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实践育人下的学科实践

2023-05-30 01:48殷黎荣陈旭强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

殷黎荣 陈旭强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发挥“實践”的独特育人功能,这是教育改革深度开展的重要策略,是推进改革的突破点。“实践育人”这一原则只有在学科学习中推进实施,才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基于学科实践内涵的梳理,从课堂学习活动、学科拓展融合两个维度探索学科实践活动的实施样态。

关键词:实践育人;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

一、课程方案确立了“实践育人”原则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在其后的一系列教育文件中,学习方式的变革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推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推动育人理念的改变;可以说,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能够借此撬动整个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因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提出“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将“实践育人”确立为原则,旨在以实践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抓手,推动育人方式的改进,从而促进育人质量的提升。

之所以突出实践,有其理论渊源和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其实践性,强调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强调通过实践才能够“解决理论上的对立”。毛泽东在其《实践论》中也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知识来源于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发展。也正基于对知识与实践关系的理解与认识,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论著中充溢着倡导实践的思想,如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荀子指出“知之不若行之”,朱熹提出“知行常相须”的命题,陆游诗云“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把实践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的观点,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性。可见,实践育人原则的确立,有其哲学依据和历史渊源。

同时,实践育人原则,也有着现代认知理论的支持。随着对认知科学的深度研究和理解,传统的静态知识观受到挑战,动态知识观被广泛接纳。动态知识观认为,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更是认识的过程,具有建构性、社会性、活动性、主体性等特性。皮亚杰认为,知识主要是在行动中建构的,学习是学生通过活动中的互动、探究等方式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不同经验中创生意义的积极过程。[2]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习活动是“扭结”建构的核心环节,而学习活动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因此,知识的建构,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并达成。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心智功能起源于社会过程中。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等张力形式而构建的一个完整的发展的实体。[3]知识和认知活动是在社会中存在,也是在社会中学习、建构和传承的。个体与社会之间互动、中介、转化过程的“张力形式”,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主体一定是人,但人不一定是主体;只有“充分体现人作为活动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人才能成为主体。成先生还指出,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一定要在活动中、实践中得以培育、展示和发展,育人的目的、意义便在其中发生。[4]

二、学科实践是落实“实践育人”原则的主要抓手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此,真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形态。从学校教育的客观现状来看,学科学习是当下教育内容的主要板块,是学生倾注主要精力的领域,也是社会、家庭关注的焦点。倡导实践育人,必然且应该以学科实践为主要抓手来推进,因为只有学科育人真实发生且取得成效,才能够真正践行实践育人的原则。

从学科知识的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转变,就目前学校教育的现状来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考试取向下的知识教学与学科育人大相径庭,需要理念及行动的深刻转变。

转变一:学习者的重新定位。有什么样的对认知的理解,就有什么样的学习者定位。相当长的时间内,受行为主义认知理论的影响,学校教育中,我们常将学习者视为静态的“储知罐”,教学就是知识的灌输,“训练主义”大行其道。在现代认知理论视域下,学习者应该是学习实践者,知识是在实践中发现生成和迁移创造的。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促进其学科学习实践的发生,从而促进其发展;学习实践中的师生关系需要重新定位,教师承担学科学习实践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等角色。

转变二:学习方式的优化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基于对学习的理解与定位;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理念决定行动,从这个意义说,学习方式是育人的载体与形式,也是育人的“枢纽”。方式的改变,决定了学习品质内涵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其实质在于促进学习者学科学习实践的发生与发展。这是学习方式优化选择的核心。

转变三:学习评价的综合实施。实践育人原则下的学习,不仅要学知识,更要有参与、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识记,还有迁移应用;学习成果可以是多种形态,如作品或产品等。因此,学习评价需要综合实施,需要通过诊断性评价进行前测或过程性诊断,需要对实践过程的开展实施形成性评价,当然也离不开对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同时,学科实践是一个开放的活动体系,其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其评价应该是多元的,维度、主体和对象都应是多元的。

