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教学运用中的探析

2023-06-07 00:19秦专松
老区建设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探析

[提 要]红军文化资源既可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先进的文化根基、提供鲜活的案例教材,又可借此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为此,思政课教师在使用红军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时,应在遵循典型性、前沿性、教育性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科目,结合教学重难点,选取不同的红军文化教学资源,精心备课。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应聚焦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培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须把握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要以史为据、以理服人,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抬头率”“入脑率”“走心率”,把思政课堂打造为弘扬红军文化资源的样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红军文化资源;高职思政课;探析

[作者简介]秦专松,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挖掘红军遗址资源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研究”(21SKSZ121);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渝东南红军遗址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K22YG338376);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长征遗址资源融入概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Z2133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红军文化资源是一部生动体现伟大革命精神的英雄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红军将士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十年对峙时期,开展各种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时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红色资源总和。那时期,“南起闽浙赣、湘鄂边、川滇黔、鄂豫皖,北至青陕甘,在这广袤的民族地区形成了许多星罗棋布的红军遗址资源并且得以保留下来,它们是各民族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培育成的民族精神财富及其物质文化载体”[1]。红军文化资源在功能上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于一体,其中蕴含着红军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斗争信仰及浩然的革命正气,是新时期各个高职院校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增强理想信仰、深化理论认知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为此,各个高职院校尤其是红军文化资源富集地的高职院校,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相关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因地制宜地注入红军文化资源,铸牢红色底色,讲好红军革命故事,搞好红军革命传统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红军文化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感、奉献开拓精神及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

一、红军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中的育人功能

红军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广袤的民族地区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顽强斗争时所产生的“物质层面上的遗址遗迹文物、制度层面上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精神层面上的信念品质传统等各种形态的总和”[3],它承载着丰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蕴含着丰富的铸魂育人资源。将红军文化资源与高职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从红军文化资源优势到教学育人优势的有机转化,增强高职思政课的感染力、亲和力,使其成为提升思政课实效的需求使然。与此同时,把红军文化资源与高职思政课教学进行有效衔接,是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的重要途径,是更好地落实“三贴近”原则的重要载体。它高度契合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价值导向,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4],理应坚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把体现中国共产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红军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高职思政课教学不断兼具“深度、力度、温度”,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追求,提升育人质量。红军文化资源记录着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在举步维艰的革命斗争中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来时之路,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镶嵌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困境中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集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在险象环生、艰难险阻的境遇下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是青年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健康成长的营养剂。高职思政课要想用红军文化资源中蕴含着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甜味”来实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完成传承红色文脉、增进价值认同,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任务,就需要适当地融入红军文化资源中所饱含的政治信仰、思想价值、理论价值、时代价值,把红军文化资源的“人”“事”“物”“魂”等与思政课进行结合,让红军革命文物说话、让红军革命历史说话,从而坚定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青年大学生在红军文化资源的洗礼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抵制低俗媚俗、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5],补足“精神之钙”。“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6],是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高职院校通过将红军文化资源贯穿于思政课教育教学之中,可为青年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最有说服力、最能打动人心的形式,加深青年大学生对红军文化资源中的革命实践和中国共产党人、各族红军将士精神品格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红色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并借此來重新唤起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记忆,感受理想信念的力量,进而为他们将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奠定先进的红色文化根基

红军文化资源作为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先进革命文化的天然载体,是新时期各个高职院校讲好“大思政课”的丰富资源和宝贵给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红军将士在举步维艰、风雨如晦、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土地革命战争中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所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融汇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逐渐凝聚而成的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先进文化”[7],且集中反映了在那段艰难困苦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坚守理想、不忘初心、敢打硬仗、攻坚克难、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8]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红军革命志士等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的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瑰宝。因而,它具有先进的文化特质,为高职院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一部难得而珍贵的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于一体的“有温度、有触感”[9]的优质教材。思政课是对青年大学生培根铸魂的最重要的课程,是要有先进文化作支撑的。作为教学资源的红军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先进文化形态,其先进性“既被红色革命历史所印证,又被中国革命胜利的实践所检验,还被时代所认同和接纳”[10],是强化青年大学生对红军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奉献、奋斗与进取等精神有更深的认知和体悟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教学资源。因此,把蕴含着坚守信仰、忠诚担当、牺牲奉献、奋发向上等先进文化元素的红军文化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可在青年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埋下红色的种子,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端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为大学生的茁壮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提升铸魂育人实效,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青年一代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奠定先进的红色文化根基。

