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色文化刊物封面美术字探究

2023-07-21 09:22黄厚望
上海工艺美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美术字创刊号红色

黄厚望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rtistic calligraphy design on the magazine cover of LA JEUNESSE, we can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f artistic calligraph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 and the uses of artistic calligraphy in revolutionary culture.

一、《新青年》的渊源背景

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这个时间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交融,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统一。在这个时间段,西方的文化开始渐入大众的视野,大量的知识、学科、习惯等传到了我国,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学术、科学、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书籍封面设计与美术字设计在此时也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提升与推进。

《新青年》是以“新”定位的文化月刊,这个“新”不仅体现在其对新政治、新思想上的启发与呼唤,更是体现在其对中国近代平面设计发展上的转型与推进。同时也因为其设计够“新”,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是最早在封面装帧上使用美术字进行标题设计的刊物之一。1915年9月15日,它在上海渔阳里顺利创刊,并以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开启了其唤醒青年之路,后因刊名冲突,其从最初的《青年杂志》之名于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时改为《新青年》。

二、美术字在红色文化中的表达

字体是大众去了解世界、洞悉生活的重要载体,民国美术字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宣传载体之一,是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相互冲击与融合而萌生的独特的时代产物。它是一种与日常应用文字、书法艺术有别的,运用装饰手法美化文字,并能对所附载体环境产生美化作用的图案性文字。它既是优秀的文化财富,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要的宣传工具之一,有着不可或缺的社会地位和宣传作用。

“红色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民国美术字的运用极其广泛,在当时的期刊、包装、报纸、板报等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同时其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中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红色文化应用中美术字的表达通常为革命领袖语录的宣传、革命宣传标语的书写、红色期刊的装帧设计等,其富有情感的表达方式在当时可以使红色文化的宣传更富感染力与传播力,甚至这些美术字在红色文化中的表达方式一直沿用到现在也是十分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陈独秀先生创办的《新青年》不仅处在中国国情多变复杂的时期,也处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蓬勃时期,其对于党早期革命的经验总结的贡献不亚于其作为思想传播工具的贡献。而《新青年》的期刊封面美术字也是其在红色文化表达中的初期体现与浓厚笔墨,是民国最早将美术字用于封面字体的期刊之一,所使用的字体是基于魏体字与黑体字的基础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字体。

三、《新青年》的美术字设计分析

1.《新青年》创刊号封面美术字分析

《新青年》无论是期刊名、受众群体、期刊内容,都以“新”作为定位准则,也将受众群体牢牢定位为青年,因此该期刊名称、排版、主题等也都以青年为主,其期刊封面设计中的标题美术字设计更是展示了该刊的特点,这也说明了《新青年》的每一卷都在尝试新设计的情况下,也永远不脱离带有青年设计元素的原因。

以第一卷创刊号的封面为例(如图2),该封面在设计上推陈出新,别创一格,使用了带有现代平面意识的图文结合方法进行封面的排版。其版面大致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描绘了中国有志青年踔厉奋发,认真学习,激昂讨论的画面。在插图的上方使用了红色的手写体对“青年”的法语“LA JEUNESSE”进行设计,体现了对自由精神文明的向往与追求。而下半部分则是名人的图片作为引导,意在用名人名事来引导、影响、启蒙当时青年思想,让读者从中汲取力量与知识,如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坎坷艰辛、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英勇无畏、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积极进取等,这些人都有着值得青年学习、深思的非凡品质与卓越精神。头像右边则是使用了红色进行设计的“青年杂志”四个字,与上半部分的法文“LA JEUNESSE”相呼应,再次体现了杂志的核心主题。其次中间偏右也写有“第一卷 第一号”来说明期刊刊次,最底端是出版社的名称,也使用红色进行设计。

其中的封面美术字十分具有特点,首先是最顶端的“LA JEUNESSE”,其不是简单的印刷体,而是既充满了张力又充满了秩序的手写美术字,设计者将字母的圆弧都设计为方形转角,笔画清晰,结构端庄,字形方正。既具有从西方学习的现代平面设计意识,同时也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方块字韵味。下部分右边的“青年杂志”四个字设计得也十分具有理性与構成意识,这里作者使用了由黑体变形而来的黑体美术字进行设计,不同于当时其他传统杂志直接使用书法进行标题设计,在当时十分新颖,别具一格。设计者将字体的连接处都设计为方正的转折,呼应着其上方的法文。除此外,最下方的编辑社:“上海群益书社印行”八个字中的“群益书社”加上了方框的装饰,即使杂志社的名称更为显著,也使整个版面更具端正、大方的形式特点。封面左边还有一只屹立的公鸡,这个图标也成就了这个“Y”,使这个字母更加醒目,其中公鸡代表中国地图,而“Y”代表着英文的“youth”中的首字母“Y”,也是再次呼应主题:该杂志为中国青年所创作。

