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小学思政课堂
——以路北小学“我是路桥代言人”项目化学习为例

2023-07-12 07:14洪丽敏
关键词:代言人路桥家乡

洪丽敏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北街道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一、起:“塑料儿童”——童年生活缺失社会体验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时,笔者发现有个别学生对家乡一问三不知。

家乡,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可孩子却像生活在真空世界,对家乡的发展了解甚少。他们行走在学校与家庭之间,行走在书本与作业之中,不会说家乡话,不知家乡事,更不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成了三毛笔下的“塑料儿童”,过着“去自然化”的生活。

若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历史都不了解,乡土情怀便无从谈起,家国情怀也无从培养。

二、承:教材引领——有机融合开发实践项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在路桥,就要让路桥的“一方水土”滋养孩子,成为真正的“路桥人”。如何有机融合学科,结合本地资源,开发设计德育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道德成长需求呢?

我校将国家课程与学校德育进行融合,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为蓝本,在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视域下,结合本地资源,设计“路桥+”学校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园情怀。

如在梳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热爱家乡”板块安排后,学校结合路桥区的文化古迹、民俗风情、红色基地、乡村建设等,开展“我是路桥代言人”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表1)。

表1 “我是路桥代言人”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

三、转:深度学习——真实情景提升真实能力

我们以校内校外互相协同的方式推进活动实施。在校内,以项目化学习活动的驱动性问题:“一水一街、一路一史、一村一品、一市一坊,你从哪个方面感受到路桥发展变化和家乡的美好?选择你喜欢的角度为路桥代言。”

确定好主题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与喜好自由组队,分组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汇报。对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后,再讨论活动的内容,制定实践探究方案。

以三年级“一市一坊——走进商都市场”之“一物见四十”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以“每一件商品中都蕴含着路桥人在改革四十年中所体现的智慧和精神”为项目大观念,架构以下项目的逻辑框架。

“一物见四十”项目的逻辑框架

孩子询问家长、查找资料、研制调查表、实地调查,通过采访开了近四十年伞店的老板,了解到小小的伞里藏着家乡四十年的变化,通过“伞”这“一物”看到家乡人勤劳致富的坚守和创造。(图1)

图1 学生开展项目活动

他们以图画、文字、视频等形式物化成果,对路桥“商贸之都”的文化产生认同,用多样的展示方法呈现成果。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发挥特长、提升能力,真正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图2)

图2 “一物见四十”项目活动成果

四、合:喜结硕果——多元评价促进知行合一

基于学生立场,学校注重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通过评价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在项目化学习活动成果展示阶段,学生通过文字、绘画、摄影、表演、绘本、短视频、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我是路桥代言人”项目化学习成果,通过展板、学校公众号等公开展示,让过程与收获变得可视。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自我总结、反思、改进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家乡的变化,达成“知情意行”的统一。

“我是路桥代言人”活动受到媒体的关注。台州新闻在活动启动阶段作了报道,“路桥青年”对学生成果作了专版展示;学生项目化成果制作成美篇,点击率达到3000 多人,扩大了本次活动的社会影响和辐射作用,更是学生继续开展研究的不竭动力。

五、结:成效喜人——资源整合丰润校园内外

(一)项目实践,丰盈生命成长

“我是路桥代言人”项目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双减”后的假日生活,也丰盈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是学生通过活动前期资料的搜集,活动时实地走访调查,活动后成果汇报的形式来走近、触摸、走进家乡,对家乡路桥的自然景观、风俗民情、人文历史、发展变化等有了更深入,更全面,更立体的了解,产生对家乡文化探索及研究的兴趣。

二是通过“我是路桥代言人”实践活动,学生的活动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计划的能力得到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进行项目迭代,开展真学习,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三是通过“我是路桥代言人”系列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情感,根植家国情怀,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路桥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二)家校协同,丰厚育人体系

带着孩子走读路桥的家长,虽然也是土生土长的路桥人,但在活动中跟着孩子一起走、一起看、一起学、一起探究后都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路桥还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跟着孩子学习,我长见识了!”

在走读路桥的过程中,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孩子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对家乡有更深的了解,他们从电视、游戏的“塑料儿童”世界走出来,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化生活。

(三)有效融合,丰满课程体系

根据道德与法治教材编排特点,有设计、有组织开展具有衔接性“路桥+”德育系列活动,开启的“我是路桥代言人”活动遵循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社会化规律,突显学生本位。

学生在走读中热爱家乡的山水,认识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将社会与学校串联起来,有效地拓展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活起来了,丰满了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六、思:实践反思——家校协同促进课程开发

在实践的过程中,国家德育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需进一步解读道德与法治教材,挖掘当地资源,加强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开发更多适合校情的德育活动。

同时,项目化学习需要搭建家校合作的桥梁,家校形成合力,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不同职业的家长能够为课程提供不同的职业价值,孩子在开展深度学习的同时,感受父母一代人为家乡作出的贡献,从小树立建设家乡的梦想。

行走的思政课堂,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继承优秀乡土文化,找到文化归属,形成文化认同,让学生站在课程正中央,将家国情怀浸润在孩子的心里,立根树人,实现了从“塑料儿童”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转变。

猜你喜欢
代言人路桥家乡
河南万里路桥集团
当好群众利益的代言人
级别分明
我是国宝代言人
两新党建代言人
“醉”美路桥
浅析虚假广告代言人承担连带责任
夏天的家乡
城投路桥人 援疆启程时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