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的限制因素

2023-05-30 05:18樊姝涵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限制因素建设路径职业化

樊姝涵

摘   要: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工作者作为我国社区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职业化发展影响着社会基层治理的成效和社区服务的质量。当前我国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对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制约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的路径,即增强职业认同感、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健全福利待遇保障机制、建立职业能力培训机制,以期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关键词:社区工作者;职业化;限制因素;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1-0122-03

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被下放到社区,社区建设在社会治理中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工作者是社区事业发展中的支柱力量,承担着基层治理和服务社区居民的重任,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影响着和谐社区的建设成效,同时也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社区工作的复杂程度不断上升,培养并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约有356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并有150所高校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为社区治理工作队伍输送了大量的專业化人才。然而尽管培养规模如此之大,但是对于满足社会对社区工作者的需求来说仍然有巨大缺口。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选择本专业领域工作的人数为何少之又少?选择社区工作岗位的人才短期内跳槽的现象又为何频频发生?社区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瓶颈究竟该如何破解?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分析了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的限制因素,对我国职业化社区工作者的必备素质进行探讨,并对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究。

二、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的基本内涵

(一)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的概念

学术界对社区工作者的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广义上来说,社区工作者特指那些服务对象为社区以及社区居民的社会工作人员。狭义的社区工作者包括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干部和专职的社区工作者[1]。本研究对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的概念的理解采用学者余蓉的观点,“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为了适应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社区工作日益复杂多样的发展趋势而要求社区工作者要具备基本的入职资格,具有专业的服务、管理工作的知识技能,能够自如应对社区各项工作内容,服务好工作对象。”[2]

(二)职业化社区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职业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职业化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高纪文等人认为,职业化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知识基础、沟通技巧、组织能力以及职业伦理[3]。滕双春等人认为,社区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水平、执行能力、职业素养[4]。总的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化社区工作者应包含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和能力三个方面的素质[5]。在借鉴先前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同时,本文结合MKASH原则提出以下几点关于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1.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对应的是MKASH原则中的Motivation(动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于自身职业在精神层面的认同,职业认同感是建立在个体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规划的基础上,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汗水并承担相应责任的一种心理感受,也是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被社会承认的内在动机[2]。职业化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只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自身最大潜力。

2.职业资格

职业资格对应的是MKASH原则中的Knowledge(知识)。随着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愈来愈大,公众对社区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不是无门槛的,需要经过考试、培训和层层筛选,尽管我国目前还没有社区工作师资格证的资格认定考试,但是社会工作师资格证应当作为职业化社区工作者的入职条件之一。

3.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对应的是MKASH原则中的Skill(技能)。社区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影响着社区工作服务的成效,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素养,其中包括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学习能力的强弱是判断社区工作者职业素养高低的首要条件,要求社区工作者积极主动学习职业知识技能,提升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管理能力要求社区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组织、沟通和创新意识,培育社区成员的公共性,从而增进共同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服务能力要求社区工作者树立服务精神,端正工作态度,认清职业定位,将服务精神贯彻到日常工作中。

4.职业精神伦理

职业精神伦理是职业行为(Action)和习惯(Habit)的上层建筑,每个行业都有相应的伦理要求和行业规范。社区工作者也有其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社区工作者应将自己视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树立正确的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践行专业使命和责任,不能从工作中谋取私利,用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指引职业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制约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职业认同感低下

社区工作者职业认同感是影响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社区工作者对自身的职业认可度低、离职率高等问题的原因一部分来自于外部环境对内在动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另外一部分则存在于本职业行政化倾向这一内在因素。从我国大多数职业化社区工作者的现状来看,他们在职业报酬、职业声誉及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馈,加上民众对该职业存在一些偏见,导致社区工作者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从而影响了社区工作者职业精神的培养[6]。此外,专职的社区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还不可避免地要受行政组织的影响,包括协助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在此工作中往往充当了“上传下达”的角色,其独立自主性受到制约,这也会降低社区工作者对自身的职业认同。

(二)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目前来看,我国专职化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定位尚不明晰,工作的内容也较为繁杂,工作方法较为单一。社区工作者是非公非编的“双非”人员,其晋升渠道有限,向上流动的出路较少。而且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没有完善的职称考量机制,这使得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对自身职业发展前景不看好,进而丧失了工作热情和职业追求。由于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较弱,不少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会避开本专业对口岗位,选择其他职业前景明朗的工作,也有部分暂时从事社区工作的毕业生将其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跳板,遇到新的机会便会另谋高就,而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了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三)职业待遇偏低

