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数学文化之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23-05-30 16:18周敏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教学效果兴趣

周敏

[摘  要] 兴趣是诱发学习内驱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善于从人文、美育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兴趣;教学效果;教学有效性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激发学生探究欲的基础,是激发学生潜能的钥匙,是通往成功的保证. 在学习中,若学生能够带着兴趣去学,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轻松的、愉悦的、高效的,其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教师还要重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激发个体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同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些人文、美育素材,以此多角度、多维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唯分论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仅将数学视为通往“好大学”的工具.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成绩”而教,学生为了“分数”而学,因此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在学习时容易出现厌学情绪. 为了让学生爱上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唯分论的束缚,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些认识,仅供参考.

巧借数学之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为了追求成绩,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刷题上,忽视了对数学之美的感悟和鉴赏. 要知道,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图形的对称、形式的简洁,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元素,若在教学中合理地启发和引导,必能激起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去感悟数学之美,让数学之美成为数学课堂的一抹亮色,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热情,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提高教学有效性[1].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数学的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美,它虽然不能直接靠感官来感知,却依然能给人们带来愉悦感.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应该是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美是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的,是一种间接的、模糊的美,这种美有时候是很难被学生察觉到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来培养学生更高的审美素质.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借助“美”促进知识深化,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对于杨辉三角形,教材中仅分析了二项展开式中的系数规律,其实它还蕴含着其他丰富的规律,如每行中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数相等,即C=C;第n行各数之和等于2n,即C+C+C+…+C=2n;除1外,其余各数都等于其肩上两个数之和,即C=C+C,等等.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充分挖掘,学生能够发现这个“三角形”中蕴含着众多知识,感叹数学之奇的同时,领悟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活动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美,应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活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数学规律的再现来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热情,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悟数学之美,掌握数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

例如,在数列极限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乌龟和兔子赛跑,已知兔子的速度是乌龟速度的10倍,乌龟在兔子前方100米处,它们同时出发,问兔子能追上乌龟吗?依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不过教师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若以上条件不变,当兔子跑完100米时,乌龟前进了10米,兔子没有追上;当兔子跑完10米时,乌龟又前进了1米,兔子没有追上;当兔子跑完1米时,乌龟又前进了0.1米,兔子依然没有追上,如此下去,是不是兔子一直都追不上呢?如此通过设置具有悬念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引入数列极限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根据以上情境,兔子和乌龟之间的距离构成数列102,101,100,10-1,…,在无限的变化中,最终兔子追上了乌龟. 这样从有限到无限,从近似到精确,让学生在变化中体验到了数学的严谨美,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质的发展.

在教学中,若教师直接给出概念让学生去理解和消化,势必会因难以理解而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通过创设冲突,设置悬念,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数学内在的逻辑美、严谨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是沟通生活与数学的纽带,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感,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类比、联想、想象等特殊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诠释美. 一谈到生活中的美就不得不谈“0.618”这个数,它在数学上被称为黄金分割数. 在生活中,若按照这个数的比例去分割会给人协调的感觉,增加生活中的美感.

数学知识是数学家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提炼出来的,提炼的过程自然离不开想象. 想象可以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探索、类比、联想等活动更好地感知数学、发现数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学习品质.

巧借人文教育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 借助数学史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解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唯一要务,为了在课堂上能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解题教学,教师常常舍弃知识形成过程的展示,而是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将概念、公式、定理等内容抛给学生,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些数学发展史,让学生感受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历史故事让学生知晓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懈努力,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另外,在介绍数学历史故事时,教师可以穿插一些趣闻逸事,以此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借助诗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种文化,一种融合了中华悠久历史的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与故事、诗词、谜语等内容融合起来,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是有情感的、有古韵的、有趣的,继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2].

例如,在教学极限时,教师可以引入《庄子》中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让学生体验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又如,在教学圆锥曲线时,教师可以引入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学生答曰“一行白鹭上青天”,借助此景让学生联想到所学知识——由“一行”学生联想到了直线,而對于“直线”学生提出了异议,在争论中学生一致认为直线就是一种特殊的曲线,由此教师抓住时机,引出圆锥曲线的概念.

再如,在一次班训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两个数学式子:(1+0.01)365≈37.8,(1-0.01)365≈0.03. 以上内容没有文字,却形象地诠释了“量变导致质变”的规律,容易让学生联想到陶渊明的名言:“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让学生切实地感受日复一日积累的重要性,由此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这样将抽象的、冷峻的、严谨的、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诗情画意,自然能得到学生的欢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有利于“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教育理念的落实.

总之,数学教学不单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情绪,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 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还应重视师生情感的沟通,让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逻辑美、简洁美、对称美、严谨美、文化美等,通过全方位的探索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吴莺. 高中数学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问题分析[J]. 中学数学,2020(17):71-72.

[2] 葛爱通.数学文化视角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 数学教学通讯,2018(21):48-49.

猜你喜欢
教学有效性教学效果兴趣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