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2023-06-10 01:15孙怡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国家政策教育公平教师

孙怡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后,基础教育改革历程大致经历了1949-1985年的初步改革,1986-2001年的全面推广、2001-至今的总结和深化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总体适应了国家的发展,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教育公平,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等问题。为此,必须继续健全教育公平体运行机制、树立大局观和细节意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 国家政策 教育公平 教师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式下,国际秩序加速演变,国家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竞争成为国家竞争的关键,而基础教育则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随时代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革,身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基础教育改革有所了解,才能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有一个更专业更全面的解读,以便更好的培养自身的课程意识。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实践成果说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提高教学整体质量,促进儿童全面成长,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很大的帮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且严峻的挑战,可以说,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工作水平的高低。教师只有了解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才能准确把握基础教育的方向和目标,让教育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发展的关键事件和教育改革主要节点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起与进展具有重要影响。”[1]以此为依据,结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颁发的具体教育改革文件及改革内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大略经历了以下阶段:

(一)初步改革(1949-1985)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正处于一个百业待兴的局面。适时,我国民众在教育方面仍受旧有封建及外国资本色彩思想的影响,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与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教育中贯彻落实,成为当时基础教育改革首要关注的问题。为此,根据建国后印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我国结合当时我国的教育现状,主张向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学习,改造旧教育,建立人民的、大众的教育。在课程管理上对基础教育课程实行集中,自上而下的管理。“双基目标”在此时被提出,它明确了我国教育需要培养的目标,规定中小学要以德智体美劳作为出发点去培养学生。

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此同时,在基础教育方面,我国逐渐抛弃照搬苏联教育模式的做法,开始探索适应中国自身国情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式。1956年到1966年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采取的是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在中国的土地上也出现了半工半读学校,采取国家、地方等多方办学,民办学校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

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读书无用”论成为普遍的想法。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尝试将课程管理权限下沉至地方,但是效果很不理想,甚至使已有的教学成果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痛定思痛,“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我国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范围的拨乱反正。《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5)的颁布,在教育管理方面恢复了之前由国家统管教育的模式,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分科课程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强调实际技能的应用,“四有青年”成为当时基础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的目标。

从1949年到1985年我国教育基本向苏联学习,教育改革的政治色彩鲜明,自主性缺乏。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基本沿用了30多年,不适应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二)全面推广阶段(1985-2001)

80年代末,国家综合实力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我国教育管理也有了很大突破,相继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等,开始对基础教育进行全方位改革。1993年頒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战略上确立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之后的时间里,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设置上逐渐将课程细分为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并要求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加入地方特色课程。1998年,我国在关于受教育者的培养问题上,主张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推出[2]。

2001年,国家教育局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轮改革侧重于课堂管理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总结本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发现,这次改革范围广,涉及方面多,且已经基本符合了我国当时国情的需要,具备了科学性和自主性的特征。

(三)总结和深化阶段(2001-)

2001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在课程管理上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灵活发展。为继续深化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绘制了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4]。

纵观2001年至今的教育改革,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我国的改革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循序渐进的完备了课程体系,完善了课程保障机制。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的进程没有尽头,只有更好。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持续了很长时间,从以上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必须服从国家战略的同时,也不能迷失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科学理论支撑和党的领导的前提下,还必须依靠教师的力量。只有这样,基础教育改革才会越走越顺利,越走越光明。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使各国重新掀起了科技竞争,卯足劲儿希望能在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知识生产力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基础教育改革在各国教育改革中都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的要求。[5]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化进入到新时期,伴随着科学技术、人文观念的革新,现行基础教育的问题和弊端明显凸显: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过于注重考试,致使校外各种补习、培训盛行,必须要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

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我国正以“双减”政策为支点撬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一直在持续加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主体性”成为现行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词。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将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自我认识及生存等领域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7]。以浙江金华举例,2021年浙江金华被选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区之后,实施四大工程大力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深化解决四大方向的问题:思想铸魂、五育并举综合育人、深化社会实践活动、深化“一校一品”建设,在落实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强调综合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充分保障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地位。虽然浙江金华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时间还不长,但不难看出区域内基础教育的改革更多侧重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能力及习惯的培养,实行全面、系统的“基础教育”综合性改革。在教育管理方面,“破五唯”,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中注重科学性,明确学校的自主办学权力,区域内重点关注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学生主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品格、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

