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引流伤了谁?

2023-07-18 15:57张得鑫
商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间商低价主播

张得鑫

五一旅游市场热闹收官,六月电商大考让大家的目光转到了线上——作为消费复苏后的首场大促,2023年的618号称“史上最卷”,各种“福利最大”“全行业投入最大”的口号喊得硝烟弥漫。但热闹背后,却是消费者反馈低迷,市场整体状况并不活跃的表现。

这一点,从第三方监测微博618词条的讨论热度便可以管中窥豹,预售开始前后最高热度为66万左右,远不及去年同期的238万。

从2003年淘宝创立,中国个人消费电商这20年来,无疑是低价引流最有力的践行者。无论是平台内的规则算法,或是对外引流的各种购物节,低价引流这种简单高效抢占市场的商业策略似乎战无不胜,低价也成为消费者对电商模式的核心认知之一。

随着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的崛起,低价引流的战线成功从线上烧到线下,且愈演愈烈。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低价引流似乎变成了一个深坑,消费者跨不过去,买不到实惠;商家爬不上来,找不到流量;而电商平台还在不停往下挖,卷了又卷。甚至有人痛心疾首地说:

低价引流掏空了中国经济!

电商主导“低价引流”20年来,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低价引流策略演变的路径,以此探讨当下消费模式的困境与纠结。并厘清在当前形势下,企业的出路、机会都在哪里?

从原理到原罪

宇宙的尽头是电商,电商的尽头是低价。

淘宝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式C2C电商模式,打破了当时传统的渠道流通方式,将买卖双方用互联网进行了优化。实际上,淘宝最初确实降低了消费者购物的直接成本,也降低了中小商家触达消费者的成本,加速了商品流通。

所以,电商天然是带着“低价”基因的。

并且,当时为了对战国外电商血统的易趣,淘宝拿出了三年免费开网店的承诺,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进入淘宝,进一步夯实了“低价”基础。

当然,一个平台能降低成本是低价,所有平台都能降低成本,降低的就是成本底线。

2012年,刘强东在微博公开“挑衅”同行,拉开了国内电商近十年价格战的序幕。“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0元宣言”等喊话,得到了当时主要的竞争者苏宁易购,以及国美商城、易迅网、当当网的迅速回应。

低价策略是彼时的京东夺得市场份额第一宝座、网上家电B2C“一哥”地位的有力武器,但同时,背后是京东创业8年的连续亏损。

电商平台的价格战,其实更像是一场营销战,这与传统终端渠道的价格战没有区别。

在电商兴起以前,家电行业就爆发过大规模的价格战,那是厂商们真刀真枪的厮杀,最终的结果是让不少单品从暴利进入合理利润阶段。

而终端渠道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光打雷不下雨”。以家电卖场为例,三联家电最早推出“差价几倍还”策略,而国美和苏宁从建立以来,就可以凭发票找差价。这些低价引流的策略,要么压力都压到了厂商头上,要么就是交叉补贴、混搭定价等战术应用。

电商则有一些新的玩法,比如先涨价后降价,低价无货,永远抢不到的秒杀和永远凑不齐的满减,限时付尾款,错过不退定金等。

2012年的电商价格战,发起不到1个月,便有大量消费者投诉,最终被发改委认定涉嫌欺诈,以多个平台道歉整改收尾。

更热闹更持久的电商价格营销战,则是各种购物节。2009年开始的“双11”,2013年被喊向全国的京东618店庆日,到2019年,拼多多带着“百亿补贴”杀入,十多年来的“最低”“更低”“全品类史低”“天天618”,玩法逐渐见底,用户增长则已经见顶。

身经百战的消费者也从买便宜买实惠,变成了与平台斗智斗勇。

购物笔记、评测、短视频、直播带货等社交电商的能量也被发掘殆尽,引流姿势可见技穷。流量越发昂贵,商家成本暴增,再加上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消费回归理性,低价引流似乎正在悄然变成恶性循环的罪魁祸首。

在这样的形势下,有谁真的因低价“受伤”了吗?

谁受伤了?

都受伤了。

在低价引流相关的诸多环节中,可以看到卖家(包括中小商家、生产商、品牌方等)、中间商、消费者、平台的活跃身影。这背后,是亟待消费拉动增长的中国经济。

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看生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去中间商成功了吗?

