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思维要点的转化策略

2023-06-27 15:29黄梓健明玉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

黄梓健?明玉华

摘 要 针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本文进行了以下探讨:从语文课程标准入手,关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思维发展的相关要求;厘清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要点及其转化思路;为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要点在实际教学中的转化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逻辑思维 批判性思维 思维转化

总的来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表现为学生需要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和同一律、矛盾律等思维规律,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一、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学习要点及转化思路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能力,就必须考虑将这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合理转化。

首先,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运用逻辑规律和方法在概念、判断和推理方面进行判断。另外,辩证思维是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进行说理论证时还必须考虑世间万物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要以辩证思维模式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其次,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在这里,批判性思维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思维技能,更是一种态度。所以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气质(习性),二是熟练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这种技能是建立在逻辑思维规律和方法之上,同时指向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技能。

二、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要点转化策略

1.细读与理解文本

批判性阅读需要学生回归文本,获取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或明或隐的观点、文章的说理思路、论证方式等。所以,学会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是细读文本、理解文本。下面重点说说论证方式的理解。

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演绎推理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个别)的推理过程,从普遍的论断出发,推导出个别结论。归纳推理则刚好相反,是一个从特殊(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从个别的例子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演绎推理具有确定性,只要前提正确,那么结论就一定正确。归纳推理则不然,无论你列出多少有代表性的证据,也只能说明你的结论可靠性高,而不可能到达演绎推理那样的确定性。

语文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很多其他的论证方式,比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其实都与演绎和归纳推理关系密切。

2.重视质疑与实证

理解是质疑的基础,而质疑与实证又往往是新智慧生发的前提。在思辨性思维教学中,要紧紧握住“质疑”与“实证”两个关键词,二者始终贯穿整个思维过程。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否清楚明确

强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清楚明确是为了在整个论证过程中,对概念的使用始终保持在同一层面上。对概念定义的前后不一容易使论证走向无意义的境地,出现意义模糊、偷换概念、前后矛盾等情况。

明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是我们常说的下定义。最典型的下定义方法就是“种差+属”,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当然还有其他方法,如举例定义、描述定义、操作定义、同义词定义等等。不同定义的方法适用不同情况。

(2)理由是否足够充分

论证过程是通过观点和理由之间严谨的逻辑关系得以呈现的。所以理由或论据是论证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如何保证我们使用的理由足够充分?答案有两个,一是理由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二是理由是可以检验的。它是基于事实或实践经验的。

(3)论证逻辑是否严密

提到思辨性思维教学,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观点要新颖、严密、深刻。证据要充实,最好正反都要有。但是偏偏最重要的论证过程或者说逻辑推理方式不说或者说不清楚。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变成了简单的论点加举例子。更可怕的是论据的选择是适合我的就用,不适合的一概视而不见,这样的论证是很容易被人一击即溃的。我们不能只用理由来代替论证,论证才是整个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核心。论证是否严密直接关乎作者主张的说服力。

3.综合反思与评价

思辨是一个理解、质疑、实证的过程,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与评价,确保我们的思考愈趋理性清明,表达准确完善。

(1)文体意识

正常读者都不会以论证的标准去评判“白日依山尽”不合事实,因为诗歌是一种抒发个人情志的方式,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诗者,吟咏性情也”。为此,我们要学会把握批判性思维的作用边界,知道什么地方适合应用批判性思维,什么地方批判性思维不能干涉或成为不能成为主要作用手段。所以我们要有基本的文体意识。

胡勤老师以作品的目的和功能将作品分为实用类(新闻、传记、倡议书、政论文等)、科学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论文、科普文、学术随笔等)和文学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科学类作品强调逻辑理性,而文学类作品注重形象感性。同时我们清楚对作品的不同定位影响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郑振铎的《猫》,有些教师是当成散文来教,有些则将其当作小说来处理,二者的教学重点和处理方式必然大相徑庭。如果教师想强调《拿来主义》在文学性方面的表现,例如高超的讽刺艺术,那么大可不必在意里面每一句话是否都是真实有理据。但是如果作为议论文的范本,就不得不细究文本的论证逻辑、论证方式是否合理等。

