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的典型案例与辅导

2023-05-30 10:48相梅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文上学家长

相梅

一提起学生厌学这个沉重的话题,做老师的我们就很烦恼。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消极对待上学,逃避学习的责任,而由厌学引起的弃学,导致的直接危害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和身心健康,更会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孩子弃学的原因有多个方面: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长期从事小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接触了一些小学生弃学的案例,得出的结论是:小学生不想上学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来自父母的教养方式。

★ 案例一:最疼我的那个人走了

留守儿童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是最值得关注的。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到家后仍旧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如何能让孩子觉得其实父母之爱始终都在他身边?这是很多留守儿童家长急于解决的问题。

小文,男,9岁,三年级学生。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中等。已经有2个星期没有上学。家长送到学校门口,他就拽住大门,死活不进校门。老师和同学帮忙把他拉进去,他就在教室里扔板凳,摔黑板擦。学校看到小文情绪不稳,有过激行为,担心会出现意外,又打电话让家长把孩子带回家去。回到家里的小文情绪比较稳定,也比较听话。父母问什么原因不想上学,小文就是不出声。这么小的孩子就不念书,家长很焦虑。

听了父母的介绍,我把小文单独留了下来。问他话时,他不是沉默,就是摇头,表现出明显的抗拒。怎样和小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打开孩子的心扉呢?我利用绘画疗法中的“房树人”技术,让他画一幅画,慢慢引导他说出图画的内容:他画的是爷爷奶奶的家,房子里有爷爷,屋外是他自己,他站在门前的一棵瘦长的小树下等奶奶。通过开放性提问,我了解到小文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小文从小就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所以图上的故事里没有爸爸妈妈。念二年级时,小文父母回到家乡做点小生意,小文被爸爸妈妈带回身边,但跟父母交流很少。1个多月前,奶奶突然去世了,小文被父母带回老家奔丧后,就出现了不想再上学的行为。

(一)原因分析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来说,早期是亲子之间建立亲密感的最佳时期。孩子处在幼小无助的成长阶段,对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来自其照料者,此时谁给予孩子最多的关爱,谁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很明显,在寄养型隔代抚养中,小文的父母很难成为孩子的“第一位”,爷爷奶奶就是他最亲的人。最疼自己的那个人——奶奶离去了,这个消息不啻于晴天霹雳,对小文的打击是沉重的,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图画中的“等奶奶”就是这种心理的投射,而不上学就是小文因奶奶离去产生的痛苦情感的应激反应。

(二)心理辅导

1.首先我采用空椅子技术帮助小文通过倾诉式宣泄来表达对奶奶的思念之情,再跟奶奶告别。小文的心理创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抚慰,悲伤痛苦的情绪得以舒缓。

2.让爸爸妈妈和小文一起交流沟通,回忆打工生活的艰辛和思念孩子的心情,同时表达对孩子的歉疚之情,让小文能了解父母对他的爱。

3.指导小文为重新上学做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4.和小文的父母讨论如何进一步改善亲子关系。

(三)反思

大多数留守儿童,或隔代抚养,或托付在亲戚朋友家,或直接在学校寄宿。他们不能同长辈或其他照料者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障碍。针对这部分儿童的家长,我的建议是:

1.要不断修复链接不紧的亲子关系,比如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特别是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2.也要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体谅家长的苦心。

3.多创造机会和孩子一起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理解。

4.遇到问题时,多倾听,少斥责。

★ 案例二:妈妈是个大孩子

许多年轻的家长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就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很快又成为人父人母,如何教养孩子成为他们遇到的最大挑战。

在一个暮色苍茫的周末傍晚,一对母子如约来到心理辅导室。年轻的妈妈首先说出了求助的问题:“孩子不上学怎么办?我管不了他了!”

