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园林建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07-17 00:51许芳芳王震周道媛乔良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9期
关键词:园林专业园林建筑创新型人才

许芳芳 王震 周道媛 乔良

摘  要  园林建筑是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新时代背景下,信阳农林学院园林建筑教学组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改革,提出融入课程思政、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多样化等调整措施,以期更好地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671-489X(2023)09-0116-03

0  引言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的引

领[1]。未来我国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将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任务,高校要认识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发挥教育改革主力军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创新能力的人才。

近年来,人们愈发重视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园林专业也迎来大发展时期,农林类院校、建筑类院校及艺术类院校纷纷开设园林专业,各类学校的专业背景不同,所以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也大相径庭。园林专业在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之初就开设了建筑类课程,强调园林学与建筑学的多学科融合[2]。园林建筑作为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中最能代表建筑学分支特点的核心课程。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园林建筑课程知识内容包括景观环境与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建筑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建筑、现代园林建筑(入口建筑、休憩建筑、服务型小建筑、展陈建筑、餐饮建筑等),整个知识体系既包括丰富的园林基础理论知识,又包含园林建筑实践技能训练。

1956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金承藻先生来到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前身)执教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自此开启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建筑教育。该课程从开办到现在,各大农林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推动了园林专业的发展。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建筑经过多次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编写出版许多优秀的教材,如《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建筑构造与结构》等[3]。教学改革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过程,园林建筑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基于此,本文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针对信阳农林学院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增强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期更好地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1  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1.1  培养目标单一

课改前课程培养目标略显单一,侧重培养学生园林建筑专业知识与识图、读图、绘图能力,具体包括学生对建筑工程力学、中外建筑史、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等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如茶室、游船码头、展览馆、亭台楼阁轩榭枋传统园林建筑等图纸的读图、识图、绘图等。显然,此培养目标缺乏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当前提倡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偏差。

1.2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原课程总共48学时,以教师讲授为主,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16学时,理论知识学时多且集中靠前,实践学时较少且靠后,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集中,学习压力大,知识来不及消化吸收,单纯的知识识记又有一定的难度,理论知识得不到应用和巩固加强,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基本素质的提高。课程实践主要是绘图,实践形式过于单一且无聊。

1.3  教学方法单一

课改前的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中教师PPT+板书讲授,课下布置绘图作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只是简单模仿与做作业,思维模式固化,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单一,无法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教师应该主动结合教学内容,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大力推动教学改革。

2  课程改革实践措施

21世纪国际工程教育的核心为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传统的由理论教学导向设计实践的教学过程正在转变为由设计创新引领知识增长的教学过

程[4]。针对信阳农林学院园林建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风景园林建筑课程教学内容和特色,提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分别从融入课程思政、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多样化入手。

2.1  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组通过对园林建筑课程德育目标设置,对课程内容精挑细选,选取合适的思政知识点,运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和载体,积极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以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专业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为祖国培养更多爱国、爱党、爱家、爱行业的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创新型专业人才(见表1)。

2.2  更新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传统园林建筑和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传统园林建筑部分主要包括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亭台楼阁等单体建筑以及由此而组成的建筑群落等相关知识,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同时是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现代园林建筑设计部分主要包括景区入口建筑、餐饮建筑、展陈建筑和其他服务型建筑设计,以及优秀的现代建筑案例分析。整个学期的教学主要围绕这两个园林建筑的内容展开,但是纵观知识体系,发现缺乏建筑基础知识。

农林类院校开设园林建筑课程的目的不是培养建筑师,而是使学生更全面地去认知建筑在园林与规划中的景观作用与价值,所以认知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风景园林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整合性和落地性。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存在对建筑的结构、构造、材料知识等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其设计作品只考虑外形,设计过于理想化,缺少逻辑性与可实施性。

针对此问题,园林建筑教学组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增加了基础的建筑学基础知识部分,调整了三个模块的知识比重,整个园林建筑知识内容从原来的两条腿走路变成目前的三足鼎立,建筑学基础知识占20%,传统园林建筑占40%,现代园林建筑占40%。同时,根据知识比重,重新调整实践教学。

2.3  改变教学方式

新冠疫情暴发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被迫发生改变,教学方式也未能幸免,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方式被迫做出改变,相对于传统教学更具直观性、生动性的互联网教学被应用于园林建筑教学中。改革后的园林建筑课程常用的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选用的是南京林业大学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园林建筑设计,优质的慕课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在网上听到优秀名师的精彩分析,打破了区域、校际的壁垒。另外,网课学习可以重复播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

作为教师团队,本课程教学组积极地在超星学习通上创建自己的课程门户,及时地发布相关学习资料,布置课前预习与课后思考题,上传章节知识点,让学生运用手机、电脑等客户端,通过做任务等形式完成课程的相关内容,他们的参与感很强。除此之外,每个班级都建立了QQ课程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老师、同学在群里讨论。从传统的面对面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到互联网教学等打破时空限制的教学方式,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紧密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2.4  实践教学多样化

园林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设计能力,而且要求学生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园林建筑既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园林素养,又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以往的实践教学以绘图为主,过于枯燥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感。基于此,园林建筑教学组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讲到传统园林建筑模塊时,将学生带出课堂,计划带着学生去苏杭等地实地考察园林景点,但由于受疫情防控影响,最终选择校园内的古典园林建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参观认知。对信阳农林学院的浴风亭,分别从结构、艺术设计、楹联、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成果展示分为PPT汇报、钢笔画速写。

现代建筑模块实践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空间感,实践环节增设园林建筑模型,实训中将授课班级分成小组,通过分工协作,运用园林建筑模型表达其设计理念,把二维的设计方案转变为三维模型,更加直观、立体地展示出其设计理念[5],如图1所示。小组分工协作,从图纸设计、空间处理、材料选择、功能设置、成果展示等环节全过程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3  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更新的过程。园林建筑作为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若想培养更多创新型园林人才,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信阳农林学院针对园林建筑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4  参考文献

[1] 许大为,李文,孟祥庄,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广东园林,2016,38(3):11-15.

[2] 郦大方,王朋.北林园林学院建筑类课程教学回顾与展望[J].风景园林,2012(4):69-71.

[3] 潘建非,李梦然,江帆影.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风景园林专业建筑类课程群的教学探索[J].广东园林,2020,42(6):67-71.

[4] 杜倩.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24):33-34.

[5] 易晶,胡治宽,张绿水,等.“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模型制作新探索:以白鹿洞书院建筑群复原模型制作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6):171-173.

猜你喜欢
园林专业园林建筑创新型人才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现代园林中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解析
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后勤资源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典型模式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尝试
园林建筑装饰的具体运用及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