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声韵角度重新审视《江雪》的意境

2023-06-26 22:53马钰
课外语文·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江雪声韵韵脚

马钰

我们知道,古诗大多短小精悍,读起来娓娓动听,节奏和谐,颇有韵味,所以我们喜欢诵读古诗。《江雪》这首诗用独特的韵脚以及特殊的创作背景刻画了一个寒江溯雪的渔翁形象,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名作,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此诗为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所作,所以或多或少能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哀愁。那么这首诗到底好在什么地方,能够成为经典流传千年呢?我们不如从诗的韵律入手,一起来赏析这一经典。

其实汉语言本身就带着韵味和乐感,因此中国古代诗歌从创作之日起就是具有声韵的。在我国一些方言区域里,同样的一种方言会有多个不同的声调,本地人讲话的声调就像唱歌似的,起起伏伏,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我们也知道,《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已经开始密集地使用韵脚了。一般来说,诗歌句句都会押韵,诗人们要通过声调赋予诗歌音律的美感。随着诗歌艺术的不断发展,诗歌开始讲究隔一句再押韵,或者是按行数进行押韵,避免出现韵脚重复的现象。在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理论,当时的大部分文人都按照这一规则进行诗歌创作,形成了相应的体系。到了唐代,大部分诗人都遵从诗韵,宋代以后,诗人们大都采用唐诗的韵部。

一、古诗的用韵特征

总体来说,中国的古代诗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体诗,一类是近体诗。近体诗用韵的主要特征就是两句一个韵脚,并且是偶尔押韵,首句用不用韵脚都可以,但是一般押韵也只押平声,不能换成别的韵脚,这是律诗要遵守的原则。在《江雪》这首诗中,三个韵脚字就是“绝”“灭”“雪”,这首诗歌短小精悍,如果按照近体诗歌的原则和要求,它的首句已经入韵,格律应该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是这首诗所押的韵脚字不是平声。“绝”一字出自《广韵》,情雪切,入薛从;“灭”一字出自《广韵》,莫列切,入薛明;“雪”一字出自《广韵》,相绝切,入薛心。由此可以看出,“绝”字从母薛韵入声,“灭”字从母薛韵入声,“雪”字从心母薛韵入声。这三个字都是属于入声韵中的十七薛韵。我们知道近体诗歌中只押平声韵,在四声中,平声为平声韵,上、去、入三声就都是仄声韵。所以据此看来,柳宗元的这首《江雪》违反了当时诗人文人创作诗歌的规则和要求。那为什么会不符合要求呢?是因为诗人不知道当时有这个要求,还是诗人通过这种方式想要传达什么其他用意?

二、《江雪》入声韵运用的背景

从诗人的背景来看,柳宗元在21岁时高中举人,中的还是相对困难的进士科举人,当时,跟他同一年及第的还有大诗人刘禹锡和元稹,可见柳宗元作为进士,对作诗的要求肯定是十分清楚和明白的。所以同学们就要思考,为什么诗人要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安排诗歌的声韵?根据历史资料,柳宗元在参政几年后,因为主动参与了永贞革新而和同僚们一起被贬官。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柳宗元应该听诏立行。无奈的他只能带着老母亲一路南下,原本是被贬到邵州,结果还在路途中就收到了被贬永州的诏书。这对柳宗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他由意气风发的少年朝官被贬成了罪人。况且柳宗元在永州的职务是一个闲差,根本不能直接干预朝政上的事务。

当他到达永州后,既没有公务要办理,又没有官舍可以居住,就像囚徒一般。巨大的落差和挫折让柳宗元此刻的内心十分愤怒和不满,所以他在被贬路上还曾写过其他诗歌来表达自己当时的所想所思。在这些诗篇中,他批评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腐败士气,感叹自己的正义和忠贞无处发挥。其间更是追忆了屈原的风采,认为屈原是一位把自己的终身献给改革事业的政治大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屈地斗争、不懈地奋斗,对国家和君主忠心耿耿,是难得的治国人才。但是,由于当时朝野中小人当道,楚王昏庸,亲小人远贤臣,所以屈原被陷害贬谪到边远之地,受到了极大打击。但是他报效国家和效忠君主的志向从来没有改变过,后来听到楚国被灭的噩耗后,他的理想破灭,于是以身殉国,投汨罗江自尽。柳宗元觉得屈原是自己在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所以在自己的诗文中大力赞扬其正义和坚贞不屈的精神,这也是诗人自己理想的表露。

三、《江雪》入声韵的用法和作用

此时的柳宗元政治上失意、生活上穷困,老母亲陪着他到永州半年后,就因病去世,国家的忧愁、母亲的病逝、自身的忧愁,种种情感集中在一起。他的心中有着无限的哀伤和凄凉,这就是《江雪》这首诗创作的心理背景。诗人被困在边远异地,没有人听他诉说,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词中,短短20字,句句有力,字字绝唱。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荒凉的雪景图,也正对应着诗人当时的人生境遇。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柳宗元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自己在官场的孤獨。但是在经受了这样的孤独和世态炎凉的打击后,他并没有消极和颓废。就像诗中描述的那位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寒江渔翁,即使在天气寒冷、万物萧索的时候,也稳稳地坐在孤舟上不慌不忙地钓鱼,目光中透露着坚毅。这样的恶劣天气,哪会有鱼儿上他的钩?可以看出诗人是在影射自己,他其实就是寒江中的“渔翁”,他想钓的不是鱼,而是对人生的希望,对理想的执着。他在困境中表现出的坚毅、勇敢、顽强和执着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被贬的这些年成了自己生命中闪闪发光的珍贵时刻。

《江雪》这首诗,独特的韵脚和诗歌表现的内容是和谐的,结合诗人当时面临的困境和身处的政治环境,诗歌中塑造的寒冷寂寥、万物萧索的冰冷氛围与入声韵十分相配。相反,平声韵中的“哀而安”与诗人心中那种在困难面前依旧坚持自己美好理想的坚毅和勇敢是不相匹配的。此外,这首诗的入声韵也与作者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当时柳宗元和好友韩愈一起领导了古文运动,也表现出他是一位敢于突破传统、怀疑经典,能够推陈出新,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同时,柳宗元和好友刘禹锡又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其唯物思想与当时社会中的主流思想大相径庭。

柳宗元是一个关心政治、关心百姓,正直忠义、勇往直前的学者,所以在创作《江雪》这首诗时,他大胆地采用入声韵的字作为诗歌的韵脚,表现自己心中的孤独哀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有学者曾经这样评价,说他在寒江中的独钓是那么孤独、那么倔强,但又凝聚着无限期望,这也是这首短小精悍的诗歌能够成为千古经典的重要原因:诗人打造的孤独却坚定勇敢的渔翁形象,给许多在官场上不得意的士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们起到了鼓舞作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我们能看到创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情感,这便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江雪》一诗突破当时诗歌的用韵原则,采用入声韵代替平声韵,一方面是与诗歌表现内容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映射了诗人突破传统、敢于挑战的人格魅力,反映了其内心对挫折的不屈服和对理想的勇敢追求。

猜你喜欢
江雪声韵韵脚
江雪
当代诗词史稿(十二)——声韵改革成果概览
江雪
江雪
《花间集·更漏子》韵脚国际音标及韵腹整理札记一则
江雪
《笠翁对韵》韵脚分析
韵脚怎么押?
中国诗歌声韵演变发展略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