该封面美术字在排版上大小、体积十分具有层次,表达并点缀出了流动美;方、圆构图相互影响与对比,贯穿整个杂志封面设计,代表着希望中国青年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色彩使用一致的刚正不阿的红色,代表着盼中国青年奋起的理想宏愿。

2.《新青年》第二卷封面美术字分析

《新青年》的第二卷在平面设计语言上也尤其具有代表性,它的整体色调都以红、绿、黑三种颜色作为主基调展开设计,这个版本的“新”也体现于自身的封面设计改革,其舍弃第一卷丰富复杂的版面设计,直接代入了一个在封面中占比较大的不规则图形进行设计,再以方形、圆形作为基本形式进行构图,用色和构图都十分纯粹、直白以及简练,风格端庄、大方、生动,十分匹配其作为青年思想性综合月刊的定位,也凸显了其“新”的特点,突破了当时的刊物封面设计。

这一卷的美术字设计特点十分鲜明,相较上文提到的创刊号标题美术字设计更具特点与突破。这版标题美术字“新青年”将方正、现代、易识别三个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与当时的时代经济、文化特征、历史背景及内容需求都十分匹配。颜色因受限于当时的印刷手段和相关科技等因素多使用黑、绿、红等单色进行设计,这三色也被看成是“革命”“激情”与“热烈”的代表,在使用上彩色仅用于标题美术字、刊期及主编介绍处,其余位置还是使用黑色进行置入,在该红色文化月刊表达了严谨的革命精神外增添了几分年轻的气息。

以第二卷第一号为例(如图3),该期刊标题美术字相较创刊号的“青年杂志”中文美术字而言,虽然都是黑体变体而来的黑体美术字,但二者对比下来前者更富辨识度与革命感。设计者将“新青年”三个美术字的每一个笔画都进行了拉松,这个设计手法尤其体现在每个笔画末尾,与一般黑体相比虽然保留着黑体强壮、端正的特点,但更加富含膨胀、有力的情感,使整个期刊封面显得更加积极、蓬勃。此外,创刊号的美术字转角都处理得较为方正,但这一期的美术字转角与笔画交界处的设计语言表达得更为平滑,这样既保留了该美术字的端正大方又表达出了年轻、轻松的视觉语言。包括这一期的法文“LA JEUNESSE”使用的手写美术字相较创刊号严谨的视觉风格相比,排版更加松弛、跳跃但有序,呼应着该刊“新”与“青年”的特点。

四、结语

《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所营造的“中国化”历史语境,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提供了相应的思想氛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且其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的思想萌芽,并在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单从其封面设计中便可以挖掘出具有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自我革命、自我更新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指引了那个时代的新青年不断突破、不断学习,其所富含的深意与观念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反复推敲。

现在越来越多优秀的艺术实践作品都依据《新青年》故事进行创作、艺术表达。如被称为“建党百年的扛鼎之作”“党史学习的优秀教科书”以及“主流电视剧的创新性生产”的《觉醒时代》电视剧,其除了作为优秀的艺术作品迎来了极高的评价和绝佳的反响外,更将中国优秀的红色文化、鲜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深深刻入了观者的脑海中。重大历史事件虽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发生,但这种优秀的红色文化却会跟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展、传承。重大历史题材既是历史观照的富矿,也是艺术创作的富矿。在当下衣食无忧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先辈的先进思想与精神文化,共同发扬优秀的红色文化,作为艺术工作者更应该提高自身要求,提高艺术作品质量与感染力,共同照亮红色文化这一艺术创作的富矿。

参考文献:[1]余秉楠. 美术字[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美术字创刊号红色
红色是什么
1949-1999 年美术字视觉之美
《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
数学期末测试题(二)
红色在哪里?
民国时期美术字设计研究
初中美术课件制作初探
追忆红色浪漫
总第100期杂志“晒创刊号”活动得奖石友藏品展示
1978-1990,中国大学生文学刊物索引之《初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