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创新:面向复杂问题求解的系统性设计思维

2023-07-11 00:49梁罗丹张凌浩通讯作者
艺术设计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创新者愿景框架

梁罗丹 张凌浩(通讯作者)

随着全球联系的不断加强,资本、物质、信息以前所未有的活跃度流动,在带来新兴联结与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复杂问题与挑战。设计具有“造物”“整合”与“行动”属性,成为人们应对复杂挑战的工具之一。它支持人们通过设计来理解、阐释并转化复杂的关系;支持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构建策略与机制,从而引领创新实践。①经过多年探索,设计的能动力已经被广泛认可,设计师不仅通过行动改变了当下情境,还开始探索运用设计方式来应对未来的复杂挑战。②其中著名国际设计学研究者(美)唐·诺曼(Don Norman)、(美)肯·弗里德曼(Ken Friedman)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合作提出了《DesignX》宣言(2015)③,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School of Design)提出了“转型设计”概念(2015)。两者均强调设计融合与行动概念,号召设计介入复杂系统以应对未来挑战。不同之处在于,DesignX 主张分化复杂问题并通过渐进优化的方式来干预系统;转型设计则强调愿景驱动并设计迭代来促成系统的转型。④尽管两者提供了设计方向,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复杂趋势仍需介入新兴的设计方法与思路。

框架创新(Frame Innovation)是由悉尼科技大学设计创新教授、设计思维研究者(澳)吉斯·多斯特(Kees Dorst)于2011 年提出的一种设计思维方法,为的是应对更具开放化、复杂化、动态化、网络化特征的复杂问题,其目的是通过“框架介入”设计求解推理,来达到扩展问题情境、创新范畴和提升设计求解的能力。其在创新行动上,则强调渐进优化、愿景驱动及设计迭代。本文旨在分析框架创新的方法,通过系统性创新与设计思维创新的视角,来呈现该方法本身所隐含的系统干预、设计行动与意义创新思路,以说明框架创新在应对复杂问题上的潜力。

一、适用于设计范畴扩展的框架创新

1、框架创新的起源及发展

设计在被人们逐渐用于处理复杂问题后,其领域与范畴也得到了大大扩展。领域扩展表现为设计思维及实践已逐步被其他学科、领域所采纳,并被应用于解决跨学科、跨领域以及跨组织等系列复杂问题。范畴扩展表现为设计产出逐渐摆脱以物质为载体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为应对设计扩展趋势、提高设计求解的适应性、丰富求解产出的可能性,多斯特(2011)基于设计思维,提出了设计溯因推理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框架创新求解模型。⑤其中“框架”指结构化处理信息的方式,起梳理并呈现求解推演中关系假设的作用。框架被纳入设计溯因推理,不仅有助于扩大问题情境,呈现丰富的创新可能性,还能清晰地展现求解假设线索。⑤后来多斯特将框架创新求解模型与多年的设计实践(荷兰青年设计师基金会YD 及澳大利亚反犯罪设计中心DOC)相结合,提出了具有九项步骤⑥的框架创新方法,撰写了《不落窠臼:设计创造新思维》⑦(FrameInnovation:CreateNewThinkingbyDesign)一书,详尽阐释了其具体方法及应用。

框架创新方法提出后,多斯特进一步思考了其方法的创新机制(2018),提出充分的设计行动有助于孕育新兴创新的观点和四层行动策略,即:探索目标价值、选择行动原则与策略、选择方法工具、展开具体行动。⑧除了设计本身,创新过程中的反思也是多斯特关注的重点,⑨主要研究内部创新反思带来的创新迭代与涌现(2019)。在最新的研究中多斯特将框架创新看作一种新兴的设计范式⑩,它能提升设计本身应对复杂的能力,使设计创新成为一项能根据时间及环境变化不断进化迭代的动态系统(2019)。除多斯特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框架创新,其中丹麦奥尔堡大学的IT与设计技术学院的路易丝·穆勒·哈斯( Haase Louise Møller)及琳达·努·劳森(Linda Nhu Laursen)将其运用于探讨创新的语境扩展与意义的构建(2019);⑪而荷兰代尔夫特工业设计学院的(荷)米克·范德比耶尔·布劳威尔(Van der Bijl-Brouwer Mieke)则分别从公共与社会创新领域(2019)⑫与系统创新领域(2020)⑬,探索了框架创新的效用与运用策略。