2023年,瓜子二手车引以为傲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商业模式运营8年后落下帷幕,不再对个人进行收车,从实践上揭开了电商所谓“去中间商”的套路。

如今,电商平台已成为最大的中间商。

在传统的链路中,“把钱赚走了”的中间商,其实是厂商触达消费者的渠道,通常也会替厂商承担很大部分的销货成本以及风险,比如库存、外地分销、现金流、售后等。以家電行业为例,零售渠道便是以全国连锁主攻大中型城市,地方经销商渗透下沉市场的稳固结构层层推进,事实上维持的是厂商服务和价格的稳定。

但电商的兴起,推动了渠道的分化,让原本的渠道结构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商对传统KA卖场的冲击,以近两年华联、沃尔玛关店潮,以及家乐福、乐购被收购为代表,惨痛境况可见一斑。

同样,电商巨头下沉网点对中小经销商的追击,也堪称“枪炮对刀剑”。2021年,电商巨头加速线下开店的速度,苏宁易购的万店行动、京东对全国2.5万个乡镇、60万个行政村全覆盖的计划,天猫优品全面铺开的线下垂直品类专营体验店……从价格、物流、服务上,都对传统渠道形成了全方位的阻击,传统“中间商”们基本无力对抗。

随电商大潮而来的,还有短视频、直播等社交电商的巨浪,客流被层层瓜分、获客成本节节攀升、市场被不断挤压,传统“中间商”很受伤。

回过头来可以看到,电商并不只是倚靠“低价”打赢的这场仗。低价引流是敲门砖,“去中间商”真正撕开的市场痛点,是需求的不匹配,和服务的不到位,比如价格的透明度、创新的服务能力、产品特点的充分展示等。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对于方便快捷、舒适体验的需求,电商显然做得更好。比如天猫优品今年发起了618为10万用户提供免费上门服务,主要服务老年客户群体。

家电行业有报告预测,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任何单一渠道都难以完全满足,因此全渠道营销将是未来零售的必然方向。

这也给“中间商”提供了打不过就加入的机会。传统中间商的优势在于对当地环境、文化和客情的把握,积极转换思路,通过电商的线上资源引流获客,同时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稳固客群,不失为“中间商”新的生存之道。

2.卖家是成本背锅侠吗?

流量,是销售转化的第一步。

如前所述,电商平台成为最大的中间商,流量也逐渐向电商平台集中。生态内外的卖家,都得向电商要流量。

大品牌是最不想跟“低价”标签扯上关系的。但近年来,社交电商,尤其是直播的崛起,改变了消费心智,倒逼大品牌入“坑”大打低价牌。

最典型要属2021年,李佳琦、薇娅两大头部主播“硬刚”欧莱雅事件,便是主播和品牌方围绕定价权的博弈。

直播间的价格优势,可谓是主播引流带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也正是“低价”标签和带货模式,直播很难为品牌方建立起品牌效应,反而品牌方多年的品质调性积累,还会成为主播个人品牌的垫脚石。

同时,越是头部的主播,其坑位费、佣金价格不菲,许多品牌与主播的合作,基本都是赔本赚吆喝。

品牌与平台也存在持续博弈。随着头部主播与平台解绑,平台一方面着力扶持品牌自播,共同降低对头部主播的依赖,另一方面,也希望品牌卖家入局大促,实现低价共振。

但随着疫情的影响和传统电商平台的流量见顶,品牌方越来越倾向于“见效快”的流量,即更看重转化。在天猫、京东等平台,品牌的投放预算很难再获得相应规模的用户,因此许多品牌开始在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种草”,向短视频平台要增长。

对于京东“百亿补贴”等引流方式,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只会成为大品牌去库存的手段,而不会成为长期经营的阵地。

而中小商家,基本拿不到头部主播的流量,也很难获得平台的资源倾斜,面对平台逐年上涨的抽佣比例,也只能陪跑,在平台的规则和算法中“投机取巧”。或者真金白银地购买流量,才能让自己在消费者面前刷出足够的存在感。

