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激励理论 让班级管理实现高效

2023-07-29 11:46甘肃省酒泉市敦煌路小学王胜楠
天津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班集体原则意识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路小学 王胜楠

班集体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班级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质量,甚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塑造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主心骨”,也是一个班级的“定海神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既要讲规则,又要讲策略,打造一个既有规章制度,又有情感关怀的有温度、有纪律的班集体。激励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充满智慧的治班之策,这一教育策略顺应了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彰显了班级管理中的人文情怀,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激励理论的含义概述

激励理论,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生活、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性与积极性的一种理论方法。这一理论最早在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后来经过长期的引用与发展,在教育领域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激励理论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不谋而合,将激励理论与小学班级管理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通过鼓励、夸奖、肯定、表扬等手段,解决学生在班级生活与学习活动中消极被动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我愿意学习”“我愿意奉献”“我愿意参与”的积极心理,学生不再是教育活动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班级的一分子与主人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自觉、自主、自愿地配合与支持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合力构建优秀的班集体,在班集体中齐头并进。

二、激励理论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打造充满活力的班集体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中心,学生作为“服从者”对教师的“指令”言听计从,缺乏主人翁意识,也并没有意识到个人发展与班级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班集体看上去虽然“听话”,但只是“形聚而神不聚”。激励理论的运用,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一现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班级贡献和遵守纪律的过程中有所回馈,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明白为班级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快乐幸福的。在这种情境中,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学生愿意听从教师的指导,也愿意在班级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每一个人也都是被管理者,从而构建一个良性循环、充满活力的班集体。

(二)有助于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

要想管理好一个班集体,只依靠严格的班规与严厉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时刻绷着一张脸,当学生违反班规时便严厉责罚,这样的教育措施不仅不利于班级团结,还可能会将学生推得越来越远。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是非观念与规则意识的黄金期。教师不用惩罚来让学生害怕违规,而是用激励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守规矩的积极影响,让学生从心底认可正确的规则,深刻意识到遵纪守法是一件积极正面的事情,从而让学生从心底愿意支持班级的建设工作,提高教育活动质量。优秀的教育从来不是约束,而是引导与鼓励。

三、激励理论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遵循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要想打造一个团结友爱、齐头并进的优秀班集体,教师就应当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深刻地感知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从而热爱集体、奉献集体、努力建设集体。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教师应当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适当放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只是班级活动的被管理者,更是班级的一分子,对班级的进步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价值。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运用激励理论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适当参与班级活动的自由,让学生在合理范围内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优势,而教师则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进行夸奖与鼓励,当学生维护班集体、推动班级前进的主动行为得到来自教师的称赞与支持时,班级发展才能更具有持续性。

(二)及时性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少班主任似乎过于吝啬自己的赞扬,有的班主任甚至为了让学生戒骄戒躁很少给予其表扬,只在班级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上进行表扬与激励,导致激励行为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使激励理论的实践应用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激励理论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遵循及时性原则,当学生做出值得鼓励且有利于班级发展的行为时,教师应当即刻给予鼓励与支持,这种做法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斗志昂扬,将对班级有利的活动延续下去,从而让激励理论的实践应用成果得到最大化实现。

(三)具体性原则

不少班主任在激励与赞扬学生时都存在着表述内容不具体的问题。具体而言,当学生做出有利于班级发展的行为时,有的班主任只会说“做得好”“你很棒”等只言片语,学生虽然受到了激励,但是激励的成效并不显著。在激励理论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秉持具体性原则,将称赞的内容细致化、具体化,让学生能够清晰明确地意识到自身因为哪些行为举动而受到赞扬,从而将自己的优点延续下去。例如,在放学后教师发现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在打扫卫生,虽然今天不是他值日,但是他依然留下来完成了班级卫生,这时教师就可以称赞道:“你今天做得真棒,这种奉献集体、默默付出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在全班同学面前再度表扬这位学生,既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哪些品质让自己获得了表扬,又让全班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向这位学生学习哪些方面,从而推动教学成果与效率显著提升。

