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构建“有味”音乐课堂

2023-06-05 22:11张翠蓉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与实施,既是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小学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方式的具体说明。《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与落实,不断优化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在注重小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不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8-0085-03

引  言

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播放歌曲,学生认真聆听,然后教师再针对乐曲的旋律、音调及情感等基本知识进行分析、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未重视对学生学习内驱力及音乐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既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潜能,这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相悖的。核心素养理念要求音乐教师立足学情,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与分析,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及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出发,激发学生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及欣赏音乐等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因材施教等方法,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及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音乐学习乐趣作为激发教学活力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1]。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音乐教师要切实领会新课程理念的精髓,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规律,创设形式新颖、内容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悦且师生互动性强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帮助学生较快地了解知识内涵,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达成。

以歌曲《春天在哪里》为例,在教学开始前,笔者以“春天有哪些变化?”“描写春天的词语及歌曲有哪些?”“最令人难忘的春天景象是什么?”等问题作为开篇引导,引导学生回答并让学生在脑海中先形成春天的情景;然后,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春天的美好景象的相关视频,并再次抛出问题——“春天在哪里?”,契合主题,随后引出歌曲《春天在哪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在关闭乐曲声音的情况下,再次播放视频,取而代之的是采用电子琴或其他乐器伴奏进行《春天在哪里》的弹唱。在完成弹唱后,笔者及时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了解学生“谁会唱这首歌”,随后邀请他们上台表演。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种将趣味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式,不但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得以持续高涨,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有效促进了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等能力的提升。

在将音乐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挖掘每首歌曲蕴含的特殊意义,把乐曲、图片和视频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入虚拟的场景中,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音乐的内涵;还可将乐器与多媒体设备结合起来,在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和图片、幻灯片、视频时,以乐器伴奏,也可以依靠乐器和图片,进一步活跃音乐情境氛围[2]。在创设音乐情境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融入愉悦且充满生机活力的音乐课堂情境中,并给学生表达情感和审美理解的契机,形成师生、生生等多向沟通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

二、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虽然音乐课程本身就带有激发学生兴趣的特质,但“以讲为主、以唱为辅”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不但未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例如,过于刻板且冗繁的讲解,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自主练习,合作交流,相互探究。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素养及音乐技能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

首先,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基础等,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法。学生在音乐天赋、基础知识、技能掌握、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天生音律良好,音感出众,甚至掌握多门乐器,而有的学生音乐节奏感较差,甚至有的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但他们的基礎却较薄弱等。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差异情况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如按照学生不同的音乐水平和接受能力等进行分组,并布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将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为宜,并确定一首适合每个小组成员音乐基础及综合能力的学习歌曲,再确定具体的演奏内容。如此一来,不仅组内每个成员的歌唱技能都得以提升,还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布置小组要完成的合唱任务。对于一名学生演唱水平较高且其他学生都有擅长的乐器的小组,教师可以布置乐队演唱任务。如果组内拥有节奏感较强且会打击乐(如架子鼓)的学生,那么教师可单独为该组设置一段架子鼓独奏任务,让学生展现自我。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其他学生也可以通过演唱较简单的歌曲来展现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

其次,教师也可利用道具或多媒体设备,展现抽象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歌曲《小星星》的教学中,为了降低学生对乐谱的理解难度,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更有动画感的乐谱,用“do re mi”的唱名替换五线谱中的音符。学生在演唱时不仅能直观地看到音高,还可根据唱名发声,有效提高了对乐谱的理解能力。

最后,笔者根据教材特点使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征和情感变化,提高学生对音色及音乐情感的认知水平。

三、挖掘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虽然新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程内容变得丰富,但仅凭简单的跟唱教学显然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需求。对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结合本地区、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及课本知识点等实际,大力挖掘和开发旨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更多与音乐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丰富学生音乐知识体系,满足学生对音乐终身学习的需求。

首先,教师应透彻理解教材,摸透音乐内涵,形成对音乐的独到见解并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积极思考音乐与舞蹈、文化、文学等的关联性,并有针对性地将这些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由于每首音乐背后都有其固有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民族文化乃至精神导向等,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将这些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及民族意识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宣传,让音乐变得更丰富多彩,更富教育意义,达到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目的。

例如,在教学《共产儿童团歌》时,笔者让学生自行查阅《共产儿童团歌》诞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带领学生回忆小英雄潘冬子、王二小、海娃、小兵张嘎的故事,并出示课件图片,让学生从这首歌特有的节奏中感受顿挫有致,给人一种威武的进行曲感受。教师让学生从中了解这一时期少先队员在革命战争年代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敢机智的品德及革命主义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及责任感,实现音乐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

结合。

四、拓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课外音乐活动作为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目前,仍有许多学校面临着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学条件不够完善、教学设施不够完备及音乐课时被占用等现象。面对这种窘状,如何有效地挖掘音乐教学资源,丰富课外活动内容与形式,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等,是每个音乐教师应高度重视和研究的主要课题。

首先,教师可结合每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如让学生聆听指定歌曲或观看指定视频,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尝试翻唱该歌曲。其次,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为学生演奏手风琴,并组织学生在乐器的伴奏下演唱歌曲或翩翩起舞,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或者利用课间时间,播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青少年歌曲或爱国主义歌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最后,教师还可组织面向全校的“校园歌曲”比赛,营造人人喜欢音乐、人人喜爱唱歌的氛围;或者课后开展“小小演唱会”活动(如图1),提前2~3天讓每位学生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或最“拿手”的歌曲,或选择自己擅长的乐器进行演奏,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及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五、重视多元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评价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内驱力、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质量及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活动通常是在学生的某一阶段学习结束后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它其实错过了评价的最佳时段,不能发挥教学评价的最佳效果。例如,在学期结束时,一张试卷的考评和一首歌曲的演唱就给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下了定论,这样显得不够科学与全面。教师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围绕音乐学科特点及学生个性特征等具体情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要着眼于音乐的“人性化”而非“标准化”。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的定性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定量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并将学生的自主评价、教师评价及小组评价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发挥评价激励作用的同时,要挖掘评价教育与改善等功能,促进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稳步提升。

例如,在学生学会一首新歌曲或参与一场音乐比赛时,教师要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语言上的表扬与激励,如“你的音质很美”“你演唱的歌曲非常动听”“你在赛场上的表现非常出色”等,这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生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课堂,起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又如,在教学歌曲《小手拉大手》时,教师可与学生手拉手翩翩起舞,并齐唱“快乐小舞曲”。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通过赞许的眼神传递出对学生的信任,或采用成功的手势符号表达对学生的赞美;还可以用欢快、愉悦的表情表示对学生的肯定……学生在这种充满爱与美的氛围中学习,其所受到的情感教育及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效果不言而喻。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在充分认识自我及形成良好学习态度的基础上,主动融入组内评价中,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加深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教师可通过开展“班级音乐会”活动,引导学生从学习态度、合作意识、进步幅度及表演技能等方面,相互展示、交流与评价。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学会正确的评价方法与技巧,还能更准确地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促进音乐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结  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教师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精神,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学生学习音乐的切入点,充分发挥音乐课程资源在培养学生音乐必备能力等方面的功能,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陈鹏.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音乐的有效性教学研

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2020(02):1.

王熳.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有效性教学研究[J].好日子,2021(16):77.

陈彬飞.灵动的音符激情的体验: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性教学[J].北方音乐,2019,39(05):175-176.

作者简介:张翠蓉(1974.7-),女,福建厦门人,任教于厦门市同安区新星小学,女工主任,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获2021—2022学年度同安区人民政府新美街道“优秀教师”称号。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