由于社区工作者的人员组成和劳动关系都较为复杂,因此专职化的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缺乏相对应的法律保障,很难形成统一的薪酬体系[4]。在我国诸多地区,专职化的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收入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对于年轻的社区工作者来说,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消费水平,微薄的工资收入难以满足生活开支的需要。此外,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烦琐、负担较重,工资福利待遇与工作任务量不成正比,社区专职工作者难免存在心理落差,优秀人才难以接受进入社区从事专职化的社区工作。

(四)职业培训机制不完善

从我国社区工作者的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专职化社区工作者的准入门槛较低,很多人员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背景,对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的掌握还不够充分。当社区治理和建设过程中出现新矛盾、新问题时,他们难以从专业的角度提出新观点和新思路。社区专职工作者现有的职业素质与从容应对职业发展要求的工作能力之间仍然存在着差距,而这一差距将会直接影响社区工作的整体效能。笔者认为,规范、系统的职业培训有助于社区专职工作者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职业观念,有助于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更有助于打造一支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培训机制仍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培训力度不到位,社区工作者所参加的工作业务培训多是临时召开的,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培训机制。尽管有些社区制定了具体的培训制度,但是却并未真正落实。其次,培训方式基本局限于讲座、教学等传统模式,理论与实践尚不能很好结合,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一)增强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的高低是内外环境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首先,友好的外部环境是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发展的助推器,社区工作的开展需要社区居民与社区工作者之间良好的沟通与配合。但目前来看,多数社会公众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认知尚不明晰,这导致社区工作者在开展日常社区工作时不被理解,社区服务的开展容易遇到阻力。因此,应当在社区内加大社区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展板展示、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拉近居民与社区工作者之间的距离,提高社会、社区居民对这一职业的认知,逐步营造一个尊重、配合的良好外部环境,从而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职业化发展。其次,从内部因素来看,职业的认同需要社区工作者内在职业精神的树立。由于社区工作行政化色彩过重,这使得社区工作者自身的职业自信被极大削弱。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厘清专职化社区工作者与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之间的职责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实现权责统一,帮助社区专职工作者找回工作成就感,树立起职业自信。

(二)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社区专职工作者是一种特殊职业,是社会化职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还未将社区工作者列入国家职业类别,社区工作者既不是公务员,也不属于事业编制人员,而且没有类似于公务员那样专门的法律和职级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促进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发展必须从制度层面加强保障,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职级评定管理体系,科学确定社区工作者的定编定级以及职业发展路径。此外,应适当调整从公务员和事业编考试及社区专职工作者中定向招录的力度,为其提供更为丰富的职业选择。

(三)健全福利待遇保障机制

福利待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队伍的稳定。福利水平待遇低是导致社区专职工作者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保障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发展,就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首先,要规范社区工作者劳动关系的管理,构建完善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使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与其工作岗位、工作年限以及工作实绩挂钩,保障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整体收入水平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7]。其次,要进一步探索和构建社区专职工作者平均收入自然性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待遇保障,增强社区工作岗位的吸引力,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稳定发展。

(四)建立职业能力培训机制

过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的知识技能是成为一名职业化社区工作者的重要前提,社区专职工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社区工作专业理论功底和实操技能。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是提高社区工作者综合能力的直接方式。因此,要针对社区工作的特性,制订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应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保证培训过程系统化。通过制定系统的培训管理制度明确培训周期,并针对每一周期的培训增加考核环节,适当给予培训者学习压力来保障培训的有效性。其次,要建立社区工作者分级培训体系,保证培训内容针对性。培训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必须明确培训人员的层次和基础,从而制定培训重点,并且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需求进行特殊化培训,量体裁衣,重视入职培训、加强岗位培训和紧抓经常性教育。最后,要创新培训方式,保证培训结果务实化。通过专题讲座、学习考察等多种途径进行,并且要注重与其他社区的横向交流,保障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加强职业化社区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晓蓉,宫海丽,马俊娟,李立,杨舜宇.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困境与出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1):287-290.

[2]   余蓉.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路径与探讨[J].管理观察,2016,(23):62-63,67.

[3]   高纪文,纪慧玲,顾柳.社区工作者职业化探索[J].价值工程,2010,(14):244-245.

[4]   滕双春,李简,王延辉.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J].當代经济,2015,(14):80-82.

[5]   王炎丽,李燕.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研究综述[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6-60.

[6]   潘春华.加强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J].学习月刊,2020,(2):51-52.

[7]   柯有民,陈亢.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的探索与实践——关于福州市鼓楼区打造社区人才“培养链”的调研报告[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2):74-78.

[责任编辑   立   夏]

猜你喜欢
限制因素建设路径职业化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浅谈榆树市发展大豆产业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途径及方法浅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析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