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路探究

2023-07-22 00:58杨昱璇王纪鹏
科学导报 2023年4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高校

杨昱璇 王纪鹏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课程思政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1]”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指出:“高校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进一步提高高校立德樹人成效。[2]”高校应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与实际行动的有效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实现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1]”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有效深化大学生群体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大学生牢固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根本保证的观点。其次,课程思政具备立体多元的教学特点,能够强化大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入脑、入心、化行的效果,有助于将他们塑造成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当今的大学生以“零零后”群体居多,他们思维灵活前卫、乐观自信、富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能够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激励其自觉练就过硬本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当代大学生群体踔厉奋发的责任与担当。

  (二)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人才

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有利于打造具有一定民族理论基础、梯队衔接良好、致力于促进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人才体系。首先,贯彻落实高校“大思政课”工作主体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思想的重要论述,能够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强化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领域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及使命感。其次,民族团结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布局中的地位的提升,拓宽了高校教师队伍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中施展才干的领域。有助于高校铸造金牌师资力量、壮大人才聚合效应,营造以多学科学术聚才,以爱国事业情感留才的办学治校格局。最后,立足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能够增强大学生群体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而扎根民族地区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实现高校铸就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前沿阵地的接续发展。

  (三)有助于增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功能效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有效助推思政课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广阔场域中实现多维度发展。首先,专业课教师以课程思政灵活的架构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大学生牢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制度、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信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让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在专业课中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内涵的认识,在社会服务中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指引的生动实践,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最后,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高校教育初心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格局当中,能够有效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基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意志在高等教育中薪火相传。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进路探究

  (一)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增强课程思政实施的组织保障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学校各部门的分工和协作,共同承担育人的任务。[3]”高校应确立多主体主导细化的工作原则,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环环相扣的工作环节中得到有效执行与落实。

第一,加强高校党委的主体引领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4]”。高校应严格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使党委对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领导作为一种政治自觉,全面增强高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政治定力与示范执行力。第二,优化教务部门任务安排。教务部门应结合实际制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教学计划与要求,严格落实共建共管的责任机制,充分发挥教务部门的指导监督作用与桥梁纽带作用。第三,增强相关部门协同联动。为防止课程思政“硬融入”“形式化”浮于教育与教学中,应发挥好同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教辅部门、直属单位等主体的协同联动作用,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活动成效。第四,凝聚院系工作理念共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要加强与各学院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加强理念和精神的传导”[6],凝聚教师所在院系中的工作理念共识,构建阶段连贯、主题紧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新格局。

  (二)挖掘各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教学思政元素,找准课程思政融入点

在课程建设“主战场”,特别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关的专业课程中,教师应注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地寓于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培养之中,深入挖掘专业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牢固树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在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以价值引领为主的学科中,专业教学过程应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着重培养富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的新文科人才,在教学引领中提升大学生在其学科领域进行“跨文明对话”的温度感知与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度理解。第二,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中,应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专业学习中的思想地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重视对经济、管理、法学专业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助于培养出厚植民族使命感、热爱创造、面向未来的新时代生力军。第三,在教育学专业中,应着重强化大学生对教育专业的职能认同,明确教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热爱国家、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爱社会主义、乐于为集体奉献的人才。第四,在艺术学专业中,艺术学科教学应发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艺术专业功能,广泛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艺术专业施展的“春风化雨”中启迪人类心理,让艺术专业人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自觉自为。

  (三)发挥第二课堂优势,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路径

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与作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广度、深度与温度。

第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大学生竞赛活动。校园承载的文化与校园建设形成的育人合力,为师生群体搭建了技能提升与施展才艺的平台,同时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载体。师生在竞赛指导交流与阶段性成果反馈的过程,能够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體元素的思考、整合、发散等能力,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专业学习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创新的重要途径。

第二,注重“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举办。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第二课堂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组织开展民族地区“三下乡”活动,在向大学生提供成长成才广阔舞台的同时,“将加强各族青年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学习转化为铸牢各族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行动[6]”,奏响新时代大学生把青春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最强音,激发青年大学生施展技能才干、磨炼专业本领的壮志豪情。

第三,倡导大学生广泛参与教师主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科研活动。高校教师可结合科研实际与政策导向,将课题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联系起来,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主题的科研活动。一方面能够增强大学生群体对科研活动“感兴趣、学得懂、有收获”,开启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科研学习热”。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研的过程中,以科研学习的方式带动专业课程、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机融合,厚植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决心。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1SZ021);遵义医科大学2020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多学科视角下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ZYK47);遵义医科大学2022年研究生创新课题“贵州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研究”(ZYK18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0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603_462437.html.2020-05-28.

[3]王方.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着力点[J].高校辅导员,2020,(04):15-18.

[4]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30.

[5]曹椿寓,王纪鹏,杨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3):124-127.

[6]郑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院校课程思政建设[J].民族学刊,2022,13(07):33-40+141.

(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高校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