纵观金华本次的实施方案,可以看出改革的主角是学生,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改革教育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给学生减负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

尽管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随着国家人口的增多,文明发展的需要,教育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民生问题。国家要发展离不开教育,但是教育自身又存在系统性问题。2010年颁布的《纲要》里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观念仍然相对落后,且无法适应当代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明顯不够,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在具体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未得到全面落实,教育公平与公正,接受良好教育成为群众的期盼。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需求正是改革的方向,人民的意见正是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公平是共同富裕的核心,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尽管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对此也有所涉及,但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仍然较为明显。由于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距,造成了各地区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上的差距,城市与农村,区域及校际之间的基础教育差距也很明显。[6]观察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可以看到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相差近5倍有余,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而言更是存在不小差距,农村教育相比来说投入不到三成。在我国,义务教育虽然基本解决了适龄儿童免试入学的问题,但仍然有一些学校“阳奉阴违”,“择校生”,农名工子女受教育歧视的问题等,很容易造成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农村学校在教师待遇、质量的配置上仍然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尚未完全实现。

在课程设置上,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育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创设智力操作活动,追求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结合。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和老师的教学内容仍然更为注重间接经验的积累,与新课改的课程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组织开展与实际相关的课程或者活动较少,教师在教学时虽加入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等,但由于学习时间紧张,教师认识不够,在课堂中基本围绕章节固定内容展开,联系实际的次数少,时间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无法轻易构建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的联系,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欠缺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的能力。

三.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

回顾新中国70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史,可以看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就,与我国教育路线的不动摇是分不开的。在教育改革中,我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大政方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始终坚持创办社会主义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极富中国特色,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让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已经实施的这些基础教育改革为之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经验和思考。

第一,健全教育公平运行机制,强化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职能。政府应在着眼于教育标准的制度确立的同时,根据地区贫富重新分配教育资源,重点落实好贫困地区的教育帮扶政策和补偿政策。同时,还应该优化农村及贫困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将好老师留在更需要的地方,对于教育质量畸形的地区,可以采用“教师互派、学科共研”的方式来促进教育公平。

第二,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树立大局观和细节意识,统筹兼顾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教材的使用与编写、课程的衔接等,在课程管理上协调处理好各项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实施反馈机制上加强地方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的检查督导。

第三,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人文性的培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在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得到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培养,优化课程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本上的间接知识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需要改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联系较浅的现状,强化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教师往往因为对于新课改认识的不足,自身能力的欠缺,未能很好地执行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让教师在理解政策的基础上,具备优化课程设计的能力,课本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反其道行之,鼓励学生之间自主合作探究,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总体来看,学生学习到的间接经验几乎全来自校园中教师讲解的课程,学生认知到的直接经验往往来自于校外生活中自身的观察与体验,新课程改革必须强化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联系,校园内与校园外生活的联系。

总而言之,基础教育处于教育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它既关乎到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关乎到国家的人才培养,综合国力的提高,同时还影响了“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基本教育改革复杂非常,根本无法一举而竟全功,只能在不断地摸索尝试中查缺补漏,不断调整改革的重难点,在平衡关系中蜿蜒前进。而作为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做到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安邦,余文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2):11-18.

[2]]王雨田,李梦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变迁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6):33-38.

[3]赵婷.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经验及启示[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4(6):100-104.

[4]张旺.教育现代化: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和治理——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任务[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0(01):51-58.

[5]陈巧云.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要性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2005,1:34-36.

[6]刘海峰.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推进[J].中国教育学刊,2019(06):1-5.

[7]逢凌晖.以改革的生命力燃起教育发展创新力:2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潍坊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21,17:52-57.

[8]洪流,蒋德鸿.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探究[J].现代交际,2021,19:64-66.

猜你喜欢
国家政策教育公平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浅论赣州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在与未来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实体书店的春天来了?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从A股市场暴跌谈国家政策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