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景中共鸣,于细节处共情

2023-07-06 13:19袁晓莉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聚焦语文要素朗读

袁晓莉

【关键词】语文要素;叠加;聚焦;再现;朗读

“场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情景”,“细节”的解释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一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一篇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语文要素的训练循序渐进,《慈母情深》要求学生采用边读边展开想象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通过想象感受场景蕴含的情感。《父爱之舟》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与关键词,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由展开想象到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方法的指导呈阶梯式递进,让学生直面文本,感受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是让学生运用从前两篇精读课文中掌握的阅读方法,体会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两篇精读课文对语文要素的训练呈螺旋式上升之态。《父爱之舟》是该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与父亲有关的一件件往事,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蕴含在难忘的场景与细节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该单元语文要素的序列进行训练,利用“含义深刻的句子”“关键词句”“画面”等,引领学生涵咏文字,体会文章中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将课后练习巧妙地融进课堂教学中,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师可以课后练习一“默读课文,说说‘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

一、拓展资料,化抽象为具体

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句子和词语是一种阅读方法。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适时、适度地补充资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课文第四段讲了父亲带“我”逛庙会,给“我”买热豆腐脑吃,回家还亲手为“我”制作了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中,“唯一”和“最珍贵”表达了作者对万花筒的喜爱之情。“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中,“抽象美”和“启迪者”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先出示万花筒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万花筒丰富多彩的图案和千变万化的色彩,接着拓展吴冠中的作品内容、作品特点及其取得的成就。拓展的内容渐次丰厚,引导学生明白:是深沉的父爱唤醒了作者对世界的热爱,这深沉的父爱是对作者精神的滋养。

课件出示句子:

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

(教师指名读句子)

师:谁来谈一谈对“唯一”和“最珍贵”的理解?

生:“唯一”是只有一个。

生:“最珍贵”是非常珍贵。

师:家境贫寒,父亲舍不得为“我”买玩具,亲手为“我”制作万花筒,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齐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课件出示万花筒图片)

师:万花筒千变万化,色彩缤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组万花筒图片。

师:正是这千变万化的图案和繽纷的色彩唤醒了作者对这世界的热爱。作者孜孜不倦,在艺术之路上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为学贯中西的著名画家。

(课件出示吴冠中的作品,介绍吴冠中作品的内容)

师:吴冠中的作品中常有白墙黛瓦、湖泊池塘、小桥流水、烟火人家,这澄如明镜的江南景象是他心中永远的乡愁!父亲亲手做的万花筒,是对他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

(女生齐读“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课件出示吴冠中作品的图片,介绍吴冠中作品的特点)

师:吴冠中的作品多元复杂,融贯中西,对美有极致的追求。父亲亲手给他做的童年唯一最珍贵的万花筒,是对他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

(男生齐读:“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课件出示吴冠中的简介)

师:吴冠中潜心作画七十年,扎根祖国,苦恋家园。父亲亲手做的万花筒,是对他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

(生齐读“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师:深沉的父爱唤醒了作者对美的热爱。在父爱的滋养下,吴冠中不断成就自我,最终成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

三次拓展,三次出现“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学生阅读资料,带着阅读感悟读句子,对作者情感的认识逐步化抽象为具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内化了语言。

二、前后勾连,叠加场景与细节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将一幕幕场景与细节回放,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实现学生、教师、文本、教材编者、作者之间的对话。教师可借助课后练习二第一小题将饱含深情的鲜活的语言转化为画面,然后提问: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新滋味”指的是什么?以“新滋味”为切入点,可以让学生联系前文,体会场景描写与细节描写中蕴含的父爱,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课件出示句子: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指名读)

师: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作者想起了父亲的爱,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他想起了哪些场景?

生:想起了第一次住旅店,父亲心疼“我”,动心要给“我”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

生:想起了逛庙会时,父亲领“我”吃热豆腐脑,回家还为我糊了一个万花筒……

生:想起了雨雪天路滑难走,父亲背着“我”上学……

小结:如今,父亲又为“我”凑钱缴学费……“我”感受到了父亲的艰难与伟大。“我”哭了。

师:这“哭”是什么?

生:是对父亲的感恩。

生:是对父亲的心疼。

生:是暗自下決心努力学习,报答父亲的爱。

师:这真正的“哭”是对父亲的感恩与心疼,是暗下决心,将来报答父亲的爱。这“哭”是新的成长,这“哭”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教师运用品味场景描写与细节描写的方法,引导学生统览全文,深度学习,与作者共情,理解“新滋味”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成长。这有效地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三、展开想象,聚焦场景与细节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场景,展开想象,将饱含深情的语言转化为画面,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课文第四自然段有这样一段文字:“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庙会上的热闹场景与父子的饥饿贫穷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吃的,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心疼;父亲觉得“我”委屈,给“我”买了一碗热豆腐脑吃,自己却舍不得吃,父子情深跃然纸上,读后让人潸然泪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该段描写,展开想象,反复诵读,体会父爱的真挚与伟大。

课文第五自然段写了这样的场景:“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雨雪天,父亲背“我”上学的情景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父亲的衣着和动作“我”记忆犹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下雪天是怎样的场景?下雨天是怎样的场景?体会作者对父亲的爱与思念。

课文第九自然段这样写:“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为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父亲弯腰低头为“我”缝补棉被的背影在作者心中“永难磨灭”,以此为契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不顾撑船摇橹的劳累与辛苦,为儿子缝补棉被的质朴与伟大。

四、首尾呼应,再现场景与细节,升华感情

课文开头写道:“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结尾这样写:“……醒来,枕边一片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体会作者的写法,在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文章的开头、结尾回归到课题,作者寓情感于场景描写、细节描写中,教师画龙点睛,对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方法的指导润物无声。

教师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结合学情,关注场景描写与细节描写,多维度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再带着感悟多次诵读,这既落实了本单元语文要素,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聚焦语文要素朗读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