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阅读教学

2023-05-30 01:48肖如宏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自主阅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教师要转变对阅读的价值认知,将培养终身阅读者、引导学生成为精神自觉者作为实施阅读教学的首要使命。提升阅读效能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无疑是唤醒学生的阅读自觉。教师的陪伴和示范会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实现阅读的自觉蜕变。构建校园阅读场,有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阅读需求,把阅读当成一种自觉行为。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阅读;示范力;阅读场

阅读是人类的精神养分和动力源泉。对高中学生来说,阅读可以从思想根源上解决“到底为什么而学”“成为什么样的人”等关键问题。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阅读理解能力被列为“知识获取能力群”的关键能力之一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则进一步指出,要将“终身学习从理论转化为实践”,改变传统认知的“工具”特征,让“学习真正成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之一”“成为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的选择”[2]。而阅读教学,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最便捷的方式。

一、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

阅读教学的价值是开展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师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这个“为什么”,不以经验谈,亦不以众多论述者的观点谈,要遵循“第一性原理思维”,从阅读教学的“纲领”—课标中寻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阅读的价值定位:“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领略人类社会气象与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想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3]从表意逻辑看,本段内容是渐次进阶的:第一层“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为基本要求,是每个读者都应该达到的;而最后一层的“丰富精神世界”,应为阅读的最高追求。

美国著名阅读推广者米勒说:“只要我们教学生将阅读作为终身习惯来培养,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一项考试技能来掌握,那么我们就是在践行我们的使命:培养真正的读者。”为什么这样说?我的理解是,一个将阅读当作习惯的学生,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丰盈的,他可以参照在阅读中确立的精神高度去确立自己的人生愿景,进而明晰个体的自我认知,由此去体验、去跋涉,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生涯规划教育的视角看,它解决的是最为关键的“为什么而学”的内驱力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后,技能的提升指日可待。那些在考试中获取高分的学生,往往是自主阅读能力强、阅读范围广的学生,这正是阅读产生的精神力量使然。

对此,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王召强认为,阅读的最佳境界应该是“无目的阅读”,无须去强求,去时时检查自己的收益,结果会自己找上你。他指出,过于关注阅读的结果,只会给心灵带来重负。著名阅读推广人樊登指出,无目的阅读是“更高级的一种探寻”。他说:“带着目的读书,往往读的是你舒适圈周边的东西。自由阅读则是突然跳到一个未知的黑暗区域,你会探索这个未知的黑暗区域,当你发现了一点亮光,它开始亮起来的时候,你又跳到更大的区域,又亮起来一点,最后,这些亮光全集中在一起,全亮了,整个大脑变成了解放区……目的性太强,就减少了大量的脑力摩擦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所以,教师务必要转变对阅读的价值认知,将培养终身阅读者、引导学生成为精神自觉者作为实施阅读教学的首要使命。

二、閱读教学的策略探寻

(一)唤醒学生自觉性

提升阅读效能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无疑是唤醒学生的阅读自觉。当学生爱上阅读,所有的方法将不再重要。反之,一个学生排斥阅读,再好的方法都将徒劳。如何让学生的阅读从被动变为主动甚至迷恋?要从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开始。

有这样一句通俗而又经典的表达:“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自主需要是一种自我决定的心理需要,往往伴随着一种积极的体验和自由感。该理论创始人Ryan和Deci通过对自主支持和自主抑制两种不同环境的比较研究发现,自主需要的满足更能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即相对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自主需要的满足对内在动机的影响最大。美国阅读专家斯蒂芬·克拉生用长达40年针对阅读的研究成果表明,没有任何一种单独的读写活动可以像自由自主阅读那样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词汇、拼写、写作和整体学业水平。那些充斥着传统的机械式训练的学习方式,如每周拼写测试、词汇测试、语法练习和阅读理解题等,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很多情况下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6]因此,阅读教学应首先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从自己选择的读物中体验阅读的乐趣,享受自我选择带来的愉悦感,在内心形成一个驱动阅读的“小马达”,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获得成就感的过程中持续勉力前进。

笔者曾经做过的一项调研验证了这一点。在推荐读书的方式中,教师首推的是“根据新课标明确的书目推荐”,占66.40%;其次是“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书”,占19.45%;再次是“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占12.97%。而学生的选择期待如何呢?“希望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的达84.61%,“习惯根据新课标明确的书目选择”的仅占8.15%,“希望老师推荐书目”的仅占6.47%。教师与学生的选择如此龃龉,揭示了师生之间理解的错位:教师不相信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品位,学生对大多数老师的阅读推荐不感兴趣。

