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因素开展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的路径

2023-07-25 11:30闫海冰梁欣怡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心理教育普通高中

闫海冰 梁欣怡

【摘要】本文结合普通高中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和意义,分析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后果,论述基于心理因素开展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的策略:提升资助工作效率,优化资助的充分性、公平性和回应性等。

【关键词】普通高中 资助育人 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4-0071-03

教育公平是国家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建立学生资助制度,是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享受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校园和谐的重要保障。普通高中要依托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指导理念,围绕“资困、励志、强能”的体系构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保障其公平地接受教育;同时,在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学生实施心理疏导,使学生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获得有效的心理扶助,培养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以实现资助育人的良性循环。

一、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后果

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自卑、焦虑、虚荣、孤僻、依赖、报复、敏感等。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因素。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心理不完全成熟,受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加上受高考压力影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希望通过升学、就业改变家庭经济困难的局面,然而对待学习只有“三分钟热度”,导致知行矛盾,引发焦虑;同时,这部分学生承压能力较弱,在遇到问题时可能选择逃避,容易被小事打败。二是家庭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父母对其教育大多属于权威型或专制型,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与孩子的沟通存在较大问题,打骂现象时有发生,家庭氛围不和谐。而在不和谐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不到家长对自己的关心,容易缺乏安全感,多疑且不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后果主要表现在学习、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等方面。学习方面,部分学生受家庭经济困难的困扰,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加上听课容易走神或对学习存在逃避、畏难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自我意识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心理较为常见,看到同学购买喜爱的物品,而自己生活拮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人际交往方面,高中生人际交往欲望强烈,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自尊心及自卑心理的影响,在与同学交往时往往逃避与他人沟通,显得孤僻、不合群;情绪控制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既敏感又容易冲动,常常将他人正常的语言和行为曲解为针对其个人的负面评价或行为,甚至出现冲动情绪和过激行为。

二、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一)资助效率方面

一是对政策知晓度不高。部分教师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资助政策知晓程度不高,对资助申请流程、资格认定等了解不全面,导致学校难以真正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无法进行针对性的资料收集。二是资助育人效果不佳。当前的资助工作存在重物质帮扶、轻精神帮扶的现象,导致育人效果不佳。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资助,学校不仅要关注其生活情况,还应当关注其后续生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经济援助是手段,育人是最终目标。三是缺乏专业的资助人员。部分普通高中资助工作主要由专职干事或兼职教师承担,如果专职干事或兼职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最终可能影响资助效率。

(二)资助充分性方面

一是资助来源单一。普通高中资助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依托国家计划名额的财政拨款,资助渠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资助不够充分。二是资助力度不足。我校现行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金资助分为3 500元和1 000元两档,资助金一般通过银行卡发放给学生,但这两档资助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较高的学生来说,尚不足以满足其发展需求。

(三)资助公平性方面

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精准度不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由于取消了申请盖章环节,只依靠学生个人诚信,学校很难对申请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一核查,难免影响识别的精准度。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依据单一。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时,由于高一新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初中学校,导致高中学校难以在短时间内真正了解高一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难以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四)资助回应性方面

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参与性不充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认真了解资助政策,主动选择接受资助的比例不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针对资助不公平情况没有及时进行申诉,主动参与性不充分,导致对资助的回应性比较低。二是资助过程缺乏动态监管。动态监管即对资助过程管理不到位的地方进行监督和纠正,以保证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前大多数普通高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进行静态管理,学生大多并不了解学校资助工作的监督反馈渠道,这影响了资助的回应性。

三、基于心理因素开展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一)构建和完善学校资助育人体系

随着国家资助体系的完善,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的经济资助增多,但经济资助只能暂时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较少涉及其精神需求。普通高中在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虽然探索了一些精神资助的路径,但容易忽视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没有认识到积极心理培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影響。普通高中在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基础上,通过经济资助和心理问题干预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其实现心理“脱贫”。

(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社会竞争和物质刺激给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普通高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资助时,从心理疏导切入,考虑在学生心理健康前提下对其进行经济资助,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消除自卑、焦虑等情绪,并树立自信乐观的心态,从而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发展

