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镇院之宝见证华夏文脉

2023-07-21 06:59丁萌
上海工艺美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博物院藏品河南

丁萌

In 2007, on the occasion of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Henan Museum, after careful selection and scientific argumentation by relevant experts and scholars, “Nine Top Treasures of Henan Museum”were grandly publicized, which have been widely known ever since. Among these nine national treasures, the earliest one dates back to about 9000 years ago, and the latest one is about 900 years old. They are famous for outstanding and rare historical,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values. What's more, they represent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which flourished and culminated for several times in the past nine thousand years.These treasures respectively witness the unbroken Chinese culture context in all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or five thousand years.

藏品,可謂任何一家博物馆的核心资源;而精品,则堪称奠定其业内外地位的“压舱石”。举凡世界上所有“重量级”的博物馆,无不拥有数量可观的藏品和独具特色的精品,河南博物院亦不例外。

欲探究河南博物院院藏精品之妙,还需先从河南博物院所立足的中原文化沃土着眼。

一、中原文化,成就博物名馆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上古时期这里位于九州之中,古人、先贤视之为“天地之中”所在,享有“中州”“中原”等美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华夏文明的核心起源地。有文字可考的“中国”一词,最早在这里诞生。中国历史的演进,这里是长期的中心舞台。千万年悠悠岁月里,华夏先民在此聚居繁衍、生生不息,古国王朝在此轮番登场

书写辉煌。上下5000年,多达20个王朝在此建都立业,200多位帝王在此逐鹿、安邦,在3000多年中均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厚重博大、延绵不断的中原历史文化,不仅撑起了数千年煌煌华夏文脉,成就了河南著名文物大省尤其第一考古大省的地位,为河南博物院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优质藏品来源基础;更成就了河南博物院“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之殊荣。

1927年6月,河南博物院创立于著名古都开封,时称“河南博物馆”,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几家公共博物馆之一。民国年间馆藏之雄厚在海内外一度有“故宫博物院外堪称全国第二”的赞誉。1961年迁址“商都”郑州市人民路。1998年5月1日,由国家与河南省共同投资兴建的河南博物院新馆,在郑州市农业路落成开放,成为继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后,中国的第三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历经了近一个世纪沧桑的河南博物院,因其见证了中国文博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而在全国博物馆界享有特殊地位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如今的河南博物院,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和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近年来还先后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全国博物馆海外影响力十佳”等称号。已不仅仅是中原腹地最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收藏、保护、研究与展示中心,同时还是一个展示中国博物馆“国家队”风采,开展国民终身教育的国家级基地,一个公众休闲旅游的首善目的地,一个传播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窗口,一个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

二、镇院之宝,见证华夏文脉

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精心收藏,现河南博物院院藏在册文物已达19余万件,另藏历代钱币160余万件。其中在册藏品多为珍贵文物。不少珍贵文物入选各类教科书,或支援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重要文化建设。可谓妇孺皆知、有口皆碑。

统观河南博物院藏品禀赋,可概括以“高、精、全”三字。所谓“高”,指的是众多藏品在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方面代表了历史的高度;所谓“精”,指的是藏品中的精品占比大;所谓“全”,指的是藏品体系完整、文物品类与见证的朝代齐全。尤以青铜器、陶瓷器著称天下;玉器、石刻美名远播;史前文物亮点纷呈。其中最具盛名的稀世珍宝,非“九大镇院之宝”莫属。

2007年,适逢河南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际,经有关专家学者精心遴选和科学论证,隆重推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至今广为传颂。这九件国之瑰宝,最早的一件年代距今约9000年,最晚的一件年代距今约900多年。不仅以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出类拔萃和其稀有程度著称,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9000年以来几度鼎盛、辉煌不绝的中原文化,分别见证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历程中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未曾断裂的华夏文脉。

1. 贾湖骨笛。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1987年出土于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长23.1厘米、七孔。用鹤类的尺骨制成。出土后专家曾用它吹奏一首现代河北民歌《小白菜》,并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引起轰动。几乎完美的七声音节结构,一举颠覆了“七音西来说”以及中国人自古“五音不全”的历史定论,改写了中国乃至人类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被专家公认为世界管乐器的鼻祖,将其誉之为“中华第一笛”“中国音乐文明之源”。资料证实,这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还要早2000年。

2. 杜岭方鼎。1974年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高87厘米,口边长、宽各61厘米,重64.25公斤。时代为商代早期。该鼎体型硕大,霸气冲天,一派王者风范。经考证准确年代应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是目前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的青铜器之一。它口沿外折,两侧沿面上有圆拱形立耳,微微外张。八组饕餮纹和乳钉纹规则地分布在鼎四壁的中上部和四周,散发着庄严、狞厉的艺术魅力。堪称当年的“镇国重器”。

3. “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通高46.3厘米,口径16.4厘米,重16公斤。时代为商代晚期。出土时为一对,另一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位法定配偶,同时又是甲骨文多处明确记载、多次率“三军”征战疆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33岁英年早逝。商王武丁深怀思念与嘉奖之意厚葬这位爱妃,其中精制一对青铜鸮尊做陪葬。鸮,俗称猫头鹰,商代为战争图腾,被视为“战神”。这件鸮尊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造型实用、纹饰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以猫头鹰为原型的鸮尊,英姿飒爽、雄壮威武。器身纹饰,主纹高出器物表面,阴线的刻纹相辅,主次分明,有着鲜明的层次变化,极具商代铜器的肃穆大气和独特神韵。被专家比作妇好的“代言人”,见证着中国古代第一位“女将军”的传奇人生。