我请她介绍一下情况:小宇,8岁。父亲工作单位离家远,每周回来两三次,主要由妈妈带着。因家里无人按时接送就寄宿在学校。小宇刚开始不愿意住校,哭闹了几天后也适应了。这期间,因为不放心,母亲隔三岔五地去学校看孩子,每次去孩子就哭闹不止。国庆放假一周,小宇在家情绪很好,到上学时,又不想去了。当母亲把他送到学校,他就大哭不止,弄得教室里的其他学生也上不了课。小宇母亲感觉班主任言语间有指责她的意思,一气之下就把孩子带回了家。现在孩子在家已有一周,每天大人上班,孩子自己在家玩。

跟小宇单独交流后我发现,这个孩子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表述清楚,交流通畅,绝没有生活老师描述的“神经病”症状。在和他谈到“答应妈妈去上学,为什么第二天又反悔”的问她时,他闪着狡黠的大眼睛悄悄地告诉我:“我要不答应,我妈妈就会哭啊,眼睛都会哭红的!” “那你第二天不去上学,妈妈还会伤心啊!”我继续问他。“第二天早上我妈妈要上班,她没时间哭啊!说我几句,再叹叹气就没事了。”“老师,告诉你,我妈妈就像个大孩子!”孩子真是一语中的。

(一)原因分析

小宇不上学与他妈妈有关。从和他们的交谈中,我感受到妈妈的心理年龄与她的实际年龄不符。孩子不想上学,她虽然内心不愿意,但没有主见,没有方法,一味地忍让,最后甚至听之任之,无奈地接受。孩子正是掌握了妈妈这个特点而掌控了妈妈。其实孩子很有智慧,她能看懂妈妈,但妈妈没有很好地走近孩子的内心。

其次,家长的沟通技巧不夠成熟。在跟老师沟通时,耍孩子脾气,听到不顺耳的话,就冲动地把孩子带回了家,没考虑以后怎么办;在跟孩子沟通时,除了哀求、骂和哭外,没有策略,也没有原则,致使孩子一直赖在家里不上学。

(二)心理辅导

孩子说不清不想上学的理由,我问孩子要什么条件才可以上学,孩子的回答是“妈妈陪着”。我笑着说:“每个孩子旁边都坐着妈妈,你想象一下,教室里会是什么样子呢?”他想了一会儿,笑出了声:“就像电影院里,妈妈和孩子一起看电影啊!”我和他讨论电影院和教室有什么不同,他最终说出教室里不可以有家长陪着的看法。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我和小宇的母亲做了沟通。首先确定孩子没有她担忧的脑子不正常的问题,然后帮助她分析了目前的状况对孩子学习、生活甚至是一生都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接着探讨她在这件事中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协助她一起制订帮助孩子早日上学的方案。

1.主动和班主任老师沟通,协调好孩子上学的时间,并恳请老师与孩子进行沟通。

2.在未上学期间,安排孩子在家温习功课,一是为了让任课老师不再担心孩子的成绩拖班级后腿;二是让孩子有学习的意识,回到学校后不会因拉下功课而失去对学习的信心。

3.对孩子疼爱要有度,给以一定的空间的同时要用规则来约束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对学习的看法和态度。

4.孩子上学后,要及时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每周到学校探视孩子一两次,抚平孩子因对新环境不适所产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慢慢地减少甚至取消探视,让孩子逐渐变得坚强和独立起来。

(三)反思

孩子十分依赖家长,不愿意离开父母,是家长的责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引导孩子玩得有度,承担应有的责任,不仅需要家长以身作则,更需要家长运用成熟的策略来应对。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其多与同龄伙伴接触,与同学积极相处,融入学校的环境中,这样将来才能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

★ 案例三:不要再闹了,家都不成家了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孩子最初就是在这个场所学习到行为规范、生活技能等,并在这个环境中塑造出孩子的性格、人格。因此,父母的言行舉止、家庭成员的关系等情况必定会影响孩子。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