2、框架创新求解模型及其创新方法

多斯特的框架创新求解模型源于设计溯因推理,是设计溯因求解模型的优化与扩展(图1),体现在起点、假设与推演三个方面。

图1:框架创新求解模型构建,来源:基于多斯特理论,作者自绘

(1)起点:框架创新的求解起点由设计溯因的“目标结果”扩展为“目标价值”,扩展提高了求解创新的模糊度与兼容性,支持产出更丰富、自由的设计结果。

(2)假设:框架创新在“价值”(目标)与“如何做”(设计行动策略、功能设置)之间引入了框架构建。通过框架将“目标”与“如何做”连为一体。要求创新者运用“如果(目标)……那么(如何做)……”的句式进行假设,以促成整体描述和关键的隐喻生成。

(3)推演:框架创新中“做什么”和“如何做”两者是相互依赖的,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求解过程中进行联动求解,即:在关键隐喻指导下联动工作策略(设计策略、功能设置)、推导具体设计对象。由于对象与策略的联动求解,问题框架创新呈现出“协同演化”的特征,表现为问题与方案的共同促进与完善。

框架创新是多斯特将框架创新求解模型与“专家级”设计实践⑭经验相结合所形成的创新方法,包括考古、悖论、背景、场、主题、框架、愿景、转变、整合九个步骤(图2)。“专家级”设计实践指对隐性问题情境具有清晰的认识,并有成熟手段与策略应对的实践,其经验包括:开拓问题情境、确立主题、创建架构、协同演化、培育话语。⑦“专家”经验与框架创新模型的结合,使框架创新具有从思维层、行动层到组织层的完善考虑。⑮具体表现为,扩展了对问题情境的调研、梳理与开发,以深入创新情境;引入了多方利益价值、创新边界的讨论及创新主题的叙事推动,以辅助问题框架的构建;最后通过愿景目标及“话语”的引入(设计话语和社会性话语),提升了对创新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图2:框架创新方法的由来与具体内容,来源:基于多斯特理论,作者自绘

框架创新九步法为创新者提供了创新步骤与阶段参照,是理想的创新求解步骤。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框架创新是一项持续推进并演化深入的创新过程。⑦创新者需要根据问题情境变化,持续性地构建求解框架并进行设计求解,直至创新方案具体且清晰地呈现出来。具体实践通常会参照创新步骤展开,进行至“主题提取(步骤5)”与“框架构建(步骤6)”则会出现多种可能性方向,要求创新者细化假设并对比求解(图3)。为应对多重创新可能性与持续性所带来的演化,具体设计实践中的创新常围绕框架创新求解的演化过程展开,兼有创意的发散和收敛(以米克·范德研究为例⑫)。

图3:框架求解的演化过程,来源:Van der Bijl-Brouwer 《Problem framing expertise in public and social innovation》,作者转绘

框架创新九步法强调“创新”的步骤,而在具体设计实践中创新者则更在意框架创新求解的过程及演化。由于九步法的步骤过长,所以无法明确框架创新的重点与核心,还忽略了“框架求解”的特色,即运用框架分解细化问题、运用框架反思并验证推进创新的特色。因此,笔者重新梳理了框架创新求解模型与框架创新九步法,将框架创新步骤整合为五步(图4)。其中步骤1 为问题情境研究,步骤2 ~4 涵盖了框架定位、构建、细化、推演过程,步骤5 为创新整合。在框架创新五步法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框架创新求解的演化模型,旨在通过演化模型展现可视化的框架创新过程(图5)。

图4:框架创新五步法,来源:作者自绘

图5:框架创新求解的演化模型,来源:作者自绘

我们在框架创新求解的演化模型中纳入了框架创新五步法。模型构建于问题情境,整体是以目标价值为导向,以创新主题划定的创新范畴与方向发散构建创新框架,其中框架与求解方案协同演化,以推进最终方案的生成。演化模型能为创新者提供可视化的创新发展图景,展示了创新推演的线索和过程。它能帮助创新者形成对设计问题的整体宏观认识;能帮助组织不同要素与资源,以支持探索多种创新求解方案;还能详细展示创新推演的发展与深化过程,支持每阶段的迭代、验证和反思。

