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3-05-30 13:11庄银妹
考试周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创造力小学语文策略

庄银妹

摘 要:创造力的形成需要智力、个性、能力和品质等多方面的素质,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各学科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目前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其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6-0041-05

在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鼓励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学生的性格、兴趣等方面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特征。如果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会使学生出现抵触情绪,无法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效的提升。近年来,我国不断地推动教育改革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在教學中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少能进行创造和创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的举措,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 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部分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了教育改革中对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视,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也会增强与学生的互动,给予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时间和空间。然而目前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仍然处于主导者地位,学生大多数时间只能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并不能作为学习主体来主导自己的学习。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仍然比较少,教学活动相对传统单一,缺乏新颖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语文热情逐渐降低,其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合理的激发,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小学生初入学校,并不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在刚刚接触语文学科时,会对其产生刻板印象,认为语文学科只要认字识字,会写字就可以了,并不会主动地进行语文学科内涵的探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并没有从思想、思维方式等层面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没有帮助学生确定语文学科的学习目标,综合表现为学生对语文的探究欲望降低,在课堂上比较木讷,只是进行重复性的读写练习,没有深入地理解并且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更加导致学生的思想认知发育迟缓,无法实现提升创造力的教学目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社会性和人文性的启蒙学科,对小学的语文教育来说,语文教师应当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感受内涵的能力。目前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重理论轻思想的现象。受到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成为语文教师的“一言堂”,在教学中大量进行语文知识的灌输,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造成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过于僵化的情况。小学的课时时间通常比较短,在比较紧凑的教学安排中,语文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手段,需要争分夺秒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整节课的气氛也比较紧绷,仅仅能达到讲解教学内容的目标,缺少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时间与空间。

二、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层面

语文教师作为语文学科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应当起到应有的组织引领作用,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对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虽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要依照其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为基础条件,但是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和所执教班级学生的创造力成正比状态。尤其是小学生初入学校,并不具备较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在参加教学活动时,需要语文教师来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创造力培养,部分学生的言行、思维方式都受到语文教师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的小学教师培养渠道比较固定,导致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教师很难进行教学的创新。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知识的输出为主,创造力方面的教育活动明显不足。此外,语文教师自身对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认识也比较浅薄,无法言传身教地影响学生进行创造力的提升,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提升。

(二)家长层面

对刚进入学校的学生而言,家庭是对其成长过程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学生在课上的表现也可以明显地体现出家庭教育的优劣,有的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能够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课上发言十分踊跃,思维跳跃且性格活泼;有的学生则在课上表现较为木讷,在教师提问环节不愿意主动举手发言,被教师提问也不能作出合适的回答,性格比较内向。这些都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学生性格的差异。有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性格,遵循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日常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有些家长的思想比较传统,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进行强行干预,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家长,会有强烈的功利性学习心态,往往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导致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承受了过多的家庭方面的压力,一旦进入学校开始学习,会感到非常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家长强行施加压力,而对学生的创造力的提升产生了反作用,学生在抵触状态下不可能进行主动的学习,甚至会影响其学习自信心,从而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三)学生层面

在新课标实施后,学生的学习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之前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从教师改为学生。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缺乏兴趣,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比较懈怠,并不会主动地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这些学生通常会有相似的表现,即过于重视自己的考试成绩,在写完作业后还要做大量的训练题,其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逐渐被束缚,出现了思维固化的现象。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虽然年纪比较小,但是已经将“拿高分”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出现了错误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态度。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比较被动,只有教师不停地督促才能推动其进行学习。从学生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学生之间会有明显的兴趣差异和个性差异,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每个学生的反应都可能存在差异,然而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和潜能的特殊,没有勇于创造的精神,即使教师和家长采取一些手段来刺激其进行创造,学生的情绪也比较消极,不愿意配合。长此以往,学生的原有创造力流失,在后续的生长和发展中出现问题。

三、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措施

(一)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创造力必须以发现问题为基础条件,只有在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分析,并且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知识来解决问题。语文教师在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创设更多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形成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明确其重要性高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观察生活,从而提出疑问。语文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组织引领作用,进行发现问题的示范,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仿照教师给出的思路进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比如,语文教师在讲授《守株待兔》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阅读完成后教师进行文章内容的讲解,随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作为示范,之后请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找到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的同时,自己尝试提出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问“再次出现野兔撞死的概率大吗?”那么语文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文章中的种田人为什么会有守株待兔这种想法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得出结论,有学生回答“种田人想要碰碰运气”。于是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靠运气能够过好日子吗?”从而进行课文主题的升华。通过对这篇寓言故事的学习,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自主发现和自主解决,使其能在质疑之后主动地探索出解题答案,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正是进行创造的过程。而发现问题刚好就是思维方式的创造过程。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教学计划,在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手段来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从而促进其创造能力的提升。