(三)提供生动的案例教材

红军文化资源“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红军将士在战火纷飞的土地革命时期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顽强拼搏的奋斗历史、舍生忘死的英雄历史”[11]。它既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红军将士在风雨如晦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斗争时所形成的“各种遗址、文物、纪念地、旧居、烈士陵园、展览馆、纪念场馆及红军的标语、诗歌、文献、影像、歌曲、作品等物质形态的资源”[12],也包括在那一时期培育形成的“忠诚于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严守纪律、不怕牺牲、军民团结、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等精神层面的资源”[13]。这些弥足珍贵的红军文化资源能为青年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实践教学基地、能为青年大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新的教育场所,能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供鲜活而生动的案例教材。例如,在讲授“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理论时,就可以将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半条被子的温暖”的感人故事融入其中,化抽象为具体,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情感温度,让青年大学生凭借红军革命故事深刻感知党的人民立场与为民情怀,“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大学生悟‘道”[14]。总体来说,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红军文化资源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15]的案例资源。这些案例资源当中的红军革命事迹有些离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近,有的“就发生在他们的父辈或祖辈身上,是他们能真实感受到的资源”[16]。因此,将多姿多彩的红军文化资源与高职思政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帮助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依托红军文化资源多角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及科学真理性,使其既能自觉融情于理,讲清理中之情,又能自觉融理于情,讲明情中之理,实现“以情感人”的育人效果。“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17]。红军文化资源在与高职思政课教学进行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便可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真实的案例面前去亲自体验、理解和感知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改变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让理论阐释变得更加生动,把远的拉近、虚的变实,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去体味红军文化资源中的每一件物品、每一段文字、每一部珍贵影像所诉说的光辉岁月,并由此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作出的“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18]这“四个选择”产生高度的情感认同,实现思政课堂与心理课堂的深度融合,推动思政课理论实践化、具体化、生动化,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的升华,达到以史明鉴的目的”[19],让距离青年大学生较为遥远的红军革命历史有温度、有情节,不断构建高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大格局”。

二、红军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中的运用原则

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并不能“向壁虚造”,也不能搞无米之炊,而应有其特定的、具有较强政治方向性的优质教育资源。红军文化资源“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能够极大地充实教学内容”[20],确保思政课教学政治方向不偏倚、政治原则不走样。红军文化资源与高职思政课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时要厘清红军文化资源的产生逻辑、内涵和意义,不能简单地堆砌相加,而是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多方面的复杂关系,既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又要把握好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兼顾红军文化资源本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而创新红军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设计,拓展思政课程的内涵、内容、载体和形式,使高职思政课教学焕发出红色新魅力。对此,高职院校要切实有效地深刻把握红军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相衔接的有关原则,旗帜鲜明地讲好思政课,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落实、见功见效”[21]。

(一)典型性原则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族红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之歌,于武陵山地、湘江两岸、雪山草地、乌蒙山峦、金沙江畔等广袤的民族地区“上演了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城、鏖战娄山关、四渡赤水河、转战乌蒙山等一幕幕英勇悲壮而瑰丽神奇的战争历史剧”[22],留下了“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23]。将这些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到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可充实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各类载体,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点带面、精准发力,助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个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这些红军文化资源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慎重,不可不加斟酌地、草率地利用,应秉承典型性原则,精选其中最具感染力、影响力的红军文化资源来作为教学素材,并对红军文化资源中的“文字、符号、图表的显示及概念的表述和配音、配乐的处理都应做到准确无误,杜绝出现知识性的错误”[24],因地制宜地或运用投影仪、多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手段,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使这些红军文化资源相关的教学案例“活跃”在当下、“呈现”在身边,并真正转化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推动力。同时,红军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时,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细心挑选那些既适合青年大学生专业特征、符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求、突出“有滋有味”这个特色,又是青年大学生能容易接受或他们身边已有的,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育于一体的且最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红军文化资源,而不能不看条件、随意挑选。总之,此舉可让高职思政课教学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思政课教学既有精度,又有温度,以获取最佳教育效果。