二、具有系统创新特质的框架创新

框架创新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作用与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并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系统创新即将设计对象视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有序整体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规划与设计⑯。我们可以在框架创新求解演化模型(图5)中看到方法直观的“系统创新”特征,在框架逐步演化推进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系统结构的基础,并随创新推理过程逐步完善成形。框架创新的系统性特质集中体现为步骤2 ~4(图4),即“主题提炼”“框架构建”“逐层细化”与“联动分析”四个方面,分别对应系统的四大基础(边界、定义、结构、关系)。

1、主题提炼,划定系统边界

在框架创新过程中,“主题提炼”是划定系统边界的创新性步骤。系统边界有助于创新者理解并定义系统,是构建创新系统的基础。只有明确了系统边界,创新设计实践才能拥有具体范畴并有所聚焦。框架创新主题的提炼是创新者对问题情境进行调研、分析后得出的概括性描述。一般主题提炼会提取2 ~3 个主题方向,在具有创新收敛的同时又能保障一定的创新多样度。2 ~3 个主题方向覆盖了后续创新的可能性范围,在框定了创新范畴的同时也明确了创新边界。

主题提炼相对于抽象的系统边界定义更为具体直观,主题所具有的隐喻和传达特性能够使创新者更好地整合信息、辨明系统要素联系,以促成不同创新空间的形成。以 YD “外出的女儿”项目为例⑰,埃因霍温市区的斯川图艾因德街道是青少年热门的聚会场所,青少年时常在夜间骑行从郊区到市区与朋友聚会。青少年的夜间聚会和骑行引发了家长的广泛担忧,要求政府介入改善。设计师经过调研提炼出了相关的主题,包括“应对风险”(避免危险情况发生)、“责任提升”(提升女孩的安全意识)与“来往交通”(通过交通服务减少安全隐患)。该系列主题确定了后续的创新方向,帮助政府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开展了创新行动,孕育了后续求解框架与应对措施。

2、框架构建,形成系统定义

框架创新的系统性创新特质还体现在其“框架建构”上。框架构建实际上形成了一套针对问题情境的求解系统。其中“价值”是指构成系统的目标要件,“如何做”是系统的关系要件,“做什么”是系统的要素要件。⑦框架求解,即通过联结目标要素和创新者假设的系统关系(“做什么”)来形成系统,基于调整关系对系统进行干预并推演出相关系统要素的创新过程。求解系统能帮助创新者形成模型思维。模型思维在设计求解的过程中能呈现系统的运行及动态变化,帮助创新者认识问题、掌握问题表现,帮助创新者通过系统表现推演创新的可能性。以DOC 的英王十字街项目为例⑱,这条500 米的街道每临周末总能吸引大批年轻人,大批人涌入为其带来了系列犯罪问题,使其成为夜间犯罪的集中点。政府长期的犯罪打击和惩戒并没有带来治安提升,反而使得受拘捕的人数增加。为了应对问题识别模糊的状态,设计师在“组织改善”的主题下,尝试以同样具有潮汐性特征的“音乐节”模式构建创新框架:“如果英王十字街每周周末有“音乐节,那么……”(图6)。这就要求创新者以“音乐节”的关系来理解问题情境;借用“音乐节”的组织管理方式切入具体问题;通过演绎推理验证框架构建是否合理有效,进而推进系统要素创新。

图6-1:悉尼的国王十字街区,设计师试图将街区的周末看做“音乐节”,多斯特对案例的介绍,来源:httpsthisisdesignthinking.net201605designing-out-crime

图6-2:悉尼的国王十字街区,设计师试图将街区的周末看做“音乐节”,多斯特对案例的介绍,来源:httpsthisisdesignthinking.net201605designing-out-crime

图6-3:悉尼的国王十字街区,设计师试图将街区的周末看做“音乐节”,多斯特对案例的介绍,来源:httpsthisisdesignthinking.net201605designing-out-crime

