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老的手工艺走向智慧科技时代

2023-07-21 23:22孙佩
上海工艺美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双年展艺术家纤维

孙佩

Under the theme of “From Lausanne to Beijing”, international fiber art meets again in Shanghai. In the form of special exhibition, it is heldin Songjiang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indicates not only a tie with long history and art of “Shanghai's Root”, but also a connectivity with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G6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rridor” as a pioneering trailbreaker.

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所谓的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次“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上海松江特展,汇集了51个国家共200多件作品,其中数件精品来自去年“第十二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双年展至今已历时23年,成功举办了12届,并曾于2004年在上海举办。该展得益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乐成创造性的学术策划和学院学术平台的支持,展览已经成为国际纤维艺术最重要的展览之一,作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载体,承担中国艺术传播推广的重要任务。同时,曾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前往南美、欧洲等多国展出,其规模和影响力日趋扩大,引起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深受各地观众欢迎。

如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重逢上海,并首次作为特展汇聚松江,这是与“上海之根”源远流长的历史与艺术的联接,也是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勇当开路先锋的联通。当前,创新思维是艺术工作者设计创作方法实践在作品上的闪光点,举办“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上海松江特展,是向全世界人们献上一场高质量艺术盛宴。

纤维,是编织万物的生命之丝,植物纤维、动物纤维、金属纤维、纳米技术纤维……线条在指尖游走,感知时间温度,从平面转向空间,摩挲生命质感,多元且富张力的表达,直抵思维和想象的多维无限性。纤维艺术将原创的艺术和手工的编织结合在一起,以多种材料用丰富的表现技法创作出兼具“科技”和“艺术”的作品。

一、人文起源是創作作品的素材

上一届的双年展展览在“一带一路”的重要城市云南昆明举办,当地的地方特色是民族传统艺术与国际文化艺术的有机交融,具有多元文化性和艺术感染力,还有十足鲜明的时代主题。云南又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拥有民族多样性的文化土壤。澜沧江一湄公河一带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突出,当地传统纤维艺术形式丰富。云南省博物馆为当年的双年展提供了两个展区,展陈设计上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敏杰认为: 双年展纤维媒材作品多以立体形态于空间中呈现,运输、展陈各个环节都克服了多种难题,才呈现出今日的艺术盛景。艺术创作反映了经历疫情后,人们更珍惜艺术的精神表现力,更能引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诉求的共鸣。“从洛桑到北京”持续推动与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纤维艺术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家艺术基金“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云南·澜湄展年)项目负责人林乐成在开幕致辞中谈到:展览在经过一年的筹备后如期开幕,使不同时区、不同国别的参展艺术家共同分享“彩云之南、澜湄胜境”的阳光,共同传递“纤维艺术联结友谊”的佳信,共同表达“经纬天地编织美好”的心愿。

唯一参加线下开幕式的外国参展艺术家凯瑟琳女士,持续20余年在中国进行香云纱研究和服装设计。她为该年的双年展带来的大型纤维装置,是选择大理染色技艺,为云南省博物馆量身定制,体现出当代艺术家的“工匠精神”。

二、 传统材料与当代表现材料的多元性

国际纤维艺术仿佛被原始的工匠精神召唤般来到松江,展现在“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特展中。游走在各艺术品之间,感受到传统技艺浸润于当代日常生活的强大生命力和表现力。这是从实用主义到艺术审美的融合:想象材料的无限可能性,从丝、棉、麻到纸、竹、木,从羊毛、草本植物到果壳、茶包、金属;领略技法的丰富表达性,从编织、钩针、刺绣到印染、拼接、装置、多媒体应用;尝试跨界融合的艺术实验性,从陶瓷到纤维,从版画、国画、油画到纤维,从波普艺术到纤维……

林乐成的《静静的夜》源自2018年的黑白画,意在表达远离都市喧嚣的一种景象,黑白相间中仿佛有河流,虚实相生里感觉有星空,天地相连间犹如有梦境。单纯的色彩,精微的编织,神秘的晕染,都有一种厚度,都有一种张力。

