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徽州砖雕创新设计研究

2023-07-21 06:35宋蓓蓓陈子娴秦昕
上海工艺美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渔樵砖雕徽州

宋蓓蓓 陈子娴 秦昕

Due to the significant protection significance of the Huizhou culture,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have alway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How to achiev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Huizhou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izhou Three Carving Craf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tourism in the new era, is a practical proposition that needs to be explored urgently. The study takes the Huizhou brick sculpture "Fishing, Woodcutting, Farming, and Reading" as an example, analyzes i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value, and proposes targeted innovative design methods and path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It has conducted design practices such as the illustration design of "Huizhou Life Illustrated Books" and the expression package of "Huizhou New Life". 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Huizh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and tourism.

一、引言

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我国礼仪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借势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乡村文旅融合是乡村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核心在于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打造强有力的乡村文旅品牌首先要挖掘当地乡土文明,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徽州地区因其地理地貌形成了众多古村落,文化遗产丰富。本文以徽州砖雕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乡村文旅融合视角下如何合理运用非遗文化资源弘扬徽文化,并通过创新设计为乡村文旅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二、徽州与徽州三雕

徽州,古称歙州、新安郡,自北宋起设一府六县行政区规划,历经宋元明清四代无有变更,地域的相对稳定为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清之际,徽商崛起并叱咤商界,徽州亦迎来其最为繁荣昌盛的年代,在经济、文化、思想、艺术、工艺等层面创造杰出,形成了内容广泛、意义深远的徽文化。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作为徽文化具象的物质语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它是徽州匠人历经长久实践而创造的独特建筑装饰语言,也是徽州人文积淀、徽商经济发展及徽州人审美意识等方面的集中反映。它以精致的绘画图式、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寓意给人们带来独特的文化艺术体验。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中所述“徽州砖雕”,是徽州三雕中的一种,由于材质坚实耐用,被广泛应用于门楼、门罩、屋檐等建筑装饰,增添建筑独特的美感。所谓 “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正是徽州砖雕艺术的真实写照。

三、徽州传统文化活化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在当前“文旅融合”的政策背景下,深度挖掘徽州传统历史文化转化为旅游优势资源势在必行。通过徽州非遗的创新创意与文旅开发、传统农耕民俗文化的挖掘、徽商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以及“耕读并重”传统生活理念的应用等方式,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以文化创意来提升徽州旅游的品位,将助推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真正赋能乡村振兴。

1.徽州非遗的创新创意与文旅开发

徽州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形成众多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是成就徽州区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勢和动力源泉。当前徽州地区建立开展各类非遗展示、体验交流平台,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游客的非遗文旅体验,让游客近距离地感受非遗的魅力。在谢裕大生态茶园、茶博馆,游客可以从传统的听讲解、品茶式的茶文化游到看、听、采、制、泡、品,深入体验徽州茶文化以及制茶工艺;呈坎景区推出“徽州九绝”非遗文化项目,通过非遗的文化体验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切实推动徽文化的“活态”延续。

2.传统农耕民俗文化的挖掘

在徽州古村落诸多文化要素中,农耕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是古徽州的文化根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多样性和民族性,是展示古徽州历史积淀与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农耕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至今仍然以多种形式或隐或显地存留于日常农事生产和生活中,并且成为古村重获生机的重要举措。例如黄山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抓手,以特色优势农产为重点,积极扶持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开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旅农家园”为主题的参与式休闲旅游,让游客主动参与乡村劳动生产,感受传统生产方式,将农耕文化与旅游开发项目相结合,形成新的旅游产品,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3.徽商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徽文化的繁荣与徽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徽商起于东晋而兴于明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商帮之一。徽商十分注重家族观念,将传统的伦理道德作为行动指南来发家致富、振兴宗族,在致富后不忘初心,将在外所得的财富、文化思想带回故土,建设家乡,徽州三雕也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辉煌。由此可见,徽商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笔优秀的文化遗产,它所具有的“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和谐相处”的徽商精神是值得研究与借鉴的。