3、逐层细化,组织系统结构

框架创新的“逐层细化”是通过持续性的假设将目标问题细化落实的过程。在逐层细化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形成了结构化系统组织。其中对资源、要素在不同创新方向下进行整合,便形成了系统的横向结构;根据求解进程逐步将资源、要素细化,就形成了求解系统的纵向结构。整体结构能反映创新求解的发展过程,呈现不同资源及要素的组织演进关系。

结构化组织能帮助创新者整理并筛选创新资源与信息,支持创新者尝试不同的资源要素整合,探索创新的多元可能性;还能支持创新者聚焦原初假设并细化求解,并结合设计实践的推进调整问题假设,实现设计问题与创新方案的共同发展。以DOC 组织应对试衣间衣物失窃的项目为例⑲,为解决衣物失窃问题,设计师尝试将社交因素引入试衣环境。他们通过社交因素来提升试衣间的透明性,以减少因保护隐私而产生的失窃行为,同时提升了购物体验,留住了实体顾客。其最开始构建的问题框架即:“如果试衣空间是社交场所,那么……”、后逐步发展为“如果试衣过程与社交过程结合,那么……”“如果通过社交展示试衣效果,那么……”“提供决策推荐……”等细化问题。最终,创新方案不仅解决了衣物失窃问题,提升了实体购物体验,还揭示了未来衣物零售服务发展的新兴可能性。

4、联动分析,分析系统关系

框架创新的推进需要对求解方案进行“联动分析”,联动分析实际上是分析创新方案在系统内部的具体关系,通过关系讨论达到验证创新方案并促进方案进化的目的。关系分析包括系统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分析。整体性要求回顾方案的创新轨迹,分析方案对原初求解目标的回应;相关性则需要对比,即将求解方案与同层级间的创新方案进行对比。

求解方案的系统关系分析,能触发创新团队的内部对话、评估与反思,形成创新的分段式评估、迭代与修订。其中,整体性分析能帮助创新者明确方案的推演与生成关系,形成对创新方向的理解与修正;相关性分析则能验证方案的创新效益,帮助创新者收敛创新方向,形成深化推进策略。以InWithForward组织的Kudoz 项目为例⑳,项目旨在减少有认知障碍的年轻人的孤立问题,后演化为针对有认知障碍的年轻人设立的社区学习平台,并在国际上屡获大奖。研究者米克发现在推进创新过程中,团队均基于问题框架模型对解决方案进行了积极的分析和讨论(图7)⑫,创新方案有对“减少孤立”目标的回应,也尝试基于目标进行多样化发散,并通过平行方案比较收敛创意。关系分析加深了团队对预设问题的理解,支持其细化调整与修正创新方向。促进了Kudoz 项目创新目标的转变,使创新的展开更为明确、清晰。

图7-1:InWithForward 的Kudoz 项目讨论与展示,来源:InWithForward 官网Kudoz 项目

图7-2:InWithForward 的Kudoz 项目讨论与展示,来源:InWithForward 官网Kudoz 项目

三、推动框架创新的设计思维

在构建框架创新方法时,多斯特引入了设计溯因推理求解与专家级设计实践策略(同图2),可以说框架创新方法构建于“设计思维”理论之上。同时,不论是多斯特的框架创新九步法,还是笔者优化后的框架创新五步法,设计思维均贯穿于整体创新步骤之中,体现了由认识到定位、发散、创新等系列步骤。综合设计思维创新视角与框架创新方法,我们认为设计思维与框架创新对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供了溯因求解推理,促成了创新推理范式;(2)提供了嵌入真实情境的系列设计行动(如:研究、洞察、实践、反思、表达等),建构生成了相应创新,推动了创新在情境中的协同演化;(3)提供了展望性的愿景与创新话语,形成了全新的意义与价值内容。

其中,设计行动和设计话语在设计过程中是相互推进、促成创新生成的关系。设计行动能使得创新者获得情境反馈以及相关创新素材,能帮助形成创新话语(愿景构想以及相关创新策略)。创新话语在创新过程中不仅能具体指导创新行动,引导相关设计实践的开展并帮助完善创新,助力最终创新方案的形成与呈现;还能帮助连接社会并构建新兴意义。㉑