三、学科实践的实施维度

学科实践的实施,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展开:

(一)基于课堂学习活动的学科实践

学科实践的主阵地在课堂,其主要形态是学习活动。

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要素,包括活动组织参与者、活动任务目标、活动组织方式、活动任务设计、学习资源、活动规则、活动结果评价等。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强调主体性,即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习为出发点。在学习活动中,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参与者。学习活动强调过程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建构、反思,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学习活动是学习流程中的结构单元,强调学习目标下的统整。

学习活动的基本流程,依据不同的认知理论,可以有不同的設计,但促进学科实践这一核心思想应该是一致的。比如,基于认知学徒制理论,我们得到如下课堂学习活动流程:明示学习任务-设计任务情境-明确活动规则-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提供支架-学生表达交流-师生共同评议-达成共识建构。它有这样的设计意图:任务情境的设计,使学生在目标指引下的真实情境中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驱动,是知识迁移的首要保证;明确活动规则,是学习活动有序的保障,同时为学习活动提供规则范围内的巨大空间;教师的示范及支架,呈现解决问题的专家思维,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支撑,促进任务达成;而合作探究的过程,就是参与、体验、建构的过程;交流评议则旨在促进学生反思,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当然,课堂学习活动的流程设计,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及目标的变化,做适当调整。另外,每节课由多个学习活动组成,活动顺序的编排,应该根据认知规律,实现学习内容的复杂性递增、多样性递增。需要特别指出,学习活动的设计,应该有整体规划。可以结合大单元教学理念,梳理学科核心概念,设计活动主题序列,从更高维度做整体规划,形成学习活动在学科核心概念下的统整,实现学习活动的目标指向性和有序性。当然,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也应该结合学科学习内容和特点展开。

(二)基于学科拓展融合的跨学科实践

知识是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产生的。学科概念其实是工业化的结果,是人工干预的结果。夸美纽斯倡导“从本源获取知识”,是对知识产生的深刻认识,这一观点对当下的教育仍然有着深刻的启迪。核心素养、实践育人导向的教育,很重要的一条是注重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能力的培养,而现实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能够解决的。因此,倡导跨学科实践,是课程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这一趋势,学科教学的发展,有两个维度:朝深度开掘,向广度拓展。对此,我们依托学校“国山农耕园”,尝试学科拓展融合的跨学科实践,其主要流程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活动、开展项目化学习及活动评价等。

1.确立学习主题

主题开发是实践活动实施的前提。主题的生成与确立可以链接生活世界,强调生活性;可以依托地方资源,强调地方性;可以加强学科统整,强调综合性;需要培养问题意识,强调思维性;需要注重动态生成,激发参与兴趣。我们应积极通过主题开发打造第二课堂。依托“国山农耕园”,我们开发出的人文类主题有农耕文化、劳模工匠精神等,理工类主题有教学实验、科学探究等。

2.设计学习活动

确立主题后,课题组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括学科实验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活动等,强化实践育人的样态研究。例如生物学科,开展光合作用实验、组织培养实验、植物组织细胞显微镜观察实验、土壤酸碱性测试实验、温室大棚辐射实验等,将生物学科领域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而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又可以在学科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3.开展项目化学习

课题组以“国山农耕园”内的研究性学习为基点,开发跨学科项目,组织学生开展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探究,杀虫剂对土壤生物的影响分析,所在乡镇土壤成分的分析,水质重金属离子的测定,水体农药等有机磷含量的检测等,根据社会调查和检测,撰写研究报告。

4.建立评价体系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检验学科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是评价学生参与学科实践水平的重要手段,是鉴别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课题组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同时,依托学校“好课堂”建设的课堂评价量化表、校本课程实施评价表、社团活动评价表等,建立立体评价体系,结合学生活动小结,记录到学生成长档案,最终录入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8.

[3]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4.

[4]成尚荣.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核心要义与基本形态[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22(10):55-60.

(殷黎荣,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陈旭强,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考和探索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
高校共青团“四维一体”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