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023-07-17 01:22尹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活动语文能力

尹微

摘 要:当下,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0.038

一、为什么要创设实践活动

1.忽视教学氛围的营造,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那么,什么才是良好的学习氛围呢?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传递出尊重、理解、激励等积极向上的态度,在这个环境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选择被尊重,自己的想法被考虑,自己的疑问被解答,因此感到愉快舒适,更愿意在这个环境中学习,而不是想要逃离这个环境。在好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会灵活设计教学内容,不时地引入一些实践活动,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当学生觉得这些活动有趣时,自然就会愿意学习知识。因此,创设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更良好的教学氛围。

2.教学目标不明确,无法起到引导作用

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常盲目引导学生,如此自然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教学目标又可以称为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目标,就是为了明确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儿童或是青少年。有时,做计划可以分为一个长期计划和一些短期计划,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可以如此。

在“雙减”政策背景下,我们的总目标就是要实现“双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而短期目标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设定,例如教师准备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讲解古诗词,那么就可以将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解读能力等作为教学目标,然后再从这几方面分析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以及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分析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细化解读过程、增加古诗词阅读活动等方式实现短期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自学古诗词打下基础。教师要提前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为学生发展相关能力起到引导作用。

3.教育模式单一,不重视实践活动

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轻实践重理论,而且会将精力过度花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也很少采用新型教育方式,更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不到更加深入的内容,并且由于学生缺乏实践,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长期下去就无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要提高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一项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还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与倾听者,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好地激励和引导学生。

4.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合理,起不到实际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的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但活动开始的时间与活动自身需求的时间不匹配,就会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该考虑到实际可以利用的时间,不能使活动变得过于复杂,导致其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安排实践活动时,应该认真考虑活动的实际需要,减少不必要的过程,确保活动达到应有的效果。

5.盲目利用信息技术,有时会喧宾夺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国家对于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因此,学校普遍应用了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不过万事万物都有度,过度使用多媒体电脑,忽视了真正的教学过程,反而会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因小失大的后果。教师可以认真学习多媒体电脑软件的用法,在每节课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改变依靠多媒体讲课的习惯,将重心回归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也可以开展更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拉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原则

1.教学整体性原则

教学整体性原则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教育任务的整体性,教育任务不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而要包含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可以将教学活动看为一个整体,而那些不同类型的教学要素就是构成这个个体的因素,脱离了教学要素就无法进行教学活动。因此,遵守教学整体性的原则,需要从两方面做起。

第一,在设定教学任务时要综合考虑,不能只注重发展学生的某一方面素养,比如只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问题,如此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就可能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举动。第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完善教学要素,例如,确定好教学目标,规划好教学时间,抓住教学重点,把握好教学活动的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启发创造原则

启发创造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灵活使用知识。怎么才能启发学生呢?首先就是要学会尊重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让学生感到轻松,让学生可以自由地提问和充分地思考。以往在教师起领导作用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和传授者,而学生是学习者和服从者,两者的地位不平等,学生的自主性自然不能被调动起来。其次,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学生的想法,若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想法进行教学,不考虑学生的意见与真正需求,那么教学活动就起不到启发的作用。第三,教师要引入一些实践活动,如果只是枯燥地站在讲台上讲课,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例如本班学生都比较爱讨论问题,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辩论赛,让同学们提前准备,并利用相关知识进行辩论。让同学们提前准备,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辩论赛的规章制度,提前准备好辩论稿,有效提高团队之间的配合度。举办辩论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对辩论赛的兴趣。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师在教授理论的同时一定要联系实际,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内容,用实际内容印证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打牢基础。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所讲的课本内容基本不会脱离实际情况,毕竟教材的选定都是经过层层审核的,不过,教师带领学生体验文章的相关情节,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加深学习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狼牙山,亲自感受先辈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条件有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感受烈士的伟大之处。在学生真实感受相关场景后,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体现的情感,加强对理论的认识。