(二)前沿性原则

“思政课注定是一门永远在路上、永远要创新的课程”[25],其教学内容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6]。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27]已然不容争议,但是前进的道路并非是笔直的、一帆风顺的,我们仍旧有无数的“雪山”和“沼泽”要跨越。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凝聚了党心与民心以及党的光辉奋斗历程的红军文化资源开发好、利用好,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红军文化资源的社会大课堂和思政课教学的学校小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红军文化资源“说话”“发声”,引导青年大学生把红军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初心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原动力,激励他们实现鸿鹄之志,进而展现思政课的知识性和学理性,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助力、添彩、增效,使红军文化资源滋养新时代、助力新时代、光耀新时代。同时,红军文化资源时间跨度长、文化底蕴厚、解读空间广,将其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时,需要遵循前沿性原则,需要将红军文化资源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与各族红军将士踔厉奋发、艰苦奋斗之精神内涵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融合,实现二者的“融圈破壁”,从而促进红军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故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站在前沿,着眼于未来,将红军文化资源中深藏的理想信念、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育人元素进行时代化、前沿化,力求使红军文化资源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让它们走进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中,使青年大学生及时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革命先辈们爱党爱国之心、强国报国之行,激发新时代青年的认同感,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让红军文化教育更具有亲和力,使红色基因放射出时代的光芒,并不断创造新的时代价值。

(三)教育性原则

红军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见证,凝练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苦难辉煌的奋斗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文化凝集,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红军将士开展革命斗争以来逐渐凝练而成的集文化、历史、政治、精神资源于一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事业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能够集中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应充分挖掘遍布于各个革命老区“田间地头”的红军文化资源,发挥红军文化资源的涵养作用,形成强烈情感共鸣,“满足青年学生对高质量教学的期待,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28]。将红军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之升华,思政课教师在使用红军文化资源进行教学时,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侧重多角度、多维度教学,强调红军文化资源中传承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的优秀“遗传密码”,坚持教育性原则,并通过红军文化资源相关的形象生动的文字、声音、图像和影视,引发青年大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反思,切忌由教师直白地给出结论来代替青年大学生的思考,“努力使思政课堂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29]。同时,在红军文化资源与高职思政课教学深入融合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完善红军文化育人教学机制,不断提炼红军文化资源并进行转化、升华,进一步突出红军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将红军文化资源蕴涵的思想性、教育性传递给青年大学生,使其在思想和实践中获得认同,让思政课学习既有育人的理论深度,又有感人的情感温度,营造良好文化环境,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思政课教学的“艰难蜕变和革故鼎新”[30],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提高红军文化思政教育的“高度”、“深度”、“广度”和“效度”,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思政课教学迈上新台阶、实现新作为,使其更加亲和有力,达到育心育人的效果。

三、红军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运用中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31]红军文化资源以真实可感的生动形象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价值追求。它浓缩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科学,是今天全国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不可多得且极其宝贵的资源,对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个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将历经战火得以保存下来的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形成动态高效的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院校“育人铸魂”走向深入,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精准育人。

(一)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要聚焦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在逐步增强,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这便可能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理想信念滑坡的危机,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斗争也会变得更加激烈。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的首要任务便是要牢固树立“坚持姓‘马姓‘共”[32]的原则,对青年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价值观的培育,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以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为主要教学目标,把青年大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讲明白、讲透彻的课程。所以,将红军文化资源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就必须在明确课程定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将红军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融入其中,用“信仰”价值引领学生,把课程教学的文字内容上升到情感共鸣,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培育正确的三观。红军文化资源自其形成年代起,就承载着无数红军将士的革命精神,具有无与伦比的、巨大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培育价值。故而,挖掘红军文化资源中这些感人肺腑、震撼心灵的红军革命先烈事迹,便为新时期各个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培育提供了足以引领人、感化人、激励人的鲜活且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的案例素材。例如,在讲授理想信念这一内容时,思政课教师就可以将为坚守理想信念绞肠而死的陈树湘的感人故事融入其中,以此来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预防精神世界的空虚,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其教学内容就应结合“广大红军将士不忘初心、矢志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崇高而坚如磐石的救国救民理想信念”[33],来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伟大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的思想观念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求、适应自身个性多样化发展的需求、适应个人情感方面的需求,化“干巴巴的说教”为“热乎乎的教学”,从而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充电”“赋能”。

(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要把握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

