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时代设计新视野

2023-07-21 06:59秦永福马敏
上海工艺美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书店艺术设计设计

秦永福 马敏

On March 18, 2023,“The 10th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Roundtable Forum 2022· Art Design Session”, which was suspended due to COVID-19 pandemic, was continuously held.

2023年的3月18日,春光明媚、和风煦日。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暂停的“2022年(第十届)上海工艺美术圆桌论坛·艺术设计专场”是日续开。来自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的设计师、工艺师和来自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邦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师约20余人,围席而坐,品茗畅谈。

时值党的“二十大”和2023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后,与会者满怀激情,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聚焦艺术设计新视野而进行研讨。尤其对“科技创新赋能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加速实现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的语境下,艺术设计如何应对衔接、助力发展,进行了深度观察和思考。

AI——设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人类社会的发展处处离不开设计的作用和贡献。从远古到现代,人们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与时俱进的。从工业革命中产生形成的现代设计,不断赋能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也促使艺术设计的不断更新,产生了众多的设计大师和潮流。例如:英国的威廉·莫里斯的“工艺美术运动”,德国的彼得·贝伦斯的现代工业设计,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包豪斯”,意大利的“塑料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美国“波普艺术”,孟菲斯的“后现代主义”等艺术与设计流派和时尚。这些大师和流派的设计,助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尤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设计大师的产生和时尚潮流的形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更迭发展。

当今世界进入数字新时代,互联网、云计算、3D打印、人工智能等广泛运用、快速发展,将有望开启新一轮产业革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通过大数据的积累,分析推理并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和行为。这项技术的运用成为未来科技竞争新领域,并成为传统产业升级和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动力。目前,我国就生成式AI的发展进行了布局,而且国家还制定了生成式AI技术的应用管理办法。那么,艺术设计面临数字新时代,将有何应对之策或与“数”共舞?

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罗兵教授分享了他的认知和主张。他介绍:当下非常火爆和风靡的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变成了一个创意设计软件后,迅速受到千万人的追捧。该程序接收使用者的几个关键词,通过AI模拟生成诗歌、文案、绘画等,甚至可以将视频、音频等叠加生成三维短片。至于绘画制作,只要使用者口述要求,程序就会在几秒钟后自动生成一组草稿供使用者进行选择、调整和增补要求,随后再次调整、润色、渲染成画。整个过程也不过几分钟。

罗兵教授还介绍了日本、美国的设计软件的运用状况。3月16日,百度也发布了此类软件。罗兵教授指出:这一系列的生成式AI技术应用,对设计领域来讲是颠覆性的,对设计师来讲是打击性的,对设计教学的老师来讲是需要深思和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

与会者们通过“ChatGPT”案例看到了生成式AI的优越性,让千万使用者玩了一把设计体验。同时也发现其存在的问题:1. 设计没有精准到位,忽略了设计的合理性、功能性。2. 缺少审美意识、理性逻辑。3. 趋向同质化,缺少个性化,从而不受知识版权的保护。由此,大家认为:设计师要坚守原创价值观,通过设计来解决人性、物性、本性三个基本问题。(人性——以人为本,构想人和物的关系;物性——应材物用,采用不同材料、工艺、功能、环境、美观度等来满足人的需求;本性——探索研究设计本身的思维、手法、流程等,以制造新的产品和新的意义,设计呈现个性和特色。)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创新形态的嬗变,设计不再是专业设计师的专利,设计也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态度。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施展的实践性才智就是设计。设计也不仅局限于设计师所掌握的华丽的造型技艺,更是为了解决我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设计。用设计解决问题的理念被广泛地认同。设计本性的最初发端——创意和创新,越来越受关注和尊重。

因此,与会者取得如下共识:设计师要努力做好自身的修炼,提高面对复杂局面的应对能力。艺术设计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来探索创新设计模式,绝不能成为设计模块,要把设計理念与感性的体现,作为艺术与科学的终极追求。

