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教育融入数学课堂

2023-06-13 19:40汪赫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汪赫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智力教育活动中科学地渗透道德素养教育,既要教授学生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学生拥有较强的个人道德修养.教师为了达到这一授课目标,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利用自主探索、情境感悟、合作互动、历史感知、思维训练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本文结合德育教育特点,浅谈初中数学教师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

在核心素养教育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师的最终授课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更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要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求知态度.另外,要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能够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顺利完成数学学习任务,而且,能够正确使用理性思维处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数学综合能力.

1 初中数学中德育教育的特点

1.1 规范性特点

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其德育元素大多都包含在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点之中,这就使得教师的德育教育展现出了规范性特点.教师要想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就需要充分认识教学材料的重要性,要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且根据学科知识点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性教育.由此也可以看出,脱离数学教学材料的德育教育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将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以更加规范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数学综合素养教育.

1.2 整体性特点

在数学德育教育中,德育元素不仅指正确的数学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态度,还包括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以及理性精神、坚定的意志力、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等.由此可见,数学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科素养,并借此促使其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而这就体现出了德育的整体性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就需要从全面的角度出发,既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理性、规范性与创造性,还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让学生拥有理性精神、科学探知精神,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1.3 深刻性特点

德育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其实并不能形成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而是需要学生在不断探索和深刻感悟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和道德修养.因此,数学德育教育就呈现出了深刻性特点,而这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数学原理、数学公式、数学问题、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从而挖掘出其中的德育元素,并在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中得到有效的德育教育.

2 将德育融入初中数学知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2.1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寻德育教育元素

最新的初中数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加入了很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极强关联性的内容,而这则为教师开展生活化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素材,同时,也为教师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德育教育条件.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对数学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找到更多与道德修养、行为品质相关的内容,从而使其在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借此促使他们得到全面化、综合化发展[1].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进行关联,还能有效打破知识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将学科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从而真正提升学生自主性知识探究和知识实践运用的能力,并借此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态度.

例如 以“一元一次不等式”课程为例,此节课要求学生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且,能够快速找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利用此类不等式解法解决现实问题.对此,教师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就需要开展教材知识深入挖掘探索活动,指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发散性、开放性思考,进而在提高他们解题效率的同时,提升数学道德素养.在进行一元一次不等式练习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材习题为学生改编一道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如,“已知某部电梯的最大承载量限额是1000kg,现在有兩名工人要使用这部电梯将一批货物从一层运送到最顶层.这两个人的体重分别是60kg和80kg,而此批货物中每箱货物的重量是50kg,请求出两名工人每次可以使用此电梯运送多少箱货物?”针对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先根据题目内容判断应当使用哪种数学模型进行解答,如列一元一次方程式,或者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此外,学生还需要汇总出题目中包含了哪些相等的数量关系和哪些不相等的数量关系.最后,再根据这些信息要素列出与之相应的数学方程式,并求出最终的答案.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答题能力,还能探寻出其中所包含的德育元素,如科学分析数学问题、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合理使用数学知识点等,使其在解题的同时得到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而提高数学教师的德育教育效果.

2.2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设德育教育情境

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利用特定的教学手段为班级学生所创造的一种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它能够让学生在认知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与情感.由此可见,教师要想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学生创造德育学习情境,同时,也借此改善数学课堂的德育教育氛围[2].

另外,情境教学模式还能快速激起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他们可以沉浸在学习情境中对数学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并且能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对数学原理提出质疑,对数学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假设和猜想,从而使其能够真正突破思维定式,并逐渐形成大胆创新的意识.

例如 以“图形与坐标”课程为例,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而这部分知识的文字描述通常都比较抽象,这对于此阶段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对此,教师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创建教学情境,并在情境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而在提高学生知识认知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教师先在班级大屏幕上投影出一幅电影院的实际座位图,让学生沉浸到电影院的场景之中,然后再利用这个情境设置一道数学习题.如,“刘同学订了两张电影票,但是由于观影人数较多,这两张电影票的座位号相隔较远,一张是5排6号,一张是7排10号,请学生根据给出的座位图表确定这两个观影位置”.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位置与坐标的关系进行思考,并结合数学问题提出大胆的假设.有的学生通过观察情境中的座位排列方式,能够发现电影院的中心位置与坐标轴中的中心点相似,与中心座位同一横排的座位可以看作是横坐标轴,同一纵排的座位则可以看成是纵坐标轴,而每个座位代表一个坐标点.根据这种假设,学生就可以通过数坐标点的方式找到这两张电影票的座位,即(5,6)和(7,10),并在投影图中圈出这两个座位.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情境教学活动,这不仅可以优化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主动探知的意识,还能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快速找到解析数学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能借此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使学生能够根据现实场景进行数学问题的开放性思考,在提出假设答案并进行验证的同时,掌握更加多样化的解題方法,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

2.3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相比于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更多,也更加复杂,很多数学原理或数学公式都需要学生通过知识联想、知识串联等学习方式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而这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就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对此,教师就需要将智力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根据教材内容和当前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之间形成高效的互帮互助,在提高他们团队意识的同时,提升其互助学习能力[3].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在分配小组成员时,需要考虑到班级每名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每个小组中既要有学优生,又要有学困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数学问题讨论时形成良好的互助学习模式.

例如 以“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给每个小组分配合作探究性任务.教师可以让A小组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先给他们提供一幅三角形图片,上面标注出三角形的三个点,即A、B、C,然后让这组学生圈出此三角形中的最长边,并用这条边与其他两边之和进行比较,判断哪个更长.在解题过程中,这组学生中的学优生需要主动带领学困生分析数学问题,鼓励他们根据三角形的特点找出此图形中的最长边,然后再通过相互交流、互动讨论的方式确定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最后这组学生再对此数学题进行总结,让学优生和学困生一同整理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识点.

教师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提高了全班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了学困生自主探知的压力,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互助意识,进而使数学德育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

2.4 融入数学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读史使人明智,而数学发展史教学也具有同样的效果.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带领学生研究数学史,了解数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著名数学家,探索他们研究数学知识的故事,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加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法.并且,能够借此改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看法,使其在深度了解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的认知态度,并借此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进取精神[4].

例如 以“一次函数”课程为例,教师在正式讲解一次函数知识点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茨,知道他在解析数学问题时使用“函数”这个词语的过程和意义,并借此帮助班级学生形成科学的求知态度,改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教师可以把函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函数”这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以及出现的契机.在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首次使用了“函数”这一词语表示变量x的幂,也就是x2、x3、x4……之后,他又将“函数”一词用在了数学坐标轴上,用来表示曲线上的横纵坐标、切线长度、垂线长度与曲线上各点之间的变量关系,至此之后,“函数”一词被广泛使用并逐渐盛行.此后的几个世纪,很多数学家也都对“函数”一词给予了新的定义,并最终形成了现在学生们所看到数学教材中给出的定义内容.

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数学发展史教育,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点内涵的理解,还能借助著名数学家身上的高尚品质对学生实现有效的德育教育,使其能够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拥有较强的学习毅力,并借此培养学生自主探寻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进取精神.

3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就需要合理改进授课的方法和内容,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对数学知识进行发散性、开放性、深度性思考,使学生真正感悟到知识背后的深刻内涵,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意识,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J].读写算,2021(27):21-22.

[2]吴惠栏.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24):165-166.

[3]吕应洁,田利萍.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研究[J].吉林教育,2020(28):50-51.

[4]白艳哲.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6):10-11.

[5]范勇.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林区教学,2022(06):113-115.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