(二)变换思维角度

在新课改后,学生的个体差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学生的年纪、个性和学习水平普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当以创造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语文教师可以从思维方式、思维角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帮助其进行自我理解、自我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有些学生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过于重视课本上的内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来进行科学的引导,帮助其活跃已经僵化的思维。首先,语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确定培养创造力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引领其在思考时转变角度,使其潜在的创造力得到激发。比如,语文教师在进行《将相和》文章的讲解时,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感受、分析廉颇与蔺相如这两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以廉颇的个人角度来看待蔺相如,又以蔺相如的个人视角来看待廉颇。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可以明显地得出结论,即两者具有维护国家的统一立场,然而廉颇比较直爽,而蔺相如相对来说比较隐晦。学生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下,进行多角度思考,使其思维逐渐具备较高的灵活性,从而促进其创造力的提升。

(三)设置教学情境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受到情感方面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语文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感染来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进而激发其创造能力。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课本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来凸显语文学科的核心思想。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主要是以平面化的知识内容为主,呈现方式相对单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成效。比如,语文教师在进行《秋天的雨》一文的教学时,可以事先在网络上收集秋雨的图片或者视频,在开展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之后请学生谈一谈对课文的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秋天的雨”,之后可以将提前准备的图片和视频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并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秋雨。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课本上的文章能够具象化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出自己的描述性语句,实现了创造力的培养目的。

(四)深入挖掘教材

各门学科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语文学科更是如此。语文教师在开展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活动时,要以课本和教学任务为核心,基于了解学生思维方式、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对课本进行深度挖掘,发掘其中的创造元素,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进行创造力的培养。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比较明显的惰性,虽然会被新鲜的事物吸引注意力,但是到了读写环节就比较抵触。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深度挖掘课本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教学办法,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同时使其思维得到激发,促进其进行创造。比如,语文教师在讲解《珍珠鸟》一课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都不认识这个品种的鸟,那么语文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如课文中所写的“红嘴红脚”和“灰蓝色的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根据课文在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珍珠鸟的形象。同时,对课文中的比喻描写手法进行理论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造。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文相关的语文知识,绘画的创作使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更加新颖,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编的课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这对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促进其思维发展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合理地运用教材,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其中的创造元素对学生进行教学,帮助其围绕教材开展创造和创新行为。

(五)组织小组合作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语文教师以运用小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团队意识,提升其学习质量,提高其综合素养。部分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长期处于独立思考的状态,虽然独立思考可以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首先,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认识,明确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良好的交流和写作,使每个学生的优点都能用于小组合作主题的研究之中。其次,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并且在分组之前实际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尽量避免因学习水平、个性差异造成合作探究的失败。语文教师在分配组员时应当尊重学生的意见,并且引导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进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进行学习资料的自主收集、分享活动,充分地掌握探究主题的相关知识,同時在小组内进行知识的分享,这是一个高效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小组合作探究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束缚,通过合作、共享等学习行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培养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有效的表现,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其更加主动地进行语文学科的学习,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尊重和保护,使其能够对各种事物保持好奇的心态,从而进行创造和创新。部分学生在进入小学后,面对教室里的各种多媒体设备感到好奇,那么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制作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PPT等内容吸引学生的语文兴趣,使其能够通过对多媒体的好奇而去认真地观看多媒体课件,从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内容。通过激发兴趣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是比较有效的路径。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缺少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形成一种害怕自己出错的心理,语文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其认识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真正含义,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且加以改正,这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通过深入的分析,发现学生害怕犯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表现得比较严厉,学生在教师面前会感到惧怕,一旦出现错误就担心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因此,语文教师要逐渐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形成勇于表达、敢于尝试的独特人格魅力。同样,创造力较强的人比如科学家达尔文,其人格魅力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科学家的童年故事、电影等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开展创造性活动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其进行创造和创新行为。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思维方面的创造性活动,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手工艺品比赛,从而促进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丰富语文学科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语文学习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的提升。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通常要经历资料收集、计划制订、合理分析和总结反思等过程,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部分学生受到活泼的天性驱使,更加喜欢脱离教学的趣味活动,语文教师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设计时,可以适度增加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从而在活动过程中运用已经学会的语文知识来解答活动中的相关问题,实现创造的过程。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的创造性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创造,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语文能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设计,比如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后往往有比较多的收获,且分享欲望比较强烈,语文教师可以组织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将自己阅读的故事分享给同伴,并且组织学生根据听到的故事談一谈自己的体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事的改写、仿写和续写,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提升。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关于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引导,制订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语文学科教学计划,刺激学生的创造潜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活跃学生的僵化思维,在分析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以获得对语文知识全面的理解与掌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来刺激学生的创造力提升,运用课本中的元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训练。同时,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和创造性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激趣的同时对学生的人格魅力进行培养,使其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栾华.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132.

[2]游丽丽.试析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15-16.

[3]王爱霞.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7(6):164.

[4]吴妮娜.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研究[J].语文学刊,2016(16):175-176.

[5]孙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9):256-257.

[6]潘丽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78-79.

猜你喜欢
创造力小学语文策略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