4.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由于自身条件、个人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学习习惯、感悟知识与应用知识、兴趣爱好、天赋与潜能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因此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们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等,只有教师知晓这些内容后,才能更好地安排对应的学习方式。因材施教,从另一个方面理解,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人的自身经历和性格特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情况也是十分正常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基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发展其长处,改变之前“流水线”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有自己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初与同学相处时,教师可以多开展些实践活动,通过观察不同活动中学生们的表现,发现学生身上的不同闪光点,为之后的因材施教提供指导。

5.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要根据教学安排,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连贯性。为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要依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大纲是通过研究学生现阶段的综合能力制定的发展方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教学大纲中的内容,明确教育要求,依次开展教学活动。

第二,开展教学活动要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及深的基本要求。万事开头难,为了减轻难度,教师可以先从学生容易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事物入手。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程度不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还可以在讲授知识时增添一些实践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加深感悟。

第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同地区的学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能力的教师等,都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现实因素,因此教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摸索出一条适合的道路。

三、如何创设实践活动

1.提高教师能力,优化教学设计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并优化教学设计。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包含许多方面,例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假如只是单一增强学生的某一方面能力,就会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均衡。为了防止出现类似问题,教师应该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只有教师的自身修养得到提高,才能教出更加优秀的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也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2.明确教学目标,起到引导作用

语文教学难度虽然不大,但是教学内容偏多,且知识之间具有连贯性,需要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由于中小学学生还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其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中起到引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引导是影响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的主要因素,若教师着重讲写作问题,学生们自然就会利用更多的时间提高写作能力,若教师着重讲阅读,学生们就会减少写作练习而增加阅读量,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大纲要求、教材编排顺序、学生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内容,更好地对学生起到全面的引导。

3.丰富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要改变以往枯燥的讲解方式,适当利用多媒体电脑等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例,若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先会在黑板上讲述写作模板,然后给学生相关题目,让学生依照之前所学的内容进行仿写,这种方式会让学生丧失写作热情,会使其将写作看作一项任务,而非是一种乐趣。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写作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们讨论,以加深学生印象。若想要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师还可以引入思维导图,让其在下笔写作之前先用思维导图将思路整理出来,防止出现跑题或是前后逻辑不通等问题。当然,好的作文离不开积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课外知识,并鼓励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想要提高学生的其他能力也是同理,都要从最基础做起,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开展分析,由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进行生活教育,拓宽实践内容

学生在掌握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要通过实践不断增强相关技能,只有在生活中熟练应用这些技能,才能将知识变为财富,帮助自己不断进步。语文不是数学那样需要不断做题的学科,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观察,要观察生活中的人、情、事、物,了解社会新闻、时代变化、未来发展趋势。语文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字的组织和情感都在变化,我们就是要了解这些变化,将这些变化变为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养料。实践活动不单指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的活动,还可以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锻炼。例如,通过观看辩论赛、新闻等视频,学生可以理清信息脉络、增强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日常与他人交流时,有意识地整理表达思路,从而得到锻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在生活中的练习,培养学生实时学习的意识,有效拓宽其实践范围。

5.重视情感教育,培养良好品德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若忽视这一部分的教学引导工作,就会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得不到培养。加强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增强自身责任感,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要增强学生对正能量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良好的道德品质。

6.家校协同,共同营造学习氛围

家长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一环。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外,学生大多时间都与家长在一起,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协同家长,营造更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第一,教师可以提醒家长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极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家长应该在学生面前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为孩子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第二,教师可以多与家长联系,定时讨论孩子的学习情况,若教师与家长沟通不顺畅,就不能达成统一的教育方式,而多种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迷茫。因此,教师要与家长积极沟通,加强了解,从而为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迪《语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天津教育》2021年第12期。

[2] 马荣国《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策略探索》,《中学语文》2022年第18期。

(本文系河北省廊坊市教育科学规划“双区”建设专项重点课题《在活动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FQ1021)

猜你喜欢
活动语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