在核心素养培育大背景下,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标。学校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角度出发构建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可以使学生从内心爱国家、爱他人、爱自己,并将这种爱践行于学习与生活,在强化自我管理的基础上提升感恩心、诚信心和责任心,进而不断努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高考和今后的就业积蓄力量。

四、基于心理因素开展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的策略

(一)提升资助工作效率

首先要加强资助政策宣传。宣传方式有多种,学校可以将宣传政策与录取通知书一同发放给学生,便于家长和学生了解资助政策;还可以在学生报到现场设置资助咨询处,现场为家长和学生讲解资助政策;或是由班主任通过班会进行宣传,将资助政策文件上传至班级交流群。内容宣传要以趣味性为主,提高宣传的效力,如可以通过书法比赛、海报征集、宣传标语征集等多种方式宣传资助政策,提高资助宣传的针对性。

其次要加强资助与育人结合。学校资助与社会资助二者的不同在于学校实施的资助是与育人相结合,其目的是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经济资助和精神资助,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应当强化资助与育人的融合,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前提实施资助。学校应当先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专门的心理档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定期开展心理团辅活动,帮助学生解惑和纾解心理压力。同时,在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普通高中还可以组织相应的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其在承担责任的同时提升对自我价值的心理认知。

再次要建立资助育人评估机制。普通高中要不定期对受助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恩意识的提升情况。评估之后,要对资助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最后要建立资助工作激励机制。对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学校对资助工作人员要奖惩分明,推动资助工作有序进行和创造性开展,进而提高资助效率和资助效果。学校在对资助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时,要将资助育人效果与其绩效挂钩,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对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的激励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为主,保障其基本权益,提高其工作效率。

(二)优化资助充分性

首先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生资助工作。对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如果单靠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比较单一,资助力度不足,学校应鼓励校友、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生资助工作,使资助资金更加充足,一方面为政府分担资助压力,另一方面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由此,通过多渠道筹措资助资金,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可以进一步满足他们的生活经济需要和学习发展需要。其次要提高政策的充分性。学校在制订资助政策时要尽量考虑资助内容的充分性,以提高资助的覆盖面,提升资助的适宜性。学校要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资助标准并设置相应名额,将差异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实现资助公平。最后要融入心理资助内容。普通高中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要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融入心理资助内容,使其正确看待自己现阶段的处境,帮助其实现心理成长,学会悦纳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学校要建立家校沟通平台,提升学生家庭的支持度,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还可以开展朋辈互助活动,通过朋辈生活帮扶、学习帮扶、能力帮扶等,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关爱,进而摆脱自卑心理。

(三)优化资助公平性、回应性

首先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体系。学校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诚信光荣的理念,并对诚信学生进行奖励,对失信学生进行惩罚,通过树立典型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普通高中学校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数据信息共享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更新信息,精准掌握资助对象的情况。其次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除国家规定的家庭經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学校还可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设计针对性强的统一认证标准,通过过程的公平性和结果的公正性保证资助的针对性。学校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让学生明白接受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并不可耻;同时引导学生明白当自己有能力帮助他人时,也应当尽己所能回馈社会。最后要建立动态的监督反馈机制。学校要拓宽监督主体、健全监督渠道、建立动态追踪,相关部门要发挥监督主体作用,利用网络平台、电话监督等对传统监督渠道进行补充;学校要对资助情况进行跟踪,了解资助工作的进展情况,掌握资助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作用。

总之,普通高中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要注重从心理因素提升育人效果,为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帮扶方案,让学生通过教育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目标;要树立长久攻坚的信心和耐心,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时,充分考虑其心理因素,帮助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聂玮晔.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与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衔接段的研究[J].中国市场,2020(27).

[2]徐磊,潘颖.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探析[J].创新,2009(3).

作者简介:闫海冰(1983— ),河北保定人,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生德育、资助工作等研究;梁欣怡(1998— ),广西平南人,主要从事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班级文化建设和资助工作等研究。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心理教育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