作为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也是一门兼具历史性和理论性的思政课。高职院校尤其是红军文化资源富集地沿线的高职院校把红军文化资源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法和跟进措施,体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赋予理论课堂灵魂与温度,使红军文化资源真正从历史深处走入现实生活,为培养技术型人才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具体而言,各个高职院校将红军文化资源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时,应深刻把握红军革命的历史线索和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的历史规律,并将其与该课程内容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相结合,进而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党革命的艰辛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历程,激活青年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帮助青年大学生领会“四个选择”的必然性,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正确判断。此外,各个高职院校在运用红军文化资源开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时,还应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线和规律,回顾历史、以史鉴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带领各族红军将士所创造的各种“人间奇迹”,让青年大学生懂得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革命先烈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革命道理,讓隐藏在静态文化资源背后的历史鲜活起来。例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便可以选取红军将士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英雄事迹,来帮助青年大学生体悟中国革命的艰难与不易,深化青年大学生对党史的认识;在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这一内容时,思政课教师就可以选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面对碧水青山歃血盟誓、结为兄弟、使红军顺利通过彝区的故事”[34],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认知基础,从而帮助青年大学生较好地结合我党的革命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和历史成就,并用红军文化资源中的生动感人的红军革命故事、鲜活立体的红军英雄人物、催人奋进的红军革命精神,来深切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价值和意义,以便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思政的育人功效。

(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要以史为据、以理服人

十八大以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开辟新境界,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们党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深刻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该理论在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实时更新、不断发展”[35],也是青年大学生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性课程。为此,高职院校在将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开展教学时,不能只做“物理焊接”,而要产生“化学反应”,必须要体现出与其他思政课不同的特点,必须坚持以史为据、以理服人,做好整体把握和全盘融入,更好地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两个确立”“两个行”等理论之间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文化表现形态,离不开人类历史发展大背景,离不开近代以来,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红军将士开展革命斗争的十年发展的“大历史”。中国共产党从一叶扁舟成长为巍巍巨轮,能够有效跳出历史周期律,经受起各种风浪考验,历经百年风雨而不衰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能保持推进自我革命的钢铁意志、全面从严治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在面对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困境下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其重要原因也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有着自我革命的坚定决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革命状态,不管是面对革命的暂时胜利,还是面对革命低潮,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始终坚持持续不断地推进自我革命的涅槃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两个行”的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和补充。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时,就应将红军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红军赢得长征胜利之要素与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相结合,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从红军文化资源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髓要义,进而更加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功的钥匙,从而把社会现实置于历史发展大背景中进行思考,“用逻辑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力量征服学生”[36],达成有理有据、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效果,不断推进思政理论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参考文献]

[1][5]项福库.重视民族地区红军遗址资源的价值[N].中国教育报,2018-08-09(03).

[2]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01).

[3]张天华,李莲.推进红色资源与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机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1-11(10).

[4]胡培业,雷云.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

[6]中共中央文献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肖发生.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8]项福库.民族地区长征遗址旅游扶贫价值探微[N].中国旅游报,2018-10-23(03).

[9]秦专松.“四有”讲好红色党课[J].党课参考,2022,(16).

[10]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国防生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运用[J].教育研究,2010,(2).

[11]秦专松.红军文化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的运用[J].老区建设,2022,(17).

[12][13]项福库,秦专松.四川民族地区长征遗址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9,(3).

[14]崔健,舒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论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2).

[15][16][18]何丽,项福库.挖掘近现代中国历史资源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初探[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4,(5).

[1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张哲,李南巡.新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探究[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

[20]陈欣欣,秦佳庚.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7).

[2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 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2]项福库,秦专松.贵州民族地区长征文化资源的调查及开发利用[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9,(4).

[23]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共党史研究,2016,(10).

[24]项福库.论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探索,2012,(1).

[25]冯秀军.守正创新:让思政课“时时在线、永不掉线”[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2).

[2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7]曲青山.深入领会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01/01/c_1128220281.htm.

[28]李慧.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2,(5).

[29]陈宝生.让思政理论课始终冒着热气——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及骨干教师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EB/OL].https://news.gmw.cn/2016-12/15/content_23265823.htm.

[30]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3]项福库.弘扬长征精神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N].中国民族报,2019-02-01(07).

[34]项福库.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赢得长征胜利之五要素探析[J].老区建设,2019,(4).

[35]秦慧,罗杰.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

[36]田鹏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J].中国高等教育,2019,(9).

[责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高职思政课探析
探析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VR阅读探析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讨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HTTPS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