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研究

2023-05-30 10:48向丽
高考·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向丽

摘 要: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探讨如何有效落实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着力实践教学策略的变革,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成效。基于此,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学,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系统性的课程学习将具备一定的关键素养,包含了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将全面促进学生在历史学科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过程与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断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综合素养的同步发展。

一、唯物史观:慎重选择史料,将抽象观点具体化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定义,“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主要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客观基础及规律。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涵,能够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而对历史学科以及历史发展形成正确的认知。由此可见,唯物史观是五大核心素养中的灵魂所在,要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必须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唯物史观的渗透,将其落实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慎重选择相关的史料,进而将唯物史观的抽象观点转变成具体知识,在此基础上解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需要掌握的观点,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1]。首先,需要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文化现象,通过史料分析来探究不同思想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社会原因,同时,分析不同思想文化现象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逐步深入的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联。与此同时,鼓励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客观评价特定时期的人物、事件及社会现象等,并尝试选择不同的史料进行佐证自己的观点,能够从先进性、局限性等方面加以论述,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唯物史观”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在清朝时期民族英雄林则徐、清代思想家魏源等人在探索救国之路上,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对于西方文化、科技以及贸易等均持开放态度,希望通过“择优而用之”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如果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角度来看,提出“学习西方”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主张,能够改变“闭关锁国”的思想,将中国之发展与世界发展相融合,推动中国走上新的阶段。但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局限性,他们代表的是地主阶级,他们提出学习西方的主张,其根本不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因此,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教师需要从先进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来选取史料,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中能够形成客观认识,进而促进唯物史观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分析材料探究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社会思想领域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和主要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引入更丰富的材料,弥补教材对于儒、道、佛思想发展方面简略介绍的不足,结合相关材料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材料展开分析,尝试使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来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根据材料总结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而佛教、道教则更为盛行。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变化,其原因涉及诸多方面,一则社会长期动荡不安,长期经受战乱之苦的人们缺乏一定的精神寄托;二则佛教及道教的教义更注重于解决人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三则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利用佛教、道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提供了有效保障。多方面原因的交错,不断推动佛教与道教的发展,而儒学开始受到冲击。在问题的引导下,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材料,结合社会文化现象展开深入思考,从不同维度加以分析,促进唯物史观素养的发展。

二、时空观念:厘清发展历程,在特定时空中考查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时空观念”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主要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時空联系中观察、分析某事物的意识和思维。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将时空观念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了解在不同的时期思想文化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且能将思想变化置放于特定的时空中进行考查,进而厘清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和脉络,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最终达到时空观念培养的教学目标[2]。

在历史学科学习中,应当避免被动地机械学习,而是应当创设一种特定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进入一个特定的、虚拟的学习空间,甚至可以“穿越古今”,化身成不同身份进入不同年代,置身于当时的特定时代背景来进行思考,从而达到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目标。比如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入丰富的教学素材,电视剧、动画片、音乐等,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能够让学生进入一个更为逼真的学习情境中,促进学生学习角度的变化,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营造一定的历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通过生动的语言导入课程,再通过难易适度的问题和多样化的教学素材使学生能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在相应的情境下与历史人物的对话、展开问题探究,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历程。还可以通过绘制历史时间轴、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以及思维导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例如:在《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绘制历史年表”了解春秋时期至隋唐时期儒学、道教及佛教的整体发展历程。在前文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遭受冲击,但仍然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为了增强课程的代入感,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儒学、道教及佛教发展演变的整体历程,从春秋一直延续到唐朝中期。还可根据年表绘制出兴衰曲线图,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自己“最想”和“最不想”出现的历史时期,向社会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自主探究中,理清三大学说的发展历程,同时能够明确思想领域的变化受到了社会的影响,是当时政治及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真实反映,在特定的时空背景导致了这些变化,促进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三、史料实证:分析解读史料,引导从多角度思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给“史料实证”明确了定义,是一种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主要是指学生对所获取的各方史料进行解读和辨析,并尝试运用这些史料来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真实情况,这个过程将不断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史料实证是实现其他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准备丰富的史料,同时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史料的分析抓取有效信息,回答预设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在历史学科学习中涉及诸多难点知识,仅通过语言描述难以领会其内涵,为此需要准备丰富的文献、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史料和文字史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史料素材,并以此为切入点补充更多资料,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在史料的具体选取过程中,需要确定其真实度与可信度,重点考查史料的出处,衡量材料内容是否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选择难易适度的材料。与此同时,需要遵循教育性质量性的基本原则,辅助课堂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驾驭这些材料[4]。能够通过努力实现对内容的横纵向对比,再结合已有知识展开分析思考,进而得出结论,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史料分析探究在唐朝时期文学艺术及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并分析达到高峰的原因。在前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为此,需要指导学生结合史料思考分析为何会达到高峰?经过文献资料的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一则在于社会稳定,经济强盛,政策开明;二则在于继承了先前的文化基础,同时又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及异域文化。因此,在这一时期文学达到新阶段,在科技方面领先世界。在这一课程中,从三国时期至隋唐时代是一个跨度极大的时间段,而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缺乏整体性的感知。所以需要从多个角度选择史料,补充教材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史料中提取重要信息,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思想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学会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持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四、历史解释:组织自主探究,在思考中发现真相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能够对特定时期的人物及事件展开客观评价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的史料,再结合探究活动展开独立思考和沟通交流,在小组成员的互相启发下,学会从客观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也将重点凸显出学生的主体价值,在相应课题的引导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通过对多样化史料的全面分析,持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学习的良好习惯,能够在问题的分析、解释过程中接近历史真相,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分析相关史料,了解从三国时期发展至隋唐时期中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新成就,尝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具体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史料,例如祖冲之、《齐名要术》、赵州桥、《千金方》以及《唐本草》等,通过相关素材的呈现简单介绍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然后,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讨,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点,尝试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辩证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同时要从多个层面评价,包括优点和局限性。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的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展开分析,进而促进史料实证素养的提高。而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探讨,能够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将抽象思维转化成具体语言,以此提升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五、家国情怀:注重情感渗透,增强传统文化自信

家国情怀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精髓所在,将引导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追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家国情怀贯穿全程,持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将带领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能够尊重他国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高中历史学习中不仅应当掌握相关知识,还应当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学习汲取精神和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持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对历史地图、文字史料的分析,了解在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分析中华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唐朝时期外交路线图,为学生提供指引,分析唐朝与哪些国家有过外交,尝试分析主要的交流形式。学生在总结出“丝绸之路”的同时,还将了解到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多元化交往,包括使者交流、留学生、商贸、僧人传教,以及战争等形式。在此过程中,可进一步强化“丝绸之路”的教学,将其与当代的“一带一路”相融合,通过视频讲解“一带一路”,让学生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出发,走向今日的“一带一路”,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发展对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在课程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最终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養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围绕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慎重选择史料,引导学生在特定时空中从多个角度考查、评论历史事件及人物,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品质的发展,持续增强文化自信,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林虎.核心素养背景下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培养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2):25-26.

[2]李宝娜.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以时间观念为例研究[J].高考,2021(36):124-126.

[3]王先雯.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略[J].读写算,2021(36):115-116.

[4]沈海波.核心素养下探究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1(99):145-147.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