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早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2023-06-07 21:21齐琪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3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核心素养

齐琪

内容摘要:早读课是预习和巩固的重要阵地,“双减”背景下的早读课程应该以学生为本位,切实提高学习效率,以减轻课业负担为主旨。具体内容包括细化早读内容,培养语感能力,深化早读内容三个方面来优化课程,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 早读课程 核心素养

2021年7月,国家推行了“双减”政策,即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作业和课外培训的减负,也是对教育体制的一种调整。减轻课业负担,关键在于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汲取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深入贯彻“双减”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践行健康发展理念,在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进行高效率学习。

“双减”政策的实施,不单是对作业和课外教育培训的改革,也是宣扬了一种“全人教育”的思想。加拿大教育家约翰·米勒提出“全人教育就是要让教育符合自然的基本现实即”对人进行身体、心灵、精神的整体教育。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当今的早读课程,对早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由被动早读变成主动早读,营造一种沉浸式的读书体验,让学生读有所得,思有所获。提高早读课程的质量,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有效提升,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早读课存在的现象

1.存在以分数为导向的现象

在中小学的课程中,早读是开启一天学习的首发课程。传统的早读内容大多都是以复习考题为导向,将早读视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认为通过重复诵读可以有效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主要包括读英语单词、重点课文、必背古诗词、文学常识等相关课本知识。其模式通常是以读促背。由于早读起到预习和巩固知识的重要作用,于是就形成了一种“记忆性早读观”,窄化了早读的功能。叶圣陶先生在讲述国文常识试题时说道:“现在先有若干要嵌入的字,然后就那些字找话说,即使说得很像一番话,与‘修辞立其诚差得太远了,无论如何只能认为它为游戏文字。”[1]结合“双减”政策,早读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此促进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2.早读内容相对单一

传统的早读课程往往都是围绕课本展开,学生重复朗读。在这种循环呆板的早读环境下,自制力差的学生会开始思想游离,摩拳擦掌的“策划”与早读无关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对于优等生来说重复诵读基础性知识不利于拔高。对于学困生来说反复诵读还未理解的知识点,不利于内化吸收。巴班斯基在论述教育劳动的特点时说道:“教育劳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容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2]每个学生的记忆特点、学习能力、交往兴趣、组织纪律性都存在差异,因此早读任务就应该考虑全班学生和个别学生的特点。并且双减政策的主旨在于减负提质,提高早读课的效益关键就在于学生自主选择诵读内容,个性化的诵读。尽可能的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和获取新知识后的满足。

3.老师作用不够突出

在大多数的早读课中,教育者的职责未能充分的体现,往往仅由学生独立完成,这就体现了教育活动的不完整性。在大多数的学校早读管理制度中可以发现,学生洪亮朗读,老师管好纪律即可达到早读标准。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疲惫朗读,大大降低了早读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任务的指引和完成目标的进取心,自然会对早读课程产生懈怠心理。巴班斯基在发展教学论的优选法中说道:“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补偿可能性,因而同一种任务可能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解决。这往往要靠教师发挥其长处。缺乏这些东西,教师的劳动就变成手工业式的劳动。”[3]选择适当的早读内容和最优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洞察力,筛选信息能力和去伪求真的鉴别力。

二.早读课的重要意义

首先,早读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已学知识和开启待学知识的重要过渡,在30分钟的早读中,可以有效提高正式上课时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可以提前感知文本内容,和及时巩固已学知识。在重复阅读的过程中,以内化个人知识为导向,充分利用零碎的学习时间形成系统知识理论,从而做到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至江海的学习成果。

其次,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迟到现象,使学生静下心来朗读书籍。通过晨读,不仅要提高学生成绩,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发展。青少年正处在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朗读经典可以有效汲取其中养分,并结合时代所需,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强调万事万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破化非此即彼的观点,培养具有思辨能力的新青年。

再次,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最初的早读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在班级设置各种领域的书籍,用自主阅读的形式,以期培养学生在强大的内驱力指引下,真正的汲取到书中的智慧,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知识储备、语言感知能力,以兴趣为导向,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同时高中语文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4]。因此,要合理利用早读课程,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和更广阔的世界。

三.双减背景下的早读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其中“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5]就要求我们要紧紧把握住语文课程的学习时间,其中课前30分钟的早读时间,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讀的绝佳时段,是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扩展,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时段。要提高早读效率,就要有宏观布局,微观要求。细化早读内容,注重培养语感能力,丰富早读材料,将早读课作为“双减”中课后服务的主要阵地,在巩固和提高的基础上深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1.老师细化早读任务

早读课要像正式上课一样,要有早读目标、早读过程、早读结果。老师要结合学情制定相应的早读计划,让学生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学习。