1、促进框架创新推理范式的形成

框架创新中的求解模型来源于设计思维,是由设计溯因推理模型经过拓展而生成的(同图1)。设计溯因推理的“假设——求解”方式,与持续性的迭代验证过程,不仅影响了框架求解的具体展开,还引入了系统创新思维,并促进了具有系统特征的求解框架的构建,最终形成了创新求解的演化模型(同图5)。可以说,设计思维奠定了框架创新的基础,促成了具有系统性创新特性的框架推理范式的形成。

2、行动建构创新并推动创新演化

设计思维擅长处理设计行动与现实情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创新者在情境中的具体实践与反思,能辅助问题得以“驯良”,㉒促进创新的产生。具体的设计行动将深入框架求解结构,在系统思维整合的基础上,利用创新者的主观经验与行动力量,推进求解方案生成并促进其进化成长。其中,研究、洞察、实践、反思与优化等一系列行动步骤,能帮助创新者拓展问题情境、形成创新主题、生成置入化创新、推动创新协同演化。

(1)拓展问题情境

创新者在情境展开的“研究”中,拓展了框架创新的问题情境。框架创新所要处理的复杂问题切实存在于现实之中,它与情境中各要素密切关联并相互影响。扩展问题情境的“研究”要求创新者深入真实情境,展开一系列的行动,这包括:溯源问题发展历史、分析隐含的冲突与矛盾关系、了解问题关联要素及宏观背景、了解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等。系列研究能让创新者浸入问题情境、抛弃固有的经验与认识,并以新兴的视角去深入问题,了解问题的表现、动态与影响;同时,研究还引入了新兴要素与多元利益价值,为框架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空间。

(2)形成创新主题

创新者通过对情境内容的“洞察”,形成了框架创新的系列创新主题。在框架创新中,创新主题能将真实情境现象的内容转化为创新机会,能承载目标价值并整合情境中的创新要素与资源。具体的“洞察”行动要求创新者深入问题情境,通过创新者(专家)的主观分析及内部讨论,提炼并归纳情境现象,并形成系列的创新主题。系列创新主题能为框架创新划定创新范畴,促进情境要素与资源整合,推动后续创新框架的构建。

(3)生成置入化创新

创新者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能促成创新生成。创新实践是将求解框架转化为实际求解行动的过程,是验证求解假设并推动求解发展的重要步骤。具体的“实践”行动要求创新者在主题引导下综合情境关系并构建创新框架,根据框架线索整合情境内容并尝试构建求解方案(原型或是初级方案)。方案应该集合了本地的情境资源与需求,具有较强的本土性和适宜性;由于情境拓展,方案还引入了新兴资源与关系,能产生全新的互动与链接,为创新带来积极的转型机会。

(4)推动创新协同演化

创新者在情境中的“反思与优化”,能促进创新在情境中进行迭代与演进。面对复杂的问题,框架创新求解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次细化、渐进推进,以完成创新整合。具体的“反思与优化”行动,要求创新者在真实情境下观察并分析求解方案的具体效益和影响,总结相关实践经验,从中提取创新策略、创新机会与深化方向。“反思与优化”能加深创新者对求解方案的认识,在求解行动的基础上深化问题理解,达到进一步深化创新假设并推动求解演化与成长的目的。

3、生成全新的意义与价值

设计思维除了为框架创新提供了设计溯因求解逻辑和整合情境内容的创新行动,还能带来面向未来的整合及变革力量,为框架创新带来全新的意义与价值。其中意义与价值的生成,一方面来源于框架创新中的“未来愿景”建构,另一方面源于创新过程中的“创新话语”。两者均为设计行动提供了关键预期、创新策略与远景规划,能转化情境资源并推动创新者“向前思索”。在两者相互作用下,框架创新具有了较强的变革与未来属性,能在复杂语境下形成新兴的文化与价值。