可能有教师担心:如果放任学生自主选择,会不会导致“不健康”书籍泛滥?米勒指出,必须尊重学生“不甚高雅的阅读品位”,“允许和鼓励学生去读自己想读的书—这往往是学校做得不够的地方”。厘清阅读的价值追求后,有一个问题就变得很简单:我们开展阅读教学,首先是在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而不是教给学生书的内容。如果在“让学生读文学或艺术价值有待商榷的作品”和“什么都不读”中做选择,相信答案就很清晰了。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将“读什么”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无痕地叠加三个步骤。一是以“暗示”的方式告诉学生选择的类别—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艺术类的文类阅读,关于数学、物理、化学这些自然科学学科阅读—也在这个过程中暗示并引导学生寻找既健康又有品位的书来阅读。二是教学生“怎么选”,教给学生一些选择的方法,比如通过封面、内容简介、名家推荐等,告诉他们不要盲从于潮流,要学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三是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阅读领域—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可以让自己反复读甚至读一辈子的书,并以此为基础适度拓展。

(二)发挥教师示范力

对于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对其阅读习惯、学习方式甚至行为方式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现代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把他人的示范作为媒介的模仿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榜样的力量”。而教师阅读的“身教”无疑是让学生爱上阅读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自觉终身阅读的示范者和陪伴者。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大量阅读、深度阅读,并且建立自己的阅读领域,定然“腹有诗书气自华”,课堂上能够旁征博引、口吐莲花,自然会受到学生拥戴。具备了这一点,教师的行为方式将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每次走进教室都能带上一本书,在早读课、自习课、晚自习这些时段,安静地翻书,将“读书很高级”的信号传递给学生,会在无形间引领学生。

教师要善于做学生阅读的“陪伴者”,不仅在阅读课上陪学生一起读自己喜欢的书,同时还要陪学生一起,读学生关心的书。不妨尝试做一些翻转,让学生向教师推荐他们喜欢的书。在这方面,我们可能很难“放下架子”。事实上,当我们尝试接受学生的推荐,学生就获得了一种被信任、被重视的感觉,阅读兴趣会得到激发,从而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引导、熏陶和推荐,并逐渐爱上阅读。居高临下的“压迫力”一定不如悄无声息的“示范力”更富有能量。教师的陪伴和示范是无声的、有力的、持久的,它会让学生在日常的追随中实现阅读的自觉蜕变。

(三)构建校园阅读场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场”是一种使人沉浸其中并能感受到精神含义的特定环境。学校应构建阅读场,营造直抵学生内心的阅读氛围,使校园成为拥有独特魅力的阅读场域,这有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阅读需求,把阅读当成一种自覺行为。[7]

因此,“理念引领+主体自觉+课程支撑+空间供给”四位一体的校园阅读场亟待构建。“理念引领”站位于素养立意的新时代情境,旗帜鲜明地把阅读促进精神成长的价值追求融进学校育人理念。“主体自觉”中的主体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的主体自觉即示范和陪伴,学生的主体自觉即由自主的阅读选择走向自觉的阅读领域。“课程支撑”指由阅读进课表发展为阅读课程体系构建,在避免功利化、知识化、概念化的灌输式阅读的基础上,还要避免纯放羊式的、毫无组织的阅读,要以主题阅读、比较阅读、推介阅读和阅读评论等形式彰显阅读课程存在的价值;同时还要从课程管理的高度开展丰富而有层次的阅读活动。“空间供给”即在图书馆、教室、校园角落等地建设随处可见、随时可取的满足阅读期待的阅读空间。

“阅读场”的四个要素密不可分、环环相扣。理念引领是统领性要素,有了理念引领,教师才得以从功利化的阅读教学中跳出,从而以阅读的示范以及对学生自主需要的尊重唤醒学生的阅读自觉。到这一步,“我要读”就成了内在渴求。此时,成体系、见层次的阅读课程和全方位的阅读空间供给,就成了可看见、可支撑的外部条件。由此,一个相互支持、浸润共生的阅读场便得以形成,而在这个“场”中央的学生,他们的精神自觉便悄然滋长。

从目标可视化、可检验的角度看,校园“阅读场”构建要做好三个“基本动作”。首先要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在藏书数量足够大的前提下,购买图书时关注学生群体,多听学生的选择建议,让学生随意可选;让图书馆“全年无休”,特别是中午和周末不闭馆,让学生随时可选;将图书馆建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包括食堂、楼梯的拐角、教室的后面等,让学生随处可选。其次是把阅读课写进课表,督促教师严格根据课表安排和课标要求上好阅读课。最后是开展贯穿全年的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如阅读社团活动、阅读报告会、图书推介会、阅读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等,切实营造阅读氛围。

朱永新说,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余华说,每一次的阅读都会使我们本来狭窄和贫乏的人生变得宽广和丰富,或者说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宽广和丰富。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为教育的未来负责,期待学校早日实现阅读的理念觉醒,全力构建校园阅读场,带动教师和学生实现阅读的主体自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2]朱益明,王瑞德,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规划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7—58.

[4]唐琳娜·米勒.书语者: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M].关睿,石东,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6:8.

[5]樊登.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10.

[6]斯蒂芬·克拉生.阅读的力量[M].李玉梅,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1.

[7]王开玲.构建阅读场,唤醒儿童阅读的“生命自觉”[J].江苏教育,2023(1):47—50.

(肖如宏,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自主阅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探究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