4. 玉柄铁剑。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虢国国君墓。剑身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时代为西周晚期。剑身为铁质,与铜芯相接,铜芯部嵌入玉茎内。剑首及茎身接合部均镶以绿松石片。出土时已折为两段,剑身外包一层丝织品,并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以往的考古研究认为,中国的人工冶铁技术,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而这把用渗炼碳钢技术铸造的玉柄铁剑,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鉴定,学界普遍认证为公元前9到公元前8世纪的人工冶铁制品。这就把中国人工冶铁的历史向前提了至少两个世纪。因而,这把铁剑又享有了“中华第一剑”的美名。

5. 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城关李家楼村。高120厘米,口径31厘米,重64.28公斤。时代为春秋时期。据考证,该器物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墓,应为王室陈设重器。其造型气派宏伟,装饰典雅华美。壶身为扁方体,结构严密精巧,制作工艺繁缛,集中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下半部是典型的庄严狞厉风格。壶颈的两侧以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缡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只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只扭头吐舌的卷尾怪兽,似倾其全力又不堪重负地承托着沉重的器身。壶的上部则是清新活泼、自然写实的另一种风格:壶盖为莲瓣形,肥硕的花瓣盛开着,双层莲瓣呈怒放式排列,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在莲瓣的中央有一个活动的壶盖,上有一只仙鹤在昂首振翅,似乎要奋力跳起飞向远方,造型十分生动。总体设计构思新颖、绝妙,铸造工艺繁缛,融凝重神秘和清新活泼为一体,同时兼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郭沫若先生盛赞为“时代精神之象征”;被当今媒体传为“青铜时代的绝唱”。更为传奇的是,莲鹤方壶最初出土并被河南博物院收藏为一对,抗战爆发后被转移到重庆,重庆解放前夕正待装机空运台湾的莲鹤方壶等一批河南博物院珍贵藏品被解放军截获。1950年,河南省代表与文化部代表来到重庆接受这批“宝贝”,其中莲鹤方壶中的一件被调往故宫博物院,而另一件则回到老家河南,成为河南博物院资格最老的一件“镇院之宝”。该藏品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展出文物。

6. 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国贵族墓地。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6厘米,重90多公斤。时代为春秋时期。其主人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儿子——王子午。禁,乃承置酒器的案子。这件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好像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上部四周还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伸向禁面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非常壮观。铜禁下部是12只虎形怪兽,张口吐舌地撑托着器身,如不堪重负,气喘吁吁。整个器物如腾云驾雾般灵动活泼,造型设计错落有致,铸造工艺精湛奇巧,产生了神秘而鲜明的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摄人心魄的艺术杰作”。最珍贵的是其科学价值。该器物用失蜡法铸造而成。失蜡法乃是当今精密铸造技术的鼻祖。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在唐代初年。因我国失蜡法工艺文献所见较晚,学界一般认为此法来自印度。1978年这件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乃为世界领先。该藏品亦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展出文物。

7. 四神云气壁画。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原是一幅巨大的墓顶壁画。长514厘米,宽327厘米。墓的主人是西汉梁国第二代王——梁共王刘买,是梁国开国藩王梁孝王刘武(汉文帝的次子)的儿子。该墓出土的最重要的文物便是这幅被专家誉为“敦煌前之敦煌”的四神云气壁画。该墓顶壁画的内容为巨龙、白虎、朱雀、玄武(怪兽)、灵芝及云气纹等组成的图案。画面上巨龙等四神腾云飞舞,大气磅礴,灵动飞扬。绘画手法细腻,线条飘逸。色彩以大面积的“中国红”为主调,鲜艳、祥瑞,充分表现了汉代人追求升仙的思想。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据考证,四神云气壁画不仅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墓顶壁画,更是一部承载汉代人升仙思想追求的壮丽史诗。

8. 武则天金简。1982年出土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峻极峰。由黄金制成,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含金量96%以上。其正面刻有双钩楷书铭文3行63个字。大意是说,大周国皇帝武曌(即武则天,下同),信奉道教真神,在中岳嵩山向天地诸神递上这枚金简报到,请求诸位神仙除去武曌在人间的罪过。这是目前发现历代皇帝的唯一金简,也是目前为止武则天留给今人的唯一一件可移动文物。这一稀世珍宝的发现,不仅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在嵩山活动的实物资料,也是盛唐时期社会崇仙仰道思想的直接物证,更是研究武周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宝贵资料。金简上铭刻的,不只是武则天的内心世界,更是中华民族自古“天人合一”心路历程的写照。

9.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高19.6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8.4厘米。时代为北宋晚期。该器物优雅大方、亭亭玉立,可谓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寶。汝窑是北宋五大官窑之首。汝官窑作品乃是御用瓷,烧造历史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大约20年。之后,汝官窑消失,技术失传。传世的汝官窑瓷全世界不足百件,市场上更难得一件。文献记载:汝窑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称。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共发现汝官窑传世“天蓝釉”器物4件;而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天蓝釉作品独此一件。在全世界仅有的5件天蓝釉作品中,河南博物院所藏的这件,是唯一一件经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所得的器物,而且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故堪称“皇冠上的明珠”。

猜你喜欢
博物院藏品河南
博物院寻兔记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出彩河南
参观河南博物院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
罗妍妍藏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