(1)未来愿景建构

愿景是由创新者综合创新框架(创新假设)与情境中的创新线索而构建的、面向未来的全新情境,其构建于“框架建构”之后和“求解实践行动”开展之前,要求创新者基于框架与情境内容展开构想讨论,筛选创新主题;并在创新主题指导下,综合不同的视角与价值取向,来提取最具感染力的设计展望,进而为创新求解方案提供理想化的描绘,以形成创新愿景。愿景能帮助创新者形成一致性的创新目标,吸纳不同策略、组织内部创新协作与具体实践行动;能帮助形成对最终求解方案的创新预期,引导创新发展,并帮助设计者完善创新的细节与内容。

创新者通过愿景来承载新兴的理念与创新趋势,推动设计创新实践,将概念转化为实体性的方案。以IDEO 与罗技公司合作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项目为例,㉓在创新过程中,设计师创建了“鼠标变为摄像头”的愿景故事,通过愿景统一了低碳创新目标,即赋予塑料第二次生命(图8)。在愿景推动下,罗技不仅在新产品设计中引入了新兴塑料科技,改变了现有产品中再生塑料的使用比例,还建立了品牌产品塑料回收服务,最终形成了罗技低碳创新系统。

图8-1:IDEO“鼠标变为摄像头”愿景故事,罗技新兴低碳产品设计

图8-2:IDEO“鼠标变为摄像头”愿景故事,罗技新兴低碳产品设计

(2)话语与意义传达

创新话语包括设计话语和社会性话语。设计话语融合在创新实践中,是创新组织内部为达成愿景目标而设定的规划、策略。相关策略与规划集约了创新者们的主观洞见与创新经验,可以推动创新成长。它要求创新者重视内部的创新讨论,重视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推导,以及相关成熟的设计工具与方法。社会性话语则与最终项目呈现相关,是创新组织呈现设计与创新愿景的具体发声。其作用不仅能提升创新方案的影响力,扩大创新效益,同时还能传达观念、塑造信仰、引发相关反思等作用。㉔它要求创新者以叙事者的身份来呈现方案的愿景、意义和价值,运用不同的话语载体,包括产品模型、文化手册以及图片影片等进行表达与沟通,从而让目标人群感知新兴意义与价值,扩大创新影响。

创新话语能促成新的认同与想象,改变情境文化。以代尔夫特“青年大使馆”项目为例,㉕由于对成长的迷茫,青少年更喜欢在街头游荡。他们的游荡被邻里、社区、政府解读为“不务正业”。设计师通过与青少年一起讨论、协作,共同生成了新兴的创新话语,并以“才能探索包”和“在线平台”的形式落实了对该项目的创新。项目创新生成后,设计师结合线上、线下的活动宣传进行话语发声(图9),并通过创新话语使青少年看到自身的潜力,从而改变了邻里、社区的偏见,让青少年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图9-1:青年大使馆项目,来源《Positive Design Delft students design for our well-being》

图9-2:青年大使馆项目,来源《Positive Design Delft students design for our well-being》

图9-3:青年大使馆项目,来源《Positive Design Delft students design for our well-being》

四、结语:具有系统性设计思维的框架创新

框架创新整合了系统创新与设计思维,提供了一种由问题的复杂背景出发,通过定义求解空间、架构求解系统、结合设计行动与创新话语,并逐步验证了求解的创新方式。系统思维在其中能根据设计溯因推理逻辑来构建系统求解模型,帮助创新者理解复杂问题、分化复杂信息并梳理出可能的创新方案;设计思维在其中促成了框架创新求解推理范式,积极发挥创新者的经验与主观能力,并提供了嵌入真实情境的系列设计行动,以及展望性的愿景与创新话语。同时,二者在创新活动中又是相互协同的。其中,设计思维的溯因推理范式促进了具有系统特征的框架求解结构的形成;系统思维则为设计创新行动,提供了信息的分解与支持。可以说,具有系统性设计思维的框架创新,更擅长处理并整合复杂情境与复杂信息,以应对未来的复杂挑战,达成更具开放性与动态性的设计创新。

注释:

①(美)理查德·布坎南、(美)维克多·马格林编,周丹丹、刘存译:《发现设计》,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年,第57-59 页。

②娄永琪:《NHCAS 视角下的人机交互,可持续与设计》,《装饰》,2017 年第1 期,第66-70 页。

③ Norman,Donald A.,and Pieter Jan Stappers.DesignX:complexsociotechnicalsystems.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Economics,and

Innovation,2015,Vol.1,No.2,pp.83-106.