早读内容要包括,预习、巩固、提升三方面要求。以《劝学》为例,按每周三次语文早读课来看,第一次早读,以预习为主。主要内容包括,粗读课文,疏通字词音义,圈画难点。这个过程意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关于语文阅读的方法,关键就在于由学生自主疏通文章中的每个字词音义[6],这种方法可以为日后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次早读,以熟读为主。反复诵读《劝学》,并体会“学不可以已”,锲而不舍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学习的意义。例如课文中“蚯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与“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对比蚯蚓与螃蟹的谋生方式,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哪种学习态度更可取?以及日后如何践行。在诵读的过程中,加入实际思考,更有利于学习的效率。

第三次早读,以提升为主。拓展阅读《荀子》中的修身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荀子的语言艺术和思想境界。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领会到古代贤者的智慧和加深语文素养。例如“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看到施善的行为,一定要主动学习,见到不善的行为会感到忧心且加以反省,通过这种简短且意味深远的名言能够让学生反复体味其中韵味,并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值得注意的是,细化早读任务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学习,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科学规划早读任务。对于优等生来说,可以增加提升类早读,学困生就可以适量增加巩固类早读。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思有所得。

2.注重语感能力提升

叶圣陶先生在指导文艺作品鉴赏时,提出训练语感的重要性,并指出语感能力的培养需要熟悉语言文字的具体含义和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7]。这就提醒我们要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文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方法。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在实际运用中的,所以早读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具体措施包括默读和冥想两个方面。

一默读,老师可以采用持续性默读(SSR)的方法,让学生安静阅读,并使用“五指法”来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主检测对文章的接受程度,如果文本中出现了五个以上的难懂处,即可判为有一定难度的文章。发现问题后,让学生自主翻阅词典释义。

二冥想,创设画面感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沉浸式阅读完后,让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接着闭上眼睛驱遣想象,体会作者的意境,仿佛在听一位朋友在述说自己的正要说的话。例如在课文《琵琶行》中,设想自己身处浔阳江头,化身为舟中一客,与白居易共同倾听琵琶女的弦情曲调,在嘈嘈切切的琵琶声中体会琵琶女的复杂心境。

在默读和冥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由的选择感兴趣的段落句子,反复涵泳思考,以此创造出文本与自己的独特体验。将被动的早读模式转化为主动汲取知识的过程,通过以点带线的方式,由局部兴趣逐步扩展到整体课文,为课中教学埋下兴趣的种子。通过这种个性化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触发情思的文段,即可有效锻炼语感能力。

3.深化早读内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而言,是为了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而言,是养成一种习惯。”[8]通过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新課标在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可以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以高中生为例,具体书目可参考新课标中的课外读物推荐,其中包括经典文化著作《孟子》、《论语》、《史记》等;中国小说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国外小说如《堂吉诃德》、《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

由于早读时间有限,老师需要从整本书中挑选出最精华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从时间安排上看,整本书阅读计划可放置在每周一次的提升类早读课中,一个学期大概有18周,那就要在18次早读课中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具体安排以《论语》为例:

《论语》约有500章,包括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根据薛茂的《论语》分类新读本可知内容分为孔子论天命,仁智,礼乐,孝悌,人品修养,教育教学,政治,君子小人,评历史人物、评弟子、自评九个方面[9]。按著名学者彭林教授所说“指导中小学生学习《论语》的侧重点应放在立德树人上,培养有爱心懂尊重,诚实守信,有崇高气节的人。”巴班斯基也说过“划分出内容中各种主要的和本质的成分,使教养任务简明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道路上迈出实在的一步。”[10]以此作为阅读依据,具体安排如下。

1-6周以培养品德为目标,主要从仁智、礼乐、孝悌类中精选。例如“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刚、毅、木、讷,近仁。”“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等。

7-12周以培养自身修养为目标,主要从人品修养、教育教学中精选。例如:“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等。13-18周以培养崇高气节为目标,主要从政治、论君子小人中精选。例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

每周精选五句,让学生真正读懂《论语》的智慧,并践行在日常生活中,知行合一,才能有所收获。利用早读时间,系统的带读经典名著,可以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并以此为作为引子,开启系统阅读。有规划、有深度的早读意在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对于日后为人处世,志向追求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双减政策下的早读课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在优化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华语言文字的独特育人价值,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调整单一的早读模式,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以兴趣为导向的体验式学习。遵循教学的科学性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和形成独到态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5-7,195-197.

[2]薛茂.《论语》分类新读本[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9,32,36,39,62,72,80,87,

91,99,113,114,120,127,135,139,141,149,170,171.

[3]巴班斯基,吴文侃.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5,6,11,21,

27.

[5]方建兰,汪潮."双减"政策下语文作业的设计趋势[J].语文建设,2021(22):6.

[6]王薇.日本儿童阅读状况和推广活动考察[J].图书馆杂志,2013,32(3):6.

注 释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1.

[2]巴班斯基,吳文侃.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5.

[3]巴班斯基,吴文侃.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

[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95.

[8]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

[9]薛茂.《论语》分类新读本[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0]巴班斯基,吴文侃.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核心素养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