有电商卖家曾向媒体透露,今年618订单量的确有上涨,但客单价也因此变低了,总销售额会怎样还“不好说”。

至于期望F2C的生产厂商,面临的情况就更现实了。既没有品牌议价能力,也没有商家的运营能力,要通过电商平台直面消费者,前二者都是必修课,也是巨大的成本投入。对平台来说,做一次性的典型案例显然比长期滋养厂商有价值。

任何商业模式得以稳定运营,依赖的是每一环节成本的最小化,一旦开始卷“低价”,就必然会有商家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进而压缩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以价换量是无奈之举,但这些为低价而来的流量是否能够转化为稳定的客源?单纯为产品降价引流,是不是一种可持续的运营方式?并且,短时间大量流量的引入,自身能不能很好地承接?这些问题是卖家在竞价买流量、在抢直播坑位前需要想明白的。

3.精打细算的消费者,还在“真香”吗?

2023年618,各大电商平台放弃复杂的玩法,主打一个简单粗暴的低价,正是来自消费者的反向“教育”。

电商用低价引流,“教育”出了线上消费习惯,但同时也将“电商=低价”的印象刻入了消费者认知。而低价始终伴随着货不对版和价格欺诈等负面行为,实际上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将消费者“教育”得更加精明。

有业内人士表示,行业主流平台的消费者重合度已经超过60%,各大电商都在抢夺存量客户。

拼多多百亿补贴“以价抢人”,抖音、快手的直播将电商推向更广阔的大众市场,都在从平台电商那里薅用户。而这三者的崛起,已能证明用户会因为低价而转变消费习惯。

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降级。

《202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指出,“消费降级并未发生,消费者只是在购买商品和选择渠道时更加明智。他们广开思路,寻找价格更具竞争力的渠道来购买想要的品牌。他们并没有在选择品牌和产品时做出妥协,只是更加谨慎地进行权衡,更加积极地寻找折扣和促销。消费者也会设法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产品。”

另外,大环境的影响更为深刻,受收入增长预期的影响,消费者对价格只会更加敏感。因此,电商大促,在消费者那里仍然有市场,低价不失为一种短期刺激消费的好方式。

但这种繁荣,也可能是一种虚假繁荣。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五一”出游人数、收入都比4年前有所增长,但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人均消费支出仅510元,比2019年降低了15.4%。

存量时代的价值竞争

不只是电商,正如秦朔在聊到如何提振经济时分析,中国经济越来越存量化,以前有发展增量的条件,可以通过增量解决老问题,但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基于存量做文章。

低价引流从打天下的武器,变成内卷的“价格战”,一方面来自消费的需求不足,一方面是流量红利见顶,行业开始存量化——消费者重合度高,商品同质化严重,服务也极易被复制。

回到企业的角度,低价从来只是竞争优势之一,而不是全部。

上世纪初,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讲了现在大家最熟悉的三大通用战略:低成本、差异化、集中化。

成本領先是低价的基础,要么就做差异化,打造核心专长,或者集中某个点,比如行业、专业、技术、市场等做突破。到今天,三者其一,或者优势组合,企业的机会还是远远大于挑战的。

那么企业可以考虑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应对低价引流:

第一,精准营销。改变消费大规模扩张时期的雷同营销策略,仔细分辨不同平台的微妙差异,精准定位目标人群。第二,产品为王。消费者的精明,体现在他们知道如何在社交媒体上研究自己心仪产品的技术规格。例如,他们对日常护肤品的成分了如指掌,也会对比羽绒服的保暖效果和含绒量;对于食品,现在很多消费者会第一时间查看配料表,灵活运用这些细节,能为企业创造占领消费者心智的机会。第三,数字化转型。打造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这是在市场上动态的、不断进化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低价和引流,应该作为两个独立的商业行为,而加以辨别和应用。当消费趋势发生变化,以长期主义的眼光去做眼下的生意,才能不乱阵脚,不盲从,更好地应对存量时代的价值竞争。

猜你喜欢
中间商低价主播
低价≠实惠 吃喝玩乐购,切记避开这些“坑”
第一次做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乌克兰强化网站中间商责任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为什么高价总能打败低价?
复合肥低价促销是否会成常态
不一样的中间商 不一样的里约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可以做好农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