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消费反弹,经济步入复苏

2023-05-30 14:48周清杰秦泽悦
中关村 2023年2期
关键词:春节假期消费旅游

周清杰 秦泽悦

展望2023年,若无黑天鹅事件,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经济前景可期,百姓安居乐业的好生活就在眼前。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全国消费市场形势一片大好,旅游、餐饮和文娱等均呈现强劲复苏态势。疫情三年,经济持续低迷,而解封之后的春节“开门红”,体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韧性。在表现喜人的数据背后,有怎样的经济逻辑,我们应该关注哪些问题,本文将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报复性旅游与返乡潮叠加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假期7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已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旅游数据大好,内因在于我国居民部门有一定的资金支撑。我国是储蓄大国,疫情三年中间,国民对经济态势不稳定的预期,储蓄出现意外增加。三年来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压制了很多人的旅游消费需求。疫情放开后,不少家庭春节长假出游,弥补三年的旅游缺憾。从这一角度看,一方面,今年的春节旅游旺季存在一定的报复性、狂欢性,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也是中高收入群体消费升级,追求个性化消费的正常体现。

由于2022年12月初全国解封后的首个重要节假日即是我国传统的春节,民众更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团聚,回家过年成为无数游子的首选。因此,旅游潮叠加返乡潮,是今年春节消费井喷的一个重要看点。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春节旅游消费一片繁荣背后的一些隐忧。例如,部分热门目的地出现旅游消费乱象问题。根据携程数据,春节期间,三亚酒店单间夜价格最高达20万元以上,处处是“海鲜刺客”,海鲜价格暴涨;西双版纳、丽江等地酒店存在房间超卖临时要求退单问题;大年初三,张家界景区由于未控制人流量,导致大量游客夜晚被困山上。出现这种无序的混乱市场环境,也反映了相关规则制定和精细化管理的缺失。旅游消费乱象频出,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发酵,对消费环境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另外,今年春节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次恢复的比例并不平衡。与2019年相比,全国旅游收入相较旅游人次恢复偏低。海口海关1月28日数据显示,春节假期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5.6亿元,免税购物人数15.7万人次,分别较2022年春节假期增长5.88%和9.51%,这反映了免税购物金额较购物人次增长偏低。

春节档票房争夺战

今年春节期间消费领域另一个亮点是电影票房。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喜收67.58亿元的惊人业绩,同比增长11.89%;观影人次也达到了1.29亿元,同比增长13.16%,创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具体而言,春节档上映的6部影片的票房分别为:《满江红》26.06亿元,《流浪地球2》21.64亿元,《熊出没·伴我“熊芯”》7.48亿元,《无名》4.93亿元,《深海》3.59亿元,《交换人生》2.9亿元。

客观来说,疫情这三年的防控政策对包括影院、KTV、酒吧等在内的服务业冲击巨大,居民在这方面的需求也遭受重创。从需求端看,今年春节档票房的表现折射出受压制的需求相当之大。从供给端看,电影投资方信心满满,片源充足。但我们注意到,几部大片的电影投资方均有重合,中影系公司出镜率颇高,阿里系公司也不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几部国产电影差不多都是一家人,在看似竞争激烈的春节档,或许只是一场合家欢。

春节档头部两部电影值得关注,《流浪地球2》成本更高,有上一部口碑加持,票房先声夺人;《满江红》先发落后,但后续票房逆转。不论网上对资本操控的讨论,造成票房逆袭的直接原因,就是院线排片调整。影响排片的因素有影片的前期宣传、点映效果、预售效果、实时票房、院线投资、排片返点、第三方票补等。简单来讲,一方面是预期销量,一方面是分成收入,最终会落在总体收入上。对院线来讲,不同电影的票房分成截然不同。制作成本低、回本压力小的电影,一般可以给院线更多分成。宣发投入大、受众更广的电影短期能吸引更多人观看,品质内容更佳的电影则复刷率高。

理性看待消费反弹扎实走好每一步

本文虽然只是以旅游和电影票房为例,对春节消费反弹的分析,但其中所蕴含的经济逻辑不言自明。首先,消除了疫情严格管控的不利约束后,消费环境迅速回归常态化,被压制的居民购买力得以正常释放,这是我们看待所谓春节报复性消费的第一个出发点。其次,春节这个特殊的消费旺季叠加了解封的重大利好,让压抑了三年的居民有充足的时间、高昂的热情去拥抱着难得的人生美好时光,在与亲朋好友团聚的同时,在旅游、娱乐方面尽情消费。

当然,考虑到以上两点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对节后的消费复苏态势有清醒的认识,审慎客观地看待消费反弹数据,不能盲目乐观。

第一,居民可支配收入始终是影响消费信心和购买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我国人均GDP在2022年已经达到1.27万美元,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低位。如果進一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我们会发现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更大的差距。另外,众多中产家庭负债较多,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现金流,直接影响其消费信心。

第二,贫富分化的客观存在印证了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力不足的事实。按照经济学的基本逻辑,高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低,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部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比过高,会导致消费疲软。纵使普通百姓消费欲望再强烈,也无法破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消费困境。如果就业前景不好,也会让百姓不敢加杠杆提前消费,甚至会延续去年的储蓄意外增加的现象。

第三,消费环境还存在诸多堵点,需要尽快优化。无论是春节期间出现的消费乱象,还是目前部分地区还存在的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领域的限制性措施,都反映出我国的消费市场并没有做到让百姓能自由购买、放心购买。国家近期出台的扩内需战略和各地制定的配套措施,都旨在优化消费环境,促进居民消费,但从以往经验看,这些政策能否最终落实,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毋庸置疑的是,今年春节假期消费的“开门红”,对于2023年的开局还是相当有意义的。一方面是各行各业步入复苏,消费信心快速恢复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科学决策,推动经济稳中求进,致力于走出后疫情时代,转入经济正常发展的必然结果。展望2023年,若无黑天鹅事件,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经济前景可期,百姓安居乐业的好生活就在眼前。

猜你喜欢
春节假期消费旅游
春节假期民航运送旅客357万人次
国内消费
春节假期是否应该延长到元宵节?
新消费ABC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本报春节期间调整出版日期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