六年级学生张同,和父母一起来到了心理辅导室。我请他们介绍一下情况,张同的父母抢着说孩子的情况,从他们的表情和神态中,我能够理解他们对儿子不上学的那份愤怒和焦虑。说着说着,他们两人竟然互相指责起来,女方指责男方不顾家,男方说女方挑拨自己和一对儿女的关系,声音越来越大……咨询室里充满了火药味。再看张同,坐在沙发上,很漠然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好像与自己无关。

我先与孩子进行了单独交流。张同一改刚才的沉默冷淡,滔滔不绝说起父母。他告诉我:“我妈妈很可怜,爸爸常不回家,每次回来他们不是吵就是打,我恨爸爸,他不顾家。”当我问他怎么知道爸爸不顾家时,他说妈妈会把爸爸做的一些坏事告诉他们姐弟俩,因此姐姐都不理睬爸爸了。

原来张同的爸爸办了一个板厂,手下有几十个工人,算是一个老板,平时比较忙,照顾两个孩子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身上。由于夫妻聚少离多,缺少沟通,妻子对丈夫产生了不信任感,怀疑他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于是常会去抓“现行”。有时甚至半夜带着孩子一起去找丈夫,“贼”是没抓到,夫妻关系更恶化了,还殃及了孩子。

(一)原因分析

夫妻关系不和时,最愚蠢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据为己有,让他跟自己一起恨对方。父母之间的敌意,既会使孩子恐惧和不安,产生心理负担,也会给他树立反面的“榜样”,做出伤害亲情的举动;孩子缺乏学习动机,如父亲打麻将,吃喝玩乐, “一切向钱看”的赚钱思想,导致孩子对学习的认识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家庭中充满“战争”,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得不到情感上的支持与温暖,也就更没有什么心思学习,进而导致厌学。

(二)心理辅导

我问张同不上学想干什么,他说想当兵,不想在家里。孩子想当兵的背后其实就是想逃离纷繁复杂的家庭。这个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是压抑、痛苦,症结还是在父母那儿,也许他的父母还没意识到。

孩子还认为学习好坏没有啥大不了的,能赚到大钱才是有本事。这些观念是他父亲传递给他的,这与他不想上学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跟张同做沙盘治疗时,我感觉到孩子内心的能量很小,沙盘里没有河流,没有道路,缺少爱的流淌;沙盘中几乎没有绿色,缺乏活力与朝气。问及对父母的建议是什么,张同毫不犹豫地说:“不要再闹了,家都不成家了!”

我和孩子的父母做了深度交流,先肯定他们来到这里,表现出了对孩子的爱。又让他们知道父母爱孩子,关键是要学会怎样爱孩子。之前在孩子面前的争吵指责全然不顾他的心理感受,就不是爱孩子的表现。又让父母反思自己哪些言行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他们最后达成一致,要积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

1.不要向孩子播种仇恨。母亲不再在孩子面前说父亲的坏话,要让孩子体会父亲在外打拼的艰难。

2.父母双方加强沟通,尽量创造机会全家团聚,尤其是父亲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改善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方式。

3.保持一致的教育观,凡事关起门来商量,不再在孩子面前发生大的冲突。

(三)反思

夫妻再怎么不和,家庭再怎么不幸,孩子总是无辜的。温馨和谐、爱意融融的家是孩子的天堂,而整日不得安宁的家则等同于把孩子送下地狱。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是每个家长的责任。父母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尽量避免发生争吵,以免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

人一生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很多影响我们成长的人际规则、生活和学习习惯都是在家庭教育阶段开始形成的。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没有天生的问题孩子,孩子出现问题与家庭教养方式和夫妻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长一定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上文中的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导致亲子关系严重缺失;父母还是大孩子,对子女没有成熟的教育模式;夫妻关系恶劣,导致家庭中充满浓浓的火药味。因此,孩子形成的厌学、弃学等不良行为的矫正,突破口也在于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孩子调整的同时,父母也要积极配合,找到自身的症结所在,与孩子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小文上学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天门石
鲤鱼跳龙门
七步之才
事半功倍
上学啦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