(2)寻找多元角度

前面的论述更多是着眼于特定立场的论证来进行分析,包括概念的内涵是否清晰,理由是否足够好,逻辑是否严密等。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到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意见可能是不一样的,是基于不同立场的。而立场和站位又会影响看问题的角度、证据的选取和解释等。比如“三苏”都写过《六国论》,针对的是同一历史事实,都有不同理由依据来支撑自己的结论。然而三者结论各异,究其原因,还是三者立场不一。保守和偏见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当我们坚信一个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倾向于寻找支撑我们观点的事实,忽略或故意避开对我们不利的事实。这样不但影响了我们对事实的判断,也会给我们的论证留下漏洞。

所以,完善一个论证的好方法就是寻找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如果我们在论证过程中考察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我们就更有可能突破看问题的角度,才有可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这也是辩证思维的本质要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这篇杂文中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一观点前先是批判了“闭关主义者”“送去主义者”和“送来主义者”三者的行为以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这种“先破后立”就是在考虑到会有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先批驳对方的观点,后顺势引出己方观点。对不同观点,不同理由保持开放的心态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

(3)注意分清逻辑谬误的无意识和有意识运用

无意识犯了逻辑谬误是错误推理的表现,在这里主要讲讲逻辑谬误的有意识运用。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愚弄他人或为谋取不當利益而有意识运用逻辑谬误,其出发点往往不是善意的。典型代表就是诡辩者,例如“白马非马”。另一种是高明的作家,他们有意运用逻辑谬误是出于作品人物的需要,为塑造人物个性添砖加瓦,其出发点是合理的,体现出作家高明的写作技巧。教材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经典例子。虽然他们在逻辑上说不通,但带来了出色的艺术表达效果。比如《祝福》中四婶连续多次阻止祥林嫂在祭祀中帮忙,原因竟是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是一个“不干不净”的女人,她做的饭菜祖宗是不吃的。还有鲁四老爷听闻祥林嫂死后埋怨了一句:“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事实上祥林嫂和“不干不净”没什么联系,其丈夫的去世也仅仅是意外。祥林嫂什么时候死和她是不是谬种也没什么因果联系,在这里都是犯了强加因果的逻辑谬误。但这些话以鲁四老爷的口吻说出来却显得那么自然,印证了鲁四老爷的封建大家长作风,丰满了其冷酷、保守、封闭的人物形象。

(4)借助思维工具完善论证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当在论证中发现缺陷时,我们就需要去完善。

我们看一下统编高中必修教材上册《劝学》(节选)这篇文章。初步梳理其论证可得到下图。

从上图看出,《劝学》的论证逻辑是比较严谨的。从“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围绕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有层次地阐述。虽然在论证方式上主要采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但句式整齐、文气斐然,读起来朗朗上口,道理更是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性。当然,《劝学》(节选)的论证不是完美的,一些比喻论证的说服力不强,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就过于牵强。另外,如果我们参考图尔敏论证模型就会发现其缺少反面的论证。我们可以怎么完善论证?其实《劝学》的原文就有,对于不学习会怎么样,它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可惜这一段在教材修订时没有选入。

(5)关注时代背景与思维差异

如果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古代优秀思辨文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大多感染性极强,距离真正的“思辨”好像还有比较长的距离。这些经典说理文章虽然逻辑不够严谨,但是我们要学会用联系和全面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要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站在作者的位置思考问题,理解其表达方式,指出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比如在教授《六国论》的时候,经过论证得出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站不住脚。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文章的观点存在明显破绽,那么此文为何依然能够成为古典名篇?这个时候就要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写作目的。原来苏洵的《六国论》并非就事论事地评价六国灭亡的原因,而是有目的地借题发挥,警告当政者对辽和西夏的贿赂政策会带来无穷祸患。另外,这些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审美和人格的养成发挥着重大作用。

〔本文系2021年度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PISA阅读素养视域下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C2021-S7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黄梓健,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明玉华,广东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实施对策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与学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浅析例题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