让设计融入生活和进行文化传承

“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促进了科技,生活产生了设计”,这种说法越来越受到普遍认同。设计无论是原生性还是自然性,都是以人的美好生活服务为目的。人的美好生活的主体就是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需求。由此,把“造物、生活、审美”定义为设计三要素,通过设计来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装饰、美化来满足人们幸福愉悦的精神需求。因设计与人的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所以设计也成为推动社会物质和文明创新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

时代的发展,科技与经济的发达,社会环境的改变,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变得丰富、复杂与多样。尤其在资本趋利的引诱和威逼下,设计也产生评价系统的矛盾。“精英化”和“大众化”的审美分歧及差异性问题再次凸显出来。甚至一些光怪陆离、荒诞无稽、浮华奢靡的设计产品成为时尚潮流。针对那些毫无道德审美底线的设计评价标准的错误,设计界和舆论界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同时呼唤设计回归本真性,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以人为本,守正创新”的精神。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环艺专委会主任、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室内设计师姚孟晋在发言中介绍了酒店、咖啡吧、书屋、民居、街景等十多个案例,并向大家分享了他的设计构想和对室内设计的思考。他说,当前居家设计大多以工业化定制为主,家具家电等都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为了满足居住者的心理需求,他在软装上进行了个性搭配,重点关注局部细节。根据居住者的喜好和文化素养,摆制或悬挂一些手工艺品、书画、艺术插花、手工织毯等。不仅营造艺术氛围,而且满足居住者的精神需求。这些小点缀还在不经意中进行了文化传承。姚孟晋还说,其设计虽然也是运用电脑软件进行,但在实体操作中仍然有不同感觉,尤其材料的质感是AI无法体验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老物件的运用、老建筑的改造保护和合理应用时所产生的那种情感,也不是AI中所能表达和呈现的。他直言自己从建筑师到室内设计师,再到工艺美术师,最大的感受和体会是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使自己在居家设计中力求达到功能和精神的平衡融合。

在数字新时代语境下,设计和设计师对AI等数字技术应用,不论拒绝还是过度依赖,都是一种偏见和愚昧。AI技术的迭代升级需要数据为基石,大数据的价值也需要AI技术进行充分挖掘。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大数据之一就是以往设计师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的积聚。与会者主张:设计师需要用智慧去对日常生活进行调研体验,去对现实事物进行微观分析,把既往的一切传承与未来的无限可能聚焦在日常生活视角上,并对设计数据进行验证、修整、反馈,从而不断迭代进展;把现代设计理念、传统文化元素、意识形态、生活要素与数字技术融合,重塑营造“设计即是生活”的新形态。

设计无界,相融共生,赋能创新

设计——Design,其原先的含义为“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19世纪工业革命后,“设计”一词的概念超越了纯艺术或绘画的范畴。其内涵及外延都前所未有地得到扩展。对设计的解释颇多,各有千秋,归纳其含义:1. 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一个思维过程。2. 设计是一种把计划、设想、思维方案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或以一定表现手段物化的行为过程。3. 设计最基础的主要活动就是造物,并针对物与人、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提供具有适用性、可能性、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由此,也形成了现代设计理念。

现代汉语中“设计”一词,大约是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由海外引进的外来词,当时的译文含义与西方不同,意为“意匠”。(资料显示:1. 由蔡元培先生提出。2. 由留日画家陈之佛提出。)100多年来设计的概念有数十种名称和解释。直到20世纪末,“艺术设计”的名称成为主流。到2012年后, “艺术”两字逐渐从设计的定语中消失,不仅为“设计”正名,并与国际概念接轨。但是,不论“艺术设计”还是“工业设计”,在学科上仍归于艺术界别。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计方式得到革命性的改进,设计理念也迭进更新,设计视野更为广泛。设计的外延不再局限于视觉传达,由物质设计延展到非物质设计。设计从二维、三维拓展到四维。设计不仅集美学、工学、经济学等于一体,还加强了来自不同产业、专业、人群等的融合,使原有的设计造物理念提升到用设计改造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高度。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吴昉(博士后)以正在着手研究的课题“书业市场创意设计转型”,向大家分享了在“新经济、新业态”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跨界融合、创意转型的经验和路径。

