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与实践策略

2023-07-29 11:46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第一中学徐修坦郝培培马胜军
天津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黄河思政精神

■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第一中学 徐修坦 郝培培 马胜军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中华民族之根。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教师要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积极探索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教学与实践,深入挖掘高中思政教材中蕴含的黄河文化元素,打磨优秀教学案例,编制校本教材,广泛开展跨学科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通过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与实践路径的研究与探索,让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了解、感悟并践行黄河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根、筑牢中华民族的魂,而且有助于激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让黄河文化真正走进高中校园,积极探索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教学和校内外实践路径,使广大中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了解、感悟并践行黄河文化精神,更好地发挥黄河文化的传承作用和育人功能,同时为黄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教学路径参考。

一、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与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思政课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主动挖掘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资源和优势,探究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多种实践路径,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充分挖掘黄河文化育人素材,丰富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热爱自然、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黄河文化的传承作用和育人功能,积极引导广大中学生认同、传承并践行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中。

近年来,相关学者对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与实践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索,但是仅侧重于从宏观和理论层面研究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和意义,缺乏系统性、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积极探索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路径,丰富课内外教学路径,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益的教学路径参考。

二、广大师生要深刻了解和感悟黄河文化的内涵、精神要素和时代价值

(一)黄河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要素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典章制度、礼仪信仰、价值取向、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它随着历史条件而发生变化,其深刻的忠厚、勇敢、包容、正直等思想内核,充分体现出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以及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新的时代又凝结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黄河精神,即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黄河文化及黄河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实现重大国家战略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想,是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前进的精神支撑,其时代价值体现在为全国各地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价值引导、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指引、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启迪创新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等各个方面。

深刻学习领会黄河文化内涵、精神要素和时代价值,有利于增强广大中学生对中华优秀黄河文化的认同,增强学习和弘扬黄河文化精神的自觉性,从而积极主动投入保护黄河和传承黄河文化精神的实践中去。

三、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

黄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提供了可行性。思政课教师要自觉用黄河文化统领课堂教学,在课堂导入、情景材料和议题设置等方面与黄河文化有机结合,将高中思政课堂打造成弘扬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的主阵地。

(一)将黄河文化精神牢牢植根于思政课教师心中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学习有关黄河与黄河文化的文献和相关知识,拓展对黄河文化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深入挖掘高中思政课中与黄河文化有关的因素,增强学习黄河文化精神的自觉性与针对性。通过定期与不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切实提升黄河水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为黄河水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坚强的保障。

(二)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蕴含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第一,黄河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运用黄河流域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可以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黄河流域英雄儿女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斗争精神,深刻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成果为高中思政课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二,运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相关内容,可以增强经济与社会中的绿色发展、哲学中自然界的物质性、联系的客观性、对立统一等相关知识的教育效果。从古至今,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都面临着如何处理黄河的开发和保护问题,从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及对立统一的矛盾问题。围绕黄河治理和开发,涌现出了大禹、贾让、陈璜、李仪祉、王化云等许多先进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是高中思政课中人生观、价值观等哲学知识教育的良好素材。

第三,运用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河水利建设和黄河治理的相关知识,可以增强对党的领导、科学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教育。黄河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为新时代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的文化借鉴。

(三)打磨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优秀教学案例

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关内容为例,教师设计以“黄河文化”为主题情境的议题式教学,探索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案例。首先,利用视频、图片和文字等黄河文化素材导入;其次,设置议学情景,将整堂课串联起来,如“我市传承发展黄河文化的新路径”“黄河故事资料包”“战火中的黄河”“黄河治理新画卷”“新时代的黄河担当”。用黄河文化统领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议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和思想碰撞,既学习了教材知识,又加深了对黄河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教师通过打磨并整理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优秀教学案例,为黄河文化有机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进行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的探索。

(四)深入挖掘本土资源,讲好黄河故事

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将弘扬优秀黄河文化精神与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融合起来,深入挖掘以李之仪、王佐、刘格平、武大风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英烈文化,以第一党支部、渤海军区教导旅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八极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以马颊河流域为代表的优秀河湖文化,以及当地独具特色的年俗文化等,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近距离感受当地优秀的文化之美,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和家乡的热爱,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四、编制校本教材——《黄河文化读本》

黄河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孕育了内涵丰富的齐鲁文化。山东省是黄河文化的集大成者:有景阳冈龙山文化城、孙膑用兵的马陵道等黄河古迹文化遗存;有带有黄河沿岸特色的剪纸、河工号子等民俗;有孔子、孟子等文化名人;有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泰山和“三孔”;有吴钟八极拳等独具地方特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编制《黄河文化读本》校本教材。校本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认同。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堂,成为加强学生黄河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五、广泛开展跨学科教学,丰富黄河文化教学内容

打造以黄河文化为中心的课程融合,注重学科交叉、课程交叉,通过跨学科教研等措施,将语文、历史、地理等知识与思政课内容有机融合。如讲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时,教师引入古诗《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奔腾的黄河不但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更是一条精神文化长河。黄河流域文化有龙山文化、西周文化以及农耕文化,且与其地质、地貌等特征有关,教师通过打破培育黄河文化的学科界限,引导学生走向高阶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六、黄河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校内外实践活动探索与研究

(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承黄河文化精神的校内文化活动

围绕“传承优秀黄河文化”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黄河的魅力,领悟黄河文化精神,提高自觉践行黄河文化精神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开展黄河文化主题班会、黄河生态文化主题演讲、“热爱黄河、保护黄河”主题教育等活动,推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践行黄河文化精神,实现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鸣;组织学生搜集诗词、俗语和历史故事,通过线上线下交流共享;组织开展黄河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促使学生广泛学习并弘扬黄河文化精神;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平台,引导学生学习黄河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时代价值,切实增强学生对黄河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二)积极探索弘扬黄河文化的校外实践路径

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传承黄河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课外多种实现路径,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思政教育新阵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真切地感受优秀的黄河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坚定文化自信。

1.黄河研学活动践行。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教师秉承“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设计实施研学参观活动,让“拔节孕穗期”的中学生亲近黄河、了解黄河,身临其境领略黄河沿岸的自然、生态和文化之美,极大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教师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到黄河沿岸开展研学活动,参观黄河博物馆,为此专门设计了“沿黄研学旅行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沿黄研学旅行方案

2.开展丰富多彩的县域校外实践活动。

齐鲁大地蕴含着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教师要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将黄河文化与当地的优秀文化教育资源融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沿黄群众家走访,听老人讲述大禹治水等黄河故事;探寻当地黄河沿岸的老物件,拍照集中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文化展馆,大力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参观李之仪公园和八极拳吴钟故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游览本地马颊河流域为代表的河湖文化,感受大自然的生态之美。一系列的校外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感悟黄河文化,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践行黄河文化精神的自觉性。

七、结语

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广大思政教师应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整合教材中丰富的黄河文化教育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当地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开展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多路径学习、感悟并践行黄河文化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家国情怀,充分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大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黄河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黄河』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