积被引11 次及以上的作者可入选为高校档案研究的核心作者候选人。经统计共有2 076位作者入选,记为集合B。(3)确定核心作者。统计同时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作者,记为集合C=A ∩B,计算得出共有74 位作者,他们被最终确定为高校档案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根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群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核心作者的发文量接近总发文量的50%[2],样本文献中核心作者共发文300 篇,占总发文量的9.67%,距离50%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高校档案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需要持续进行培育。

三、高校档案研究的前沿演进

在关键词分析中,学者们普遍关注的是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关键词中心度,关键词的出现频度可以从量的角度反映出研究主题的被关注度,关键词的中心度可以折射研究主题的重要性。因此,本文通过CiteSpace 软件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和突现分析来研究高校档案研究的前沿热点和演进趋势。

1.研究热点分布

在CiteSpace 软件中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参数设置:节点类型“Keyword”,时间区间“1992—2022”,时间切片“3 年”,阈值选择“TOP10%”,寻径算法选择“Pathfinder”,剪枝网络选择“Pru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参数默认,聚类算法选择“LLR”,见图2。图谱中出现节点(N)217 个,节点连线(E)243 条,图谱密度(Density)为0.010 4。一般来说,中心度超过0.1 的节点视为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计算节点中心度并整理统计出高频次和高中心度关键词,“档案管理”“档案材料”“档案工作”“人事档案”“档案意识”“档案馆”等6 个关键词的中心度达到0.1,说明它们是30 年来我国高校档案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

图2 关键词聚类图

CiteSpace 中评判聚类是否合理有效的主要测量指标是模块值(Q 值)和平均轮廓值(S 值)。“一般而言,Q 值一般在[0,1)区间内,Q >0.3 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S 值在0.7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若在0.5 以上,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3]本次聚类中Q=“0.854 6”,S=“0.962 9”,说明聚类效果非常好,聚类结果显著、可信。图谱中出现11 个聚类标签:#0 高校档案、#1 档案、#2 高校、#3 教学档案、#4 档案材料、#5 管理、#6 档案利用、#7 信息化、#8 对策、#9 档案管理、#10 档案部门、#11 档案工作。分析聚类中的关键词并研读相关节点代表文献,梳理归纳出高校档案研究热点的四条主线:

(1)定位与功能的研究。聚类标签:#0 高校档案、#1 档案、#2 高校,学者站在政策制度与事业发展等宏观层面对高校档案进行研究,该主线下的研究文献约134 篇。方德生认为,高校档案工作应该服从和服务于高校教学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4]赵爱国从“一流大学”建设的视域阐述了高校档案的功能定位: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国内外交流。[5]向宁从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角度阐述了通过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高校档案的文化功能。[6]王晓谦从工作机制、服务形式、技术应用三个维度,探究了校史档案资源服务于高校“三全育人”发展目标的实践路径。[7]

(2)建设与管理的研究。聚类标签:#5 管理、#9 档案管理、#10 档案部门、#11 档案工作,该主线下的研究文献达1 468 篇。1)管理体制研究。谭燕萍聚焦体制改革,回顾了高校档案发展过程,探讨了“大档案”发展理念下的机构名称规范、职能扩张和机构建制等具体问题。[8]李彦提出高校推进“大档案”管理体制建设中需要转变思维、克服依赖、优化模式、完善网络以及创新服务。[9]2)服务体系研究。崔杰以档案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剖析高校档案服务体系的业务逻辑,提出构建价值与服务相匹配的模型并进行了契合研究。[10]倪丽娟以信息化技术应用所引发的工作生活方式变革为出发点,提出应该从服务定位、服务策略和服务评价等三个方面实现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的根本性转变[11]3)资源开发研究。曹勤民论述了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构成,探讨其社会价值空间,从“独享”走向“共享”的角度阐释了档案资源实现社会价值的路径与策略。[12]石峻峰综合分析了思维方式、组织机制、发展战略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等因素,提出构建生命周期管理模型,基于大数据实现档案数据的深度利用。[13]4)绩效评价研究。金鑫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理念创新与技术创新,调整与重构档案工作评价体系。[14]陶永建从认识维度和要素内涵出发,通过治理体系、资源体系、服务体系、安全体系四个维度解读高校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现路径。[15]

