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三类题型的变化评析

2023-07-14 13:56董健
学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细节教材

摘要:全国新高考I卷虽然只有三年,但细究这三年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我们发现其试题在整体稳定中有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词语解说”题走出文学文化常识的桎梏,开始考察重点实词,注重与教材关联;“内容概述”题弱化对文本的内容分析,强化对文本细节的考察,要求学生读懂读透文本;简答题注重特定情境下的设题,重点考察学生分析与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教材;细节;情境

2022年是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与大家见面的第三个年头,回顾这三年的试题,我们可以发现新高考I卷在文言文考察上总体保持稳定。选文的体裁都是史传,表达方式都是以叙事为主,字数均在600字左右,阅读理解难度不大;分值都是20分;题型也基本相同,客观题3道(断句、词语解说、内容概述),主观题2道(翻译和简答题)。但是总体的稳定不代表没有变化,细究这三年试卷,我们会发现“词语解说”题走出文學文化常识的桎梏,开始考察重点实词,注重与教材关联;“内容概述”题弱化对文本的内容分析,强化对文本中细节的考察,要求学生读懂读透文本;简答题注重特定情境下的设题,重点考察学生分析与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语解说——走出“文化常识”,关联教材

“词语解说”题即文学文化常识题,主要结合文本的具体情境考察学生对一些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记忆与理解。这种说法在以前是没有错的,但是从今年的试卷来看,这样表述就不太准确了。大家从上表可以看出新高考I卷的三年试卷在这一题上的变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此题中AB两项分别考察了“寡人”“百乘”,大家对此肯定非常熟悉,而C项就是一个明显的变化,这里考察的“蔽”不再是一个文学文化常识,而是一个实词,并且把它与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关联起来,既考察学生结合语境对这个词的理解,又考察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一石二鸟;而D项,“国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这也算不上文学文化常识,它就是生活常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我们平时挂在嘴边的词句,所以这也是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考察。如果再看2022年的全国甲卷、乙卷则更能证明这一点,“约车”有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味道;“宣言”是考察古今异义;“孤国”是考察生活常识,但都关联了教材内容,而“阴合、食、放、靡、悲”则完全是实词和常识的考察,同时兼顾对教材内容记忆与理解的考察。

纵向比较新高考I卷三年试卷,横向比较2022年三套试卷,我们不难看出“词语解说”题的考察已经开始走出了“文学文化常识”的桎梏,扩大到对生活常识、常用实词的考察,尤其注重对语文素养的考察,注重对语境中词义的考察,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考察。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文学文化常识的考察给学生造成了很重的负担。文学文化常识考察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考察,而是考察学生在具体语境下对这个包含文学文化常识的词语的理解与推断。但是这种题目很难命题,很多模拟卷的“词语解说”题命得都不好,变成文学文化常识的单纯记忆考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有史传类的文章中可用来考察的文学文化常识都差不多,命来命去还是那几个词语,从命题技术上来说也必须做出改变,不然考察的词语就会变得越来越刁钻,越来越生僻。第二,实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以前全国卷的文言文试题的第一题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察对实词理解的,这种考察也算是一种本质回归,但这样的考察又有所创新,加强了课内外的关联,很好地做到了与教材的呼应。第三,文言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古为今用”,单纯考察一个词语的古义,是纯粹的知识记忆考察,这与新课标的素养考察相矛盾,所以考察重点文言实词的语境义、古今变化以及在今天的生活中如何使用它,才是真正的素养考察。笔者觉得这个变化非常重要,也许就是今后“词语解说”题的命题发展方向。

二、内容概述——弱化分析,强调细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这里四个选项对应着文中的四处文字。错误项A对应的原文是:“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我们可以将A项内容与原文对比阅读,由“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可以判断“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这两个分句意思是正确的;再由“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可以判断出“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这两个分句也是对的;再看原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意思是“魏王说:‘我希望你(为我而)出行!”,比较选项中的“(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可以发现这里“主客颠倒”,原文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行”,而选项中变成了“孟尝君希望替魏王出使”,由此判断A项是错误的。