④ Irwin T,Transitiondesign:Aproposalforanew areaofdesignpractice,study,andresearch.Design and Culture,Vol.7,No.2,pp.229-246.

⑤ Dorst K,Thecoreof‘designthinking’andits application,Design studies,2011,Vol.32,No.6,pp.521-532.

⑥ Dorst K,Framecreationanddesigninthe expandedfield,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economics,and innovation,2015,Vol.1,No.1,pp.22-33.

⑦(澳)吉斯·多斯特著,章新成译:《不落窠臼:设计创造新思维》,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年。

⑧ Dorst C,Mixing practices to create transdisciplinaryinnovation:adesign-based approach,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2018.

⑨ Dorst K,Co-evolutionandemergenceindesign,Design Studies,2019,Vol.65,pp.60-77.

⑩ Dorst K,Designbeyonddesign,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Economics,and Innovation,2019,Vol.5,No.2,pp.117-127.

⑪ Haase L M,Laursen L N,Meaningframes:Thestructureofproblemframesandsolution frames,Design Issues,2019,Vol.35,No.3,pp.20-34.

⑫ Van der Bijl-Brouwer Mieke,Problemframing expertiseinpublicandsocialinnovation,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Economics,and Innovation,2019,Vol.5,No.1,pp.29-43.

⑬ Van der Bijl-Brouwer Mieke,Bridget Malcolm,Systemicdesignprinciplesinsocialinnovation:Astudyofexpertpracticesanddesign rationales,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Economics,and Innovation 2020,Vol.6,No.3,pp.386-407.

⑭ Dorst K,ReymenI.Levelsofexpertisein designeducation,DS 33: Proceedings of E&PDE 2004,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Product Design Education,Delft,the Netherlands,2004.⑮ 李云、傅晓云:《框架创新:吉斯多斯特的设计思维研究》,《装饰》,2020 年第11 期,第112-115 页。

⑯ 张凌浩著:《系统创新时代的设计思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年,第91 页。

⑰ “外出的女儿”项目由吉斯·多斯特(Kees Dorst)团队与荷兰青年设计师基金会(YD)合作,详情参见:(澳)吉斯·多斯特著,章新成译:《不落窠臼:设计创造新思维》,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年,第120-126 页,案例13:外出的女儿:公共领域的安全认知问题。

⑱ “DOC 的英王十字街项目”由吉斯·多斯特(Kees Dorst)团队与澳大利亚反犯罪设计中心(DOC)合作,案例详情参见“This Is Design Thinking.net”网站介绍的:https://thisisdesignthinking.net/2016/05/designing-outcrime/。

⑲ “试衣间衣物失窃”项目由吉斯·多斯特(Kees Dorst)团队与与澳大利亚反犯罪设计中心(DOC)合作,详情参见:(澳)吉斯·多斯特著,章新成译:《不落窠臼:设计创造新思维》,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年,第120-126 页,案例12:适者生存:信息时代的零售业。

⑳ “Kudoz”项目由国际社会设计创新组织InWithForward 设计并实践,详情参见:https://www.inwithforward.com/examples/kudoz/。

㉑ 鲍懿喜:《产品即媒介:从审美实践到意义建构的设计发展特性》,《艺术设计研究》,2022年第2 期,第89-94 页。

㉒ Schon D 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1983.

㉓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由全球创新公司IDEO 为罗技(Logitech)公司策划的低碳发展项目,详情参见https://cantwait.ideo.com/works/logitech。

㉔ 张黎:《话语如何设计:另类之物与沟通伦理》,《艺术设计研究》,2021 年第5 期,第58-64 页。

㉕ “青年大使馆”项目是代尔夫特积极设计学院 (DIOPD) 和英国乐施会的合作项目,详情参见:彼得·迪斯梅特(Pieter Desmet),《Positive Design: Delft students design for our well-being》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第29-33 页;具体项目介绍网页:https://diopd.org/embassy-of-youth/。

猜你喜欢
创新者愿景框架
冬日的愿景(组章)
框架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邓枫:“创新者”和“探险者”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WTO框架下
守正出奇话创新
是工匠,也是创新者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