(3)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聚类标签:#3 教学档案、#4 档案材料、#6 档案利用、#7 信息化,该主线下的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应用场景两个微观层面,文献989 篇。马玉杰剖析了教育部评估制度下档案佐证材料的重要性,从加强领导、增强意识、建立制度、明确要求等方面提出高校档案技术应用现代化的具体措施。[16]连红运用集成管理的理念原则,以目标为导向剖析教学档案集成管理中的融合渗透效果问题,提出高校档案集成管理的基本模式。[17]任凤仙分析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需求与目标、团队与标准、资源与平台以及安全等方面给出了实施策略。[18]孙艳丽对影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因素进行分析,给出资源建设体系、管理应用体系、人才队伍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实施策略。[19]

(4)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聚类标签:#8 对策,约有328 篇文献。徐惠珍从高校档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领导素质、队伍建设、档案利用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改进对策。[20]李捷就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了问题剖析,并从档案意识、档案标准化、档案资源、人员素质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21]一些学者还就档案的保管期限、文化建设、档案电子化等高校档案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2.研究前沿演进

(1)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时区图通过关键词跟随时间演变的过程信息直观显示出不同时期研究领域的热点变化,见图3。

图3 关键词时区图

结合图3 及高校档案的相关政策背景进行分析,我国高校档案的研究热点以应用技术的更迭为标志,呈现出比较清晰的演进脉络,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起步发展期(1992—2000 年)。在此时期,高校档案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工作的组织架构、业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档案材料基本采用纸质档案,档案应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基本局限于教学、科研、基建和档案馆。2)快速发展期(2001—2011 年)。在此时期,信息化、数字化理念被普遍认同并加以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档案发展的主要支撑,档案应用也逐步延伸到高校的各类业务系统。3)转型发展期(2012—2022 年)。在此时期,通过持续的信息化建设,高校档案工作逐步完成了从传统的“业务”思维到“文化”思维的转变,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应用技术的日渐成熟为高校档案的精准化、可信任服务提供了条件,高校档案的文化育人功能和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2)关键词突现分析。关键词突现能够反映出特定时期学者们关注度明显增长的研究主题,由此可以探测出今后一段时期研究热点的演进趋势。利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关键词突现检测,将突现时间的最小单位调为“8”,得到14 个高校档案研究的突现词,见图4。

图4 关键词突现图

由图4 可见,“大数据”“声像档案”“档案文化”三个关键词在2012 年突现并持续至今,说明它们自2012 年开始就持续受到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代表了高校档案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1)“大数据”的突现强度最大,达到“9.44”,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研究将是未来持续被关注的重点领域。国内最早的高校档案大数据领域核心期刊文献出现在2014 年,张倩对大数据进行了技术原理与应用的综合分析,提出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高校档案服务的策略与方法。[22]丁辉就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档案发展定位进行了研究[23],至今,学者们从不同的应用领域和视角持续深入开展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理论与实践研究。2)“声像档案”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最早出现在1995 年,2012 年开始逐步增多,从技术层面说明“声像档案”应用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在融合发展的轨道上。3)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引发高校档案文化领域研究的热潮。如张晓培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2002 年以来的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研究状况。[24]在此时期,高校档案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功能被深度挖掘,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对高校档案的丰富内涵、育人功能、文化价值、技术路径等展开深入研究,高校档案研究的时代性、政治性、人文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CNKI 上1992—2020 年的核心期刊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对我国高校档案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从作者、机构及热点的发展脉络梳理中看出,高校档案研究领域在研究者及研究机构的数量上已经积累了扎实的基础,核心作者和核心研究机构群已经初步形成,领域研究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从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中看出,高校档案研究的演进以技术应用的更迭升级为基础,2000 年以前为起步发展期,2001 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2012 年进入转型发展期。(3)从关键词突现分析中看出,高校档案研究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匹配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聚焦高校事业发展目标,高校档案研究的价值作用持续显现。

高校档案研究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可以在三个方面加以推进:(1)扩大研究视角。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研究者要坚持以高校可持续发展为基点,改变传统的“管理”“技术”独立视角,加大“治理”“生态”视角的研究审视,从高校档案“小生态”探索延伸到档案服务社会化“大生态”研究。(2)拓展研究领域。高校档案研究要坚持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聚焦国家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数字社会”“城乡统筹”等重点改革领域,以“大数据”思维推动高校档案研究的多跨协同,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深度融合形成复制推广的研究成果。(3)提升研究平台。高校档案研究是一个教育与档案交叉融合的研究,搭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合作研究平台,能够在研究者专业能力提高、研究机构综合实力提升以及学术期刊影响力扩大等三个方面实现共赢。

猜你喜欢
发文聚类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期刊问答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