壁毯始终被定义为“温暖人心”的艺术,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吴敬的壁毯作品《大地之魂》创作以大地景观为主题,辽阔的山野、广袤的戈壁、坚硬的岩石,幻化成一道道经纬编织,在影像的叠加中,实现律动。作品立足于自然性、人文性及公共性,遵循自然造物原理,揭示了在疫情肆虐之下,人们对自然的深刻认知,以观照天地,亲近自然,来领略大地风情,展现人对生命的思考与追问。该作品的艺术特色有三点:

1.材料之美

该壁毯以天然媒材为主,具有柔和、温润、淳朴、内敛的特质和保暖、吸声、抗噪的物理功能,在观念建构中起到感召精神、柔化心灵的作用。

2.手作之美

以手工编织塑造微妙的色织效果,强调了人对纤维的感知。

3.科技之美

利用媒体技术加入数字影像,现代科技手段拓展了传统工艺的维度,打破传统壁毯平面、静态、无声的固有模式,赋予其多维,动感、有声的意境。

三、 手工+3D 打印艺术作品

正如吴敬的壁毯作品《大地之魂I》,该作品是手工制作与数字技术结合的良好范本。从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来看:1.艺术价值方面,该作品以数字影像与手工结合的方式,體现新时代“艺科融合”的学术理念。传统工艺的独特价值与人文观照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倍加重要,数字技术的介入,让工艺语言趋于多样化。2.社会价值方面,缂毛织毯源自民间,是生活中常见的装饰,体现着大众的审美诉求,该作品兼具公众和当代性,不仅能很好地融入空间,并且为社会及公共文化事业服务,展现出深度的人文关怀与批判性反思。

3D是英文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意为三维图形。因此3D打印的艺术创作方式又变得无穷无尽,足以发挥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创新力。纵观历史,我们已经看到艺术适应技术的变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现他们张开双臂拥抱3D打印技术可能并不令人感到惊讶。使用3D打印机,艺术家可以创建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这项技术已被引入艺术界的几乎每个分支,并且最终产品令人震惊。继续阅读以了解这些艺术家的最新动态。

视觉艺术是使用3D打印技术的最明显的艺术形式。现在我们发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3D打印的艺术装置、雕塑等等。3D打印可以使更多的手工艺术家拥有更大的自由来创建复杂的结构,否则这些结构几乎是不可能制造的,或者非常费时又困难,这也将创造力交到了艺术家手中。

3D打印艺术不仅限于博物馆装置,不同美术学科的艺术家已经找到了在自己的部门中采用3D打印的方法。随着3D打印技术的兴起,音乐家可能很快就会看到其乐器和工具比以前更复杂,更快捷地制造出来。

四、 科技语言诠释数字艺术智能化呈现

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师面对着无与伦比的机遇,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1年9月,为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国家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旨在将伦理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增强全社会的人工智能伦理意识与行为自觉,积极引导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活动。这一信息让我们意识到,加载了多交互通道的新型智能产品,能够获取、记录和处理海量的用户信息,能够给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丰富体验,但也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责任和价值风险。因此,设计师在为智能产品规划信息处理中枢时,就应该将设计的责任维度纳入产品设计流程和评估之中。

机器智能化的强大计算力无畏烦琐,且有快速反应能力,使得在虚拟环境中生成可能的艺术效果。从设计学科而言,未来设计师、艺术家更多地还是要探索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和可能性,带来新的思维视角,设计应用自然会把人文思考引入技术发展的范畴。

林乐成的《紫气东来》是科技语音诠释数字艺术智能化展陈。通过数字和物理之间架起桥梁,融合新媒体艺术、数字影像等表现方式,让观赏者参与互动与思索。

总而言之,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表现从不同角度、维度展现了风格多样的国际纤维艺术的最新风貌,展现艺术穿越国界、凝聚共识、创新发展的面貌。

参考文献:[1]方晓风.写在前面[J].装饰,2022(9):1.

[2]徐雯,凌鹤.经纬天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双年展艺术家纤维
解锁先进功能纤维
纤维的无限可能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腹部纤维型纤维肉瘤CT表现2例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第三届CAFAM 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