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迅速发展,网购图书和阅读电子书使线下实体书店受到了严重冲击,纷纷关店、转行,但仍有一部分线下实体书店寻求升级换代。官方资料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81.89%,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人均4.7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人均3.33本。数据说明,纸质图书仍有广大的读者,实体书店也有发展的空间。相比电子书而言,纸质图书在阅读时具有质感,便于做笔记,适合共享,触感舒适,并且还有收藏价值。纸质图书的存在是实体书店持续经营和升级转型的基础,再由跨界融合,创造新经济业态。

吴昉副教授把上海目前的网红打卡书店(如思南书局诗歌店、朵云书院广富林店、茑屋书店、大隐书局、江南书局等)的店铺环境设计、商品分类布局、文化展演活动等进行了分析阐述。首先,通过大数据分类选书,精准上架,定位书店主题特色;其次,把建筑、艺术、美食、旅游、文创、生活用品、数字技术等融合为一体,让消费者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也使他们的消费冲动及时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她还与大家分享了其研究团队与上海三联书店数字文创的案例。《教养狗:狗主人须知》(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世界畅销书作者、宠物医生布鲁斯·弗格编著)一书的营销,其团队特别为此书,进行IP形象设计并衍生出狗的表情包,通过扫二维码下载APP进行网上互动来宣传促销。

在历史建筑“尼古拉斯教堂”旧址的思南书局里聆听诗朗诵;在历史建筑“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旧址中的茑屋书店里观看日本手工艺展;在优秀历史建筑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下的大隐书局里喝咖啡发个呆……现在,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里都设有咖啡吧、茶座、快餐厅、画廊、手工坊等,售卖文具类、文创类、生活家具类等商品,还定期举办文学讲座、作品研讨会、音乐欣赏、小型演艺活动等。当书店跨界融合新业态时,书店卖的不仅是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丰富了书店的文化内涵,也满足了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2022年12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元宇宙书店”正式上线,依托人工智能、三维全景、空间跟踪技术、空间数据深度估算技术等前沿科技,打造数字阅读空间。鉴于此,吴昉副教授也提出:创建历史文化保护建筑中的新型文化消费空间,在城市地标人文建筑中创建特色文化消费空间,将城市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商旅空间新资源。实体书店空间,经过文化消费与创意设计的结合,发展将有无限可能。实体书店不再是简单的卖书场所,而是一个从创意到文化输出的体系,让读者在悠然自由的新型读者空间里感受到无可替代的美感和多姿多彩、多元多样的舒适感。

触类旁通,引而深之。书店文创转型“新经济、新业态”的案例为“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的设计及设计师提供了新视野、新主张。“设计无界,相融共生”的新思路,为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守正创新、务实创造”将成为设计的新常态。

最后,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京羊作总结讲话。他说:参加了十届圆桌论坛,感触颇多,论坛一年一届,连续十年很不容易,并且越来越成熟。虽然有些学术观点尚可商榷,但论坛始终把握设计创新的主题,并与时俱进,富有前瞻性,尤其“学院派”的参与,使论坛更具学术性。对他而言,每届论坛有新人加入,也将此当做老友新朋的聚会,也是学习再学习的机会,增加知识,开阔眼界。他还说:通过大家的发言交流,深感文化无处不在,设计永无止境。希望圆桌论坛持续下去,并可与工艺美术学会、艺术院校共同合作,把上海工艺美术圆桌论坛办成品牌论坛。

会议结束了,但與会者们意犹未尽,仍交流和探讨数字新时代设计的发展,生成式AI创作应用等等。前沿科技为设计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将引发更多的设计创意工作者和产业经营者的思考和探索。

猜你喜欢
书店艺术设计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最美书店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在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