再看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的12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错误项B对应的原文是:“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对照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可以判断选项中的“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两个分句是正确的;对照原文“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可以判断选项中的“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说法也是正確的,但是仔细比较一下“安用重法邪!”(哪里用得着严刑峻法啊!)与选项中“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不是一个意思,显然是“曲解文意”。

从这两道试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两年的新高考I卷“内容概述”题特别注重对文本内容细节上的考察,考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就要特别关注具体细节,在选项中发现疑问后要认真比对原文,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简答题——强化情境,重在分析

简答题(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要求学生依据文本,就文本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相对客观题“内容概述”,本题更能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它也成为全国新高考I卷文言文的压轴题。这道题在原来的江苏高考卷中也是一道必考题,但是二者又有细微的区别,比较二者的区别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新高考I卷的简答题特点。

我们从这个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江苏高考卷的简答题指向“文意的归纳与概括”,主要考察学生阅读、筛选、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江苏卷的考试文本以人物传记为主,“归纳与概括”以传主为中心,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传主的形象、性格或某种行为的特点归纳与概括;二是传主做某事的原因或理由的归纳与概括;三是给出传主某些特点,归纳与概括该特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相比较于江苏卷,新高考I卷的简答题难度更高,它不仅指向阅读、筛选、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更强调对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并且分析的内容也不像江苏卷那样清晰,它依据文本特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要求分析的内容也千差万别。

同样考察“内容的概括”,14题简答题与12题“内容概述”题考察能力点又各不相同。12题侧重于考察句意的理解,命题者在文中找一些对表现人物有重要意义的句子,用扩大范围、张冠李戴、时空错位、无中生有、主观颠倒等方法来误导学生,以考察学生准确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14题侧重于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的考察,考察学生分析原因、归纳现象、区分异同、理解含义等,并用总结性语言表达。从答题方法上看,12题是在原文中找到相应句子与选择项进行比对就可以了,而14题不仅要找出相应段落、语句,还要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甚至推断,显然14题的难度比12题大得多。我们还是以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为例来看一看新高考I卷文言文简答题的特点: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虽然说题干中也说是“概括”,但是这个“概括”显然和江苏卷的“概括”不一样,它不是在文中筛选信息,整合归纳就可以完成的,它多出了思维含量最高的一步——分析。完成此题大致可以分为三步:筛选信息——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筛选信息。即找出文中孟尝君游说魏王和燕王时的对话。

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所以忠于大王也。”

曰:“燕不救魏……王何利?”

第二步,分析比较。分析就是要看到现象背后的实质、规律,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理由,透析特定情境下人物心理、语言含义等等。

先分析孟尝君对赵王说的话,赵国兵力并不强于魏,但是赵国年年没有凶险,那是因为魏国为赵国作了遮蔽,这是说魏国给予赵国的好处;接着假设魏国与秦国结盟,必将使赵国陷入险境,这是说魏国灭亡对赵国的害处。

再分析孟尝君对燕王说的话,燕国不救魏,那么魏国就会割地求和,这样之后魏国一定会借四国之兵攻打燕,这样对燕国十分不利,这是孟尝君在威胁燕王。

第三步,归纳概括。分析是一个过程,其语言可能是零碎的,所以还要对分析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提炼要点,形成观点。非常遗憾的是很多考生止于分析,而没有概括,答案用的都是描述性语言,如把上文的分析过程写出来,这样就忽略了题目要求“简要概括”。

对待赵国:分析利弊;对待燕国:威胁恐吓。

新高考I卷的文言文试题的变化也提示我们,在文言文复习时应该从课本回归做起,与其漫无边际地刷题,还不如把教材弄透;做题时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要在细读文本上下功夫,把文本读懂,读透;在作答简答题时要贴近文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概括性语言表达观点。

(作者:董健,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正高级教师,雨花台区董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责编:夏家顺;校对:胡承佼]

猜你喜欢
文言文阅读细节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因“体”而读整体观照
畅游文言王国,感受古文神韵
细节取胜
例析提升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实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