4.“耕读并重”传统理念的活化发展

徽州古人认为只读不耕无法生存,只耕不读无法前进。既耕且读,是我国古代一般小康之家中的一种常态。读书,打开了古徽州人的眼界,思想也得到了提升,更深刻地理解“耕”的内涵与外延。古徽州人所提倡的“耕读并重”理念,推动着徽州地区的文明与发展。现被称为“东南邹鲁、状元之乡”的休宁县,其状元文化在今天已作为休宁的文旅名片,衍生出众多文旅项目。寻其渊源,古代徽州体现出的这种超逸的两栖生活,在本文重点介绍的徽州砖雕《渔樵耕读》中便可见一斑。而今,我们对于《渔樵耕读》砖雕艺术的解读与演绎,将更好促进传统文化理念的发扬与创新。

四 、徽州砖雕《渔樵耕读》的艺术特色与研究价值

1.徽州砖雕《渔樵耕读》的艺术特色

(1)造型特征

徽州砖雕《渔樵耕读》是安徽博物院馆藏《游春图人物门罩砖雕》“小额枋”建筑构件的组成部分,从右至左依次为“渔、樵、耕、读”所组成的“四民乐”图,是徽派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图案,深受徽州先民的喜爱(图1)。

砖雕“渔”,小溪边杨柳摇曳,一老者在水中撒网捕鱼,一妇女在整理鱼篓,极具生活情调;砖雕“樵”,在庭院旁,一男子挑着砍好的柴捆,老者站在一旁双手拢在袖中注视着。“渔”和“樵”画面带有隐逸于世的想法,传递了古徽州人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和与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的人生理想。砖雕“耕”,一老者头戴斗笠,手拿柳编,手牵着牛在田间劳作,远处桥上站有扛着锄头、手叉腰的农夫,展现了古徽州人民乐观、自信、勤劳的优良品质;砖雕“读”,可见古木下,一老者坐于板凳上,手持书卷翘着腿,手架在椅后,身旁站有一仆人,从动作和神态上传达出怡然自得的心境。徽州楹联中有“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方唯俭与勤”“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等佳句,由此可知在农耕社会中“耕”和“读”被誉为人生的两条正路(图2)。

《渔樵耕读》砖雕从造型上来看,受到新安画派以及版画的影响,更加注重形的相似,其人物造型十分严谨。刻画过程中运用高浮雕、透雕、半圆雕、镂雕和其他雕刻工藝,人物角色比例适当、神情鲜明、动作自然,人物衣着刻画精细流畅,整体人物形象圆润饱满。建筑与植物充满极强的装饰性,成为人物活动的场景烘托,形成良好的空间效果。

(2)构图特征

《渔樵耕读》砖雕采用了绘画中散点透视的方法,每幅砖雕中主体人物占幅较大,为画面中心位,通常置于整幅砖雕的前景或中景,背景以建筑或植物分割,有着强烈的虚实对比和层次关系。《渔樵耕读》砖雕呈“元宝”式,整体构图虽不如“长卷通景”式砖雕场面宏大、装饰繁杂,但其丰富的细节表现和精巧的空间布局使画面充实协调,在有限的空间里塑造了无限的古徽州风情。

(3)研究价值

古徽州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根植于乡土社会,源自于农耕文化,是世代繁衍、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也是当前乡村振兴的根脉。徽州砖雕上的《渔樵耕读》图案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题材淳朴亲切,是古徽州农耕文化高度浓缩的视觉表现,包含着古徽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以砖雕《渔樵耕读》为设计来源打造相关现代数字创意产品,将更具备徽州文旅的代表性与亲和性。