(四)切适性原则

优秀的教育实践从来不是照搬教育理念,而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真实情况进行设计与展开,在激励理论的应用实践中,教师应当时刻秉持切适性原则,让激励理论的运用真正与班级当前的整体情况相契合,为推动班级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通过鼓励、夸奖、肯定、表扬等手段,并不意味着教师面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大加赞扬,积极激励。在班级活动中,有的学生谦虚低调,教师的夸赞会迎来他们的自谦,他们认为自己远远没有教师口中所称赞的优秀,这时教师就可以用真诚的话语告诉学生,他们远比自己口中的夸赞更出色,让学生在激励的促进下树立信心、积极前进。而有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教师在夸赞他们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让夸奖更“接地气”,在激励的同时要求学生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切适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班级整体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理论,但是在学生个人管理时应当“因地制宜”,只有当学生个体的发展不断前进时,班级整体的发展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成果。

四、激励理论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目标激励理论,优化学习管理

学习管理是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应当对班级管理中的学习管理引起重视。目标激励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激励方式,教师可以设定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合理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克服挫折、正视困难,并在学生完成目标后给予其鼓励与赞扬,让学生树立“只要我想,就能够做到”的信心,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写作业时无法专心致志,导致作业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回家之后要很晚才能完成作业。在课后服务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这类学生写作业时三心二意、效率低下。教师就可以运用目标激励理论,帮助这类学生改掉不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当天作业情况与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设计一个新规定,在课后服务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某几项作业的学生,可以获得一朵小红花。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虽小,但有竞争意识与进取心,会为了争夺荣誉而认真地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长此以往,便能够改掉学生拖延磨蹭、三心二意的坏习惯。

目标激励理论既有合理目标,又有激励手段,能够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过程,并从中收获满足感与自豪感,有利于推动学生的良性竞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关怀激励理论,提高品德管理

立德树人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学活动与班级管理的重要培养内容。小学阶段是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一时期,运用关怀激励理论,提高班级整体品德管理。关怀激励理论也可以称为情感激励,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体现出人性化特点,给予学生真诚的关怀,肯定学生的自我价值。

例如,当有学生在课堂上频频与其他学生说话、扰乱课堂纪律时,比起出言训斥,教师也可以用一种不一样的方式进行管理干预。教师可以询问这位学生:“你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吗,需要现在说吗?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吗?如果是,你可以跟我们大家讲一讲,让同学们帮助你。”学生本以为会迎来教师的指责,没想到竟是教师的“关心”,于是红着脸,嗫嚅地说了一声:“没有。”这时教师也不应立刻批评学生,而是告诉学生:“不重要的事情要留在下课说,重要的事情要举手说,在课堂上讲话会影响其他学生听课,相信你认真听课的时候也不希望被他人打断,你讲话的时候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这种教育策略能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偏见,不再站在教师的对立面,而是深刻认识到教师与自己“心连心”,从而对自己违反班级纪律、不尊重教师产生愧疚心理。其实,在班级工作中要想做好道德管理,比起“管理”,教师更应当采用引导的方法,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自我评价激励理论,促进行为管理

行为管理是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由于一时难以适应小学的节奏与规定,会出现一些不利于班级和谐的不良行为。基于此,教师可以运用自我评价激励理论,促进班级活动中的行为管理。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肯定,自我评价激励机制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同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促进自身行为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在每周的班会课中,教师都会设计一个“自我评价”的内容,先让学生评价自己本周的行为表现,对自己进行自我表扬和激励,再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本周的不足以及有什么提升的空间。有一位学生在班会课上说:“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因为每次班级值日我都会认真仔细地完成,但我也是一个管不住自己的人,因为有时候我会在上课时走神,但是我相信我能克服这一点,遵守课堂纪律。”

肯定自己的长处,但也不忽略自己的短处,对自己的优点予以夸奖、对自己的缺点予以鼓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用正确的心态积极成长,促进学生行为管理意识。当每一位学生都能合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时,一定会促进班级氛围的和谐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大趋势,强调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应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充分并科学地运用激励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具体性原则以及激励型原则,通过目标激励理论、关怀激励理论以及自我评价激励理论,实现学习管理、品德管理以及行为管理的全面发展,打造一个师生关系亲密、富有活力的班集体,让优秀的班集体带领学生共同进步,开创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班集体原则意识
从我们的班集体说起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Research on Band Structure of One-dimensional Phononic Crystals Based on Wavelet Finite Element M ethod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