五、徽州砖雕《渔樵耕读》的创新设计方法与路径

创新设计实践1:插画设计——《徽州生活图鉴》

(1)图形元素提取与再设计

砖雕《渔樵耕读》图案生动形象、装饰精美细腻、故事内容丰富,因此对其图形元素的提取首先依据了砖雕原有的形象,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保留砖雕图案造型的生动性、故事性,突出人物造型为视觉亮点,同时提取出建筑、溪流、植物、山脉等元素与人物相结合,烘托画面整体氛围。画面运用扁平化手法进行再设计更符合后期现代产品应用与衍生(图3)。

(2)构图的打散与重组

在构图上,原砖雕构图因雕刻工艺手法所长,更重于在层次与纵深感上的表现。在《徽州生活图鉴》创新插画设计中,将主要元素内容集中于画面中心,更强调人物动态和故事性表达,而环境则起到辅助人物活动的作用。整体画面以建筑为中心对称,竖式视觉流线,给人以良好的秩序感。利用图形学扁平化设计和相对集中的构图处理,视觉上更加简洁清晰、主题鲜明(图4)。

(3)颜色的采样与搭配

色彩设计具有影响人们情绪、唤起情感共鸣的作用。《徽州生活图鉴》系列插画的色彩设计源于对徽州自然环境中色彩的真实感受,粉墙黛瓦的徽州古村落坐落于群山怀抱之下,溪流从村落间缓缓流过,四季各有特色,宛如秀美的画卷(图5)。从徽州自然生活环境中提取代表色应用于设计中,更能够贴近徽州山水意境,唤起人们对于徽州的向往与愉悦情绪(图6)。

创新设计实践2:网络表情包设计——《徽州新生活》

将传统文化与当下青年群体的时尚文化潮流达到情感上的连接,是非遗文化创新设计探索的重要路径。因此,设计结合当下网络生活环境对《渔樵耕读》进行了重新演绎,使之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表情包在现代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网络交流方式,将砖雕中的主要人物应用于卡通化的表情包设计,结合徽州传统文化与典型物产、风俗等,为徽州量身定制,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观众通过这一小小的图形感受到徽文化的丰富与趣味性。

如“张灯结彩”表情包,为结合徽州民俗体育“歙县嬉鱼灯”设计而成,画面中老者站在桥上手持由竹篾、铁丝、布匹做的鱼灯,以灯笼、烟花为背景渲染浓郁的徽州传统节日氛围,对于当下的地方乡村文旅有较好的宣傳效应。“满载而归”表情包的设计结合了徽州特产茶叶,画面中老者骑着牛,背着载满了茶叶的箩筐,传递出徽茶的生态有机、茶香飘万里的特点,有效传递了地方传统优势物产信息(图7)。《徽州新生活》表情包通过建立有趣味性、有故事性的IP形象宣扬徽文化,符合“互联网+”和“数字创意”背景下的现代生活应用(图8)。

六、结语

徽州砖雕《渔樵耕读》图案承载了古徽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徽州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它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与价值是徽州乡村所独有的宝贵财富。在乡村文旅融合视角下,对砖雕《渔樵耕读》这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能够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下焕发生机、绽放异彩,以期对徽州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宋蓓蓓为合肥工业大学

基金项目: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艺术创新设计实践研究》;2022年度安徽省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项目-省级研究生社会实践示范课程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乡村善治中的文化力量[N].光明日报,2020(13)

[2]方焕焕.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室外风环境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0:1.

[3]朱红.徽州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简析[J].新闻世界,2011(8):260-261.

[4]胡慧.徽州名人故居系列砖雕集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

[5]邱燕,方亮,汪颖玲.基于RMP分析的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8,20(4):15-19.

[6]徽州区研学游红红火火[EB/OL].(2019-07-08).https://www.huangshannews. cn/hsnews/web/politics/news/content_10405.shtml.

[7]黄山日报.徽州区研学游风生水起[N].黄山日报,2018(1).

[8]李艳红.门罩盛宴之徽州砖雕:安徽博物院藏游春图砖雕门罩赏析[J].收藏家,2014(4):24-26.

猜你喜欢
渔樵砖雕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徽州绿荫
打渔人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渔樵